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让中美贸易战来得更猛烈些吧!---谁说贸易战中国没有胜算?(中)

火烧 2018-08-11 00:00:00 网友时评 1025
文章认为中美贸易战中国将最终获胜,反驳专家悲观观点,强调以弱胜强的历史案例,分析贸易战本质与结果,展现对中国贸易前景的乐观态度。

  在昨天的文章中,我们提到复旦大学教授华民先生“贸易战中国必败,美国必胜”的结论缺乏“理论和事实根据”,且存在逻辑问题,文中私货很多。

  那么,我得出与华教授完全相反的结论,这究竟是我们的盲目乐观,用愿望替代理智的情感宣泄,还是华教授们的确过于悲观、有意无意带偏了方向呢?

  今天我们继续探讨中美贸易战胜败的秘密,让历史给我们做鉴证吧。

三、中美贸易战真的没有赢家吗?

  我与华民教授等人的观点不同,绝不是因为我不承认中美软硬实力存在很大差距的客观事实,无知无畏,而是因为我与他们这些教授、经济学家、公知大V的心态甚至立场不同,观察问题的视角也不同,自信心及其形成基础也不同,不唯书不唯上,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唯物辩证法来分析判断很多现实问题。我坚信任何战争的胜败,从来就不是由表面看得见的那些实力差距决定的,历史上、现实中,无论军战还是商战,以弱胜强,以小博大、甚至蛇吞象、鼠戏猫的成功案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作为一名与我国对外贸易有很深渊源的资深从业人员,经历了很多行业的兴衰变化,见证了我国很多企业、行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不凡历程, 使我对中美贸易战的前景十分乐观,乐观到与华教授之流的专家、教授、经济学家的悲观看法截然相反,甚至与外交部、商务部等官方“贸易战没有赢家”的看法也很不同。

  坦率的说,我没有仔细研究过,不知道历史上所有的贸易战是不是都没有赢家,最后是不是都两败俱伤,也不太清楚是不是都如华教授所言,贸易战"必定是顺差国输给逆差国",但是我知道,中美贸易战,只要能相持一段时间,不很快休兵罢战,就一定可以分出输赢胜负,而且胜利最终一定属于中国,这就是我的基本判断,先把这个明确判断亮出来,再慢慢论证。

  美国在历史上对英国、德国、欧盟,日本、苏联等国发起过不少的贸易战,事实上迄今为止,美国与其对手最后并没有弄的两败俱伤,至少是美国似乎的确没有输过一场贸易战,这大概就是美国特别偏爱贸易战,很多中国专家教授、经济学家和公知对中美贸易战倍感悲观的原因所在,也是特朗普执意对欧盟、加拿大、俄罗斯、墨西哥等国发起局部小规模贸易战的同时,对华发起更大范围和更大规模的贸易战,甚至在首轮大战未见分晓的情况下就拟定了继续扩大战火的底气所在吧。难怪特朗普总是说贸易战获胜很容易,甚至说美国已经赢了中美贸易战,因为美国股市正牛市,而中国股市却正熊市。

  既然如此,为什么夏朝之音(微信公众号夏朝之音)还要与专家教授经济学家的说法相反,说中国在中美贸易战中不仅不会沦为输家,反而会获得最后的胜利呢?

  如果按照教授们“理论和事实根据”的研究成果,美国也绝不会成为输家的,因为贸易战“必定是顺差国输给逆差国”,难道最终的结果还是中美双赢不成?有这好事,贸易战还用等到今年了!中国又何必要反对呢?

  所以,是不是双赢,从教授们“理论和事实根据”的研究成果来看,应该是不大可能的。但是,中国通过贸易战,倒是可以实现很多难以实现的战略目标,所以,中国必赢,而美国必定不能取得对中国贸易战的胜利,这倒是大大的可能。对于这样的“理论和事实根据”,很多教授是没有发现,更没有研究的,事后诸葛亮才是这类专家的强项,当然,也可能是心知肚明却又选择性无视而已。

  因为中国不是美国过去贸易战中的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对手,美国碰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对手,这个对手就是与其历史上遇到的任何一个对手都不一样的、与众不同的、独立自主的、且完全能够乾纲独断的新中国,今天中国全产业链的战场态势和复杂环境也是过去贸易战所不曾有的

