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委员长,毛主席喊你抄作业了!
《亮剑》中常乃超少将在给李大脑袋等一帮人上课的时候说过,我曾经在南京国防部工作过两年,我并不认为从那里发出的命令都是愚蠢的。这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作为国军统帅部来说,其实很多时候在战略上是正确的,但是到下面交给将领们去执行的时候,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情况,从而导致原来的战略根本没有能够实现。也就是说,不仅是战略上的失误,让战术上的成功白费力气,如果战术上没有执行力,战略做得再好,也是一张废纸,毫无意义。
而且,很多时候,国军不仅在战略上是正确的,在战术上对形势和局面的估计,做出的应对策略也都是正确的,但最终仍然可能导致了整个战场的崩溃。为什么呢?因为战争一旦爆发,就会随时出现情况变化,当然需要根据战场局势的变化不断调整,做出相应的应对。但如果要继续朝着之前既定的目标继续前进,就需要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做出正确的选择。也就是说,对时机要把握好,如果时机把握不好,即便是所有的措施都是正确的,实际上也等于错误。
淞沪会战就是典型的这种情况,几乎每一次的选择都是对的,但是每一步都慢了不止一拍,从而导致整个会战最终是溃败收场。
按照之前制订的作战计划,应该在淞沪战场与日军消耗一段时间之后,就先有组织的撤退到苏州河以南,放弃苏州河以北阵地,再有组织的逐次抵抗,交替掩护,撤退到吴福线、锡澄线的既设国防工事,依托工事继续抵抗日军,等日军攻击顿挫之后,从一线撤下来的部队经过整顿和补充之后,再从两翼出击,从侧翼包围日军,将入侵日军歼灭。这是第二道防线,如果第二道防线失守,就撤退到南京附近,仍然是利用既设工事抵抗和消耗日军,再从两翼迂回包围日军。
但是打起来之后,这个计划就完全被放弃了,并没有按照预订的计划执行,而是企图直接在淞沪战场与日军进行决战,从而不断的从后方抽调部队增援,一批在前线被日军打残了,换下来,再换一批部队上去继续挨打,打残了再换下来,再换一批部队继续上去挨打,原定的逐次抵抗,后退决战的战略,最终变成了日军与国军的增兵竞赛。国军是添油战术,不断从后方增派援兵,日军也不断从后方抽调援军来增援,双方就变成了旷日持久的消耗战,日军虽然消耗了不少,但国军消耗得更多。
到1937年10月下旬,国军在淞沪战场已经没有能力扭转战局,那么最好的选择当然是主动撤离战场,保存实力,以利再战。但在撤退时机的把握上,国军统帅部又寄希望于国际干预,坐失国军战斗力和战斗意志仍然比较顽强的最佳撤退机会,一直到前线阵地已经完全被日军突破,才被迫退过苏州河,到南岸继续抵抗。实际上,撤退到苏州河南岸之后,国军也已经没有多少机会扭转战局,那么就应该利用苏州河的地理障碍,一面派部队占领阵地,掩护主力部队继续后撤,利用第二道防线,继续抵抗。
但在这个时候,国军统帅部又开始寄希望于国际干预,所以又一次失去了较好的撤退到第二道防线继续抵抗的时机。终于,日军的增援部队和动员能力已经压倒了国军,并且在正面突破国军阵地的同时,从国军阵线的侧翼杭州湾登陆,迂回包抄国军后路。这样,国军只能下令总退却。但这时候因为后路已经被日军切断,所以各部队完全失去了组织和行军秩序,都是夺路而逃,到了第二道防线也没有占领阵地组织抵抗,就直接一路狂奔,向南京撤退过去了。
也就是说,在整个淞沪会战过程中,国军统帅部的战略其实问题并不大,每一个步骤也都算是正确的,但最终仍然导致了全面溃败的局面,就是因为每一个选择都是错过了最佳时机之后才做出的,所以始终在战场上处于被动状态,每一次后撤都是被动的,没有一次撤退是主动做出的,在战场上也就始终受制于日军,始终无法完全扭转局面。淞沪会战如此,南京保卫战又重演了一次,在该主动撤退的时候没有撤退,又企图侥幸于万一,最终再次导致整个战役的全面崩溃,数十万国军再次完全无组织的溃散,损失惨重。
相比之下,徐州会战几乎算是奇迹。徐州会战因为已经是处于日军在战略上南北夹击的局面,而国军已经无力完全击破其中任何一面的敌人,所以最终失败几乎是从会战一开始就注定了的,但李宗仁却能够从容不迫的调度部队,先在临沂和台儿庄重创日军,取得抗战爆发以来的首次局部性胜利,之后又在战局已经恶化的情况下,不失时机的主动组织部队有序撤退,整个第五战区六七十万大军也能有组织的与日军脱离接触,撤离战场,并未出现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那种溃败局面。
这就是因为李宗仁把握战机的能力要更胜一筹,能够在正确的时间做出正确的选择,而不是在局面已经全面恶化之后才被动的选择撤退,失去主动撤离战场的主动权,完全被日军赶着走。而淞沪会战的问题就在于,每一次撤退都失去了最佳时机,最后都是在已经完全失去主动权的情况下夺路而逃,所有部队都以溃散状态逃离战场,武器和人员的伤亡甚至超过正面抵抗过程中的损失。一将无能,累死千军。而一个高明的统帅,就不仅需要把握住打胜仗的机会,也要有能力在不利局面下主动撤离,而部队还能够尽可能的减少损失,重新夺回战场的主动权。
也是在这个意义上,四渡赤水才是主席军事生涯中的神作。因为在四渡赤水之前,红军始终没有摆脱被国军赶着走的被动状态,只能一次又一次的与追上来的敌人死打硬拼,一次又一次的遭受重大损失。而四渡赤水成功的地方就在于,通过出其不意的在敌人的缝隙中间来回转移和穿插,调动了敌人,让敌人跟着自己走,而不是自己被敌人赶着走,从而为红军渡江北上创造了机会。
然而蒋介石始终没有能抄到毛主席的作业,到了解放战争,尤其是淮海战役,仍然是一错再错,最后兵败如山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