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为什么那个年代人们普遍有“饥饿”感?

火烧 2011-07-04 00:00:00 网友杂谈 1029
文章探讨那个年代为何常有饥饿感,分析生产力发展缓慢、粮食产量不足、人口增长压力及水利建设等因素对饥饿感的影响。

    现在的许多谎言,不仅年轻人深信不疑,就连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往往也是半信半疑,何也?

    因为这些亲身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谈及那个时代,也时常将“饥饿”挂在嘴边,他们那个时代也经常有饿的感觉!

    本人就想谈谈,那个时代何以时常有“饥饿”的感觉呢?

    本人推测,原因应该有以下一些(可能有交叉重复之处):

    其一,生产力的发展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那个年代,机械化程度很低,石油也非常稀缺,绝大部分的劳动需要靠人力,这,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而这,是人感到饥饿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粮食产量的提高同样需要一个过程。

    粮食总量增加不够快,总量供应可能有不足。

    其三,医药下乡,赤脚医生制度出台,人均寿命迅速增加,新生儿死亡率的急剧下降!

    由于以往救中国新生儿死亡率非常高,为了种族延续的需要,人们在不能控制新生儿死亡率的情况下,只好靠高出生率来与之对抗,用高出生率来弥补新生儿高死亡率的造成的人口下降。而在新中国新生儿死亡率被急速降低之后,绝大部分人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仍然是按照祖祖辈辈的传统,延续了高出生率。

    人均寿命的迅速延长,新生儿出生率不变而新生儿死亡率急剧下降,两者叠加的结果,就是中国人口总量急剧增加,人口增加的速度,很可能超过粮食产量增加的速度(本人一时没有准确的数字对比,只是凭想象),这也可能加剧了粮食供应的紧张。

    其三,水利!

    这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由于之前水利设施几乎是空账,农业生产只能听天由命,产量低,上不来。而新中国建立后,大规模地兴修水利,特别是大跃进时期!

    一方面,之前水利欠账,导致粮食总量不是很充足,另一方面,在机械化程度甚低的情况下,大量的工程需要人工,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加剧了人的消耗。

    这两方面叠加的效果,就是人们感到“吃不饱”,时常有“饥饿感”!

    尾声:

    我想,从农村的出来的人,干过重体力活的人,都有过切身体会:吃得多,还容易饿!

    而那个时代,即便是到了“改开”的前夜,也还是在所谓的“冬闲”的时候,动员、组织广大的群众,为来年的生产清淤、清理渠道的!

    也就是说,那个年代,人们的体力劳动几乎是贯穿一年四季的始终!

    没有“猫冬”!

    尾声之尾声:

    本人曾在九十年代初到东北求学,记得初到学校的那段时间,是很不习惯的,不习惯的就是星期天!

    为什么不习惯星期天呢?

    因为星期天只供应两顿饭!

    现在想来,这,可能就是东北人“猫冬”的一个遗留吧!

    能量不足,应对的方法无非有两个:

    其一,增大供应!

    其二,减小消耗!像熊那样“猫冬”,减少能量消耗!

    而那个时代,在粮食总量供应没有大量增加的情况下,为了后代子孙,那个时代的人们却在大规模地兴修水利设施,特别是在当时的机械化程度相当低的情况下,可以想见,一方面是定量供应的进食,另一方面是千秋大业的水利设施需要巨大的消耗!

    这,才是真正的苦了一代,造福子孙!

   

    向那个时代有过“饥饿”感的人们致以崇高的敬礼!

附:江河万里,万里江河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4/201107/245658.html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