  这当然只是一个看似非常表面甚至抽象的原因,不深入解析的话,会沦为空洞的政治口号或者缺乏“理论和实施根据”的武断妄言,但其实这又并没有太多可以去深入解析的意义,因为关于此点,只要稍加观察,就不难得出这个基本结论。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和政治、经济以及军事的独立自主地位,决定了无论美国对华发起什么性质的战争,都注定了无法获胜,贸易战自然也毫不例外,就如同当年美国根本无法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取得军事胜利和搞冷战、成立巴统、对华大打科技、经济封锁战却最终失败一样,这些导致美国失败的战争有一个共性,就是对手中有中国这个帝国主义已经不可能战胜的强大力量存在,尽管从表面看得见的实力差距上分析,是无论如何也得不出美国必然失败的结论来的。

  所以, 不妨暂且抛开这个看似表面和抽象(但很重要)的原因,重点看看导致如上结论的深层次的原因吧。

  其深层次的原因恰恰不是别人的,而就是美国自身的。

  因为美国贸易逆差问题根本就不是美国目前经济问题的症结所在。美国贸易逆差是美元国际货币地位的必然结果,对美国而言也不是什么坏事情。

  正如我过去曾言,美国真想改变逆差,无需四处发动贸易战,一年不就几千亿美金的贸易逆差吗?才多大一点的数字呀,美国只需要开动印钞机,多印几千亿美钞出来,所有贸易逆差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何必干脱裤子放屁、四面树敌、四面出击的蠢事呢?

  如果觉得这样做太过于流氓,国际上有损美国的光辉形象,也可以通过弱势而非强势美元的方式(即华教授所说的“货币贬值”),促进出口,减少进口,调整进进出口比重,扭转贸易逆差。

  但特朗普政府的做法却恰恰相反,上台之后一年内加息四次,采取各种措施,拉升美元指数,结果美元不断升值。所以,最近人民币对美元不是主动贬值,主要是美元对人民币不断升值导致汇率的变化(人民币被动贬值)。事实上美元是对所有货币都在升值,相应地其它货币自然就呈贬值状态,因此人民币的贬值状态也是不能例外的嘛。而人民币对其他货币的汇率并未出现如对美元汇率一样的急遽贬值,这就证明了中国多次说人民不存在持续大幅贬值基础的原因是有合理性的。

  同时,强势美元造成人民币相对的弱势,是十分有利于我们出口而不利于美国出口的,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冲贸易战中关税壁垒的效果。美元越强势,强势的时间越长,美国的关税壁垒的杀伤力就会越弱,改善中美贸易不平衡的效果就越差。

  可见,美国根本就不真担心贸易逆差,逆差对美国是合理的、有利的,美国多年来也一直就是贸易逆差中美滋滋过来的,所谓贸易逆差导致美国吃亏的故事不过皇帝的新妆在重演而已。

  事实上,美国发动对欧、对华、对加、墨、俄等国的贸易战有些日子了,贸易逆差的状况有改善吗?

  没有!相反贸易逆差还扩大了。

  

  美国历史上的贸易战,几乎都是以美国贸易逆差问题而开始的,但没有一场是以美国的贸易逆差变顺差而结束的。不知道中国的经济学家们注意到这个事实没有?对此又有何思考和说辞。

  也就是说,贸易逆差从来只是美国发起贸易战的一个表面借口而已!

  美国想发起贸易战的借口有很多,如汇率操控,非市场经济、政府补贴等等,但是贸易逆差问题是用起来最顺手、最简便也是最容易得到美国人民支持和理解的、因而是最具有欺骗性和合理性的一个借口,因为它的确是明摆着的事实。

  美国每次发起贸易战最终能否收获胜利果实,既取决于美国,也取决于对手。这次中美贸易战的最终结果,如果不能像以往一样,以美国的胜利和中国的失败而告终,原因就是美国的对手变了,因为美国还是那个美国,对手不同,结果不同,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美国在别国身上贸易战的成功经验,很难套用在中国身上。

四、贸易战是美国一箭多雕的战略布局

  每次美国发起贸易战的借口虽然就那么一个,想达到的战略目的却很多,比如,金融目的、科技目的、经贸目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重建目的,地缘政治目的、甚至军事目的等等。可以说美国的贸易战向来就是一箭多雕的,而本次中美贸易战目的的“多雕”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却又不常见于过去历次贸易战中的“雕”,就是让美国的制造业重新崛起!让流出美国的制造业回归美国,优化或解决美国蓝领工人的就业问题,这也是特朗普的竞选承诺!

