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云飞为什么说解放军战略与蒙古如出一辙?
《亮剑》中,在淮海战役结束后,楚云飞在病床上听到了解放军进军大西南的消息,知道国军在大陆的失败已经无可避免,就是因为他看到,解放军这种大迂回的战略思路,不是要把国军赶出大陆,而是要尽可能的把国军消灭在大陆,避免让国军过多的逃往台湾,为接下来解放台湾做准备。
传统上,历代从北向南进攻,多数都会选择在荆襄一带突破南方的防线,同时在长江下游渡过长江,两路进兵,压迫南方政权。即便选择比较大的迂回,多数也是先攻取四川,占据上流的优势,在进攻荆襄地区的时候,同时从四川出发,顺流而下,可以水陆夹攻。但蒙古开了一个先例,有两次比较大的战略迂回。
第一次是在灭金过程中,当时金国已经迁都到了开封,窝阔台率军与金军隔黄河对峙,而拖雷率领的三万蒙古西路军,却从关中一带出发,向南进入汉中,又沿汉水穿越宋朝境内,再向东进入金国境内,从南向北进攻金军。拖雷军突然出现在金军后背后,金军就全线崩溃了,只能放弃开封,继续向东南方向逃跑。
之后,在与南宋的对峙中,蒙古曾经发动过多次对南宋的进攻,每次都把主要进攻方向放在钓鱼城和襄阳两个点上,但始终未能突破宋军的防线。到蒙哥时期,忽必烈奉命镇守关中地区,蒙古命令忽必烈进攻四川,忽必烈也进行了一次比较大的战略迂回,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进军路线,就是从关中西部地区绕过秦岭,沿着甘南、甘孜进入川西藏区,再一路向南,最后消灭了云南的大理政权,再由南向北进攻四川。
蒙古的这两次战略大迂回,都是在对手正面防御体系已经比较稳固,正面进攻难以突破的情况下,出奇兵,从对方防御体系的边缘地带进行战略迂回,绕到对手防御体系的后背去,再从敌人背后进攻,就可以突破对手的防御体系。而且,蒙古的这两次大迂回的行军路线,所经过的都是荒无人烟的地区,非常艰险,没有特别坚强的战斗意志,是做不到的。
而解放军在淮海战役之后,国军主力军队已经基本上都被消灭了,国军在李宗仁、白崇禧、阎锡山等人主导下,曾经试图退守西南,依托西南地区的崇山峻岭,固守待变。但解放军一方面由四野沿今天的京广铁路南下,进行正面进攻,攻占广州后,再由陈赓兵团向西进攻广西和云南,一面由二野秘密从武汉取道陕西,翻越秦岭,进入陕西,再逐步进攻云南地区,进行战略迂回,打乱了李宗仁、白崇禧等人退守西南的计划。
此外,在进攻广东时,林彪试图正面一线平推,这样做比较稳妥,而陈赓主张迂回兜击,绕道到敌人后背,这样做可以防止广东的国军退守海南岛。发生争执后,中央同意了陈赓的意见,进行了战略迂回,将广东地区的国军余汉谋集团基本上消灭在了广东境内,既没有逃往海南岛,也没有让桂系军队向西退回广西,为之后解放大西南准备了条件。
所以,从战略全局的角度看,解放军在三大战役结束前后,就基本上形成了通过战略大迂回,将国军分割歼灭的战略思路,让国军既没有机会整体退守大西南的机会,也没有机会将更多的军队撤退到台湾和海南,导致国军像抗战时期一样,固守大西南,坚守待变的战略计划完全落空。楚云飞感慨解放军的战略思路与蒙古如出一辙,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进行对比得出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