  我们就来看看贸易战的本身,即所谓引起贸易逆差的进口产品吧,毕竟这事关美国的制造业的振兴。

  美国进口的产品,从不同的角度或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但夏朝之音(微信公众号夏朝之音)认为可以简单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原辅材料(原料),另一类就是制成品(成品)。

  前者进口后的去向很好理解,不是直接消费者,而是是美国的各种制造业工厂,美国用这些原辅材料生产出各类成品来,供应美国及世界各国的消费者市场;后者更好理解,就是不经过美国的制造业工厂而可以直接流向消费者(含一些非个人消费者如企业或者机构所需的各类生产资料如机器设备、仪器、工具等)。

  还有一类半成品,我认为也归属于后者范畴。因为所谓半成品,其实就是成品,只不过还没有完成最后的销售包装。在美国往往只是经过简单的商业包装,然后就变成成品而直接销售。

  这类产品虽然也经过美国的生产工厂,但是这个工厂只是加工厂,甚至是包装厂,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制造业工厂。比如美国从中国进口大量的鱼油,但并不是精制好的桶装鱼油,而是在中国直接生产、加工好了的鱼油软胶囊。原来美国的工厂既不从鱼类中提取鱼油(粗提的、俗称毛油),也不将这些毛油进一步精制提炼成食品或医药级别的精制鱼油,甚至绝大多数工厂连精炼好的鱼油灌装成可以直接服用的软胶囊的生产加工都不做了,而是直接进口已经生产并灌装好了的鱼油软胶囊。

  但是,这些出口的胶囊都是散装的,如6000粒/箱,一个集装箱装2160箱(1296万粒)。美国进口后,再通过分装工厂装瓶、贴标成每瓶90-360粒不等的零售包装。所以,你在美国买到的MADE IN USA(美国制造) 的商品,其实很多就是这样制造出来的,这类进口的半成品当然应该算成品了,这样的制造业应该也不是特朗普想振兴的美国制造业。

五、美国想振兴的制造业有哪些?

  特朗普想重振美国的制造业,实现“买美国货,雇美国人”的竞选承诺,其实只能是重振这两类产品的制造工厂:要么是原料制造工厂,要么是成品制造工厂(不含半成品的包装加工厂)。

  而振兴前者基本是不可能的,因为制造原料还需要其它原料和配套工程,这涉及到一个很长的产业链,不是建一两家工厂可以解决问题的。如此长的产业链,无论是在最基础的原料供应上,还是在环保和人力成本以及相关法律法规配套上,可能不是美国短期而是长期根本无法解决好的大问题。所以,美国想振兴前者的结果只能是用美国的短处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长处相竞争,注定没有胜算的可能。

  在美国制造业早已空心化,振兴和回归原料产品制造业困难重重的现实情况下,特朗普只剩下一条道可走,就是美国只能吸引、鼓励、支持、甚至补贴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成品(或半成品)制造工厂回归美国,从而实现美国制造业的振兴,比如吸引福耀玻璃、制造苹果手机的富士康和宝马汽车制造工厂等等。

  而这类工厂要想实现回归,首先必须解决原辅材料能否就地充分供应的问题,如果不能,美国的资本家可不是傻瓜,他们投资一大堆现代化的、高科技工厂,最后却发现无米下锅,或者把白菜盘成了肉价,得不偿失,特朗普会弥补他们的损失吗?

  而原辅材料能否就地充分供应,不外有两种方式,要么是在美国就地生产解决,且性价比等同或超过进口产品,完全可以替代进口原辅材料,成品制造业工厂很方便就地取材;要么进口质优价廉的原辅材料到美国。

  换言之,原辅材料的供应不仅决定已经流出美国的制造业工厂能否顺利回归,而且还决定成品制造出来后是否具有竞争优势,归根到底,它决定了美国制造业能否回归和振兴。

  所以,原辅材料的供应渠道是否通畅、型号、规格、数量是否充分足够、性价比是否有吸引力,才是美国制造业能否重振和回归的核心关键所在。

  而目前美国绝大多数的成品制造业的生产原料,基本上是不可能就地取材的。因为正如上面分析到的,美国的法律、环保及其它各种因素,决定了就地生产原辅材料的可能性极低极低,所以,已经流出的原辅材料制造业基本不可能在美国得到回归和振兴 ,因此还必须大量进口,而中国就是美国这些原辅材料的主要供应国。

  因此,特朗普想振兴美国的成品制造业,离开中国原辅材料的供应,绝大部分就只能是纸上谈兵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打击中国的原辅材料制造商,就等于是打击美国制造业回归和振兴的大业呀。

六、可替代型产品:贸易战对我前期不利,后期有利

  目前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商品中,成品和原料这两大类都有。这两大类中,又可分为可替代型和不可替代型的。所谓可替代型的就是不从中国进口可以从他国进口以弥补市场供应不足的那类产品,而不可替代型的就是非从中国进口不可的,他国无法供应或无法足量供应同等性价比的产品。

  两类不同性质的产品,面对贸易战的炮火,自然会遭遇不同的命运。

  对于中国出口美国的可替代型产品,贸易战之后,中国对美国出口的确会减少甚至停滞,特别是如轻工、纺织、服装、小家电、日用百货等消费类产品,但是美国的进口量却不会减少,所以,这对美国的贸易逆差的改变不起任何作用,对美国制造业的回归和振兴帮助也不大。

  而中国这类产品对美出口受阻,短期内的确对中国的企业造成损失甚至较大损害,后果可能也比较严重,部分企业承担不起而倒闭也是完全可能的。

  但长期来看,却也并不是华教授所说的,中国无法承担这种损害后果,事实可能恰恰相反。

  如果目光长远点,我们会发现短期的损害对中国产业调整升级和供给侧改革却大有帮助,说中美贸易战是神助攻可能也不为过。

  可能有些人不知道,中国的出口企业大多是单纯的出口,特别是中小企业表现尤其明显。这些企业通常生产规范,管理严格,产品质量也过硬,其中不少还是专门给美国客户或者品牌代加工的,但这类出口企业由于人手或者手续、环境、模式、习惯、风格、历史传统等原因,过去一直忽视甚至放弃国内市场,只专注出口市场。贸易战对可替代型产品的冲击首先就是这些企业受到冲击和影响,这是毫无疑问的。

  而另外一些企业则相反,他们不想做或者没有能力做出口生意,他们适应不了出口订单严格的质量和流程管理要求,或者没有专业人才,而只能专门为国内市场生产。所以,这其中的制造工厂就参差不齐,良莠不分了。由于中国市场的巨大和消费者的多层级,什么样的产品可能都有人需求,这就导致三无产品很多,但质量就只能用一分价钱一分货来形容了。

  这里插一段题外话:很多喜欢网购的朋友,经常买到广告宣传很好但实际质量不如人意的商品,这里教大家一个简单的网购秘诀。对一些自己比较看重的、价值不低的商品,无论线上还是线下购买,尽量不受广告和宣传的过多影响,而去调查(借助网络)这个生产工厂的真实背景。如果这个工厂同时也在做出口,则可以放心购买。反之,可慎重,在有多家供应商可选择的情况下,优先选择有出口经验厂家的产品。这些厂家出来的产品,可靠性、耐用性和性价比比单纯面向国内市场厂家的产品往往要靠谱得多,因为品质保证是出口型工厂的习惯。

  所以,中美贸易战一旦波及到这些对美出口产品可替代型的制造商,他们对美国出口必然受阻,如果他们不能同期扩大其它国家的市场份额以抵消美国市场份额的损失,则的确会导致产能过剩,销售下降,但这并非绝对的坏事。因为既然不能通过拓展更多国际市场来消化过剩的产能,他们想要生存,就只有一个选择---大力拓展庞大的国内市场。

  当这些管理严格规范,质量过硬的工厂纷纷转向国内市场的时候,原来那些粗制滥造应付国内市场的工厂必然面临巨大的生存威胁。国内市场的争夺,同样是非常残酷的,稍不小心可能不是你死就是他亡。

  所以,这样的贸易战如果能持续两三年,国内市场,特别是面向广大农村和中小城市的中低端产品质量和性价比必然大幅度提高,加上国内的各种监管越来越严格,年轻一代成为消费市场的主力军,消费者越来越理性,品质追求越来越高,那些不能做到性价比最优的落后产能,要么升级换代求生,要么市场会自然淘汰。况且很多本来就是政府一直想淘汰的,但是限于种种原因,总是不能顺利淘汰之,现在,通过贸易战,让市场自动将不适者淘汰,我看这没有什么不好的。

  如此一来,长期困扰中国的产能过剩、产业调整升级以及供给侧改革等棘手问题,可能短短两三年就完成了,这就是中美贸易战神助攻的结果,你说,这样的后果我们真的承担不起吗?一旦出现这样的结果,能说中国是输家吗?

  至于美国减少从中国的进口,改从其他国家进口替代,是不是美国的胜利,那就仁者见仁好了,特朗普认为是他们的胜利,那就是好了,反正与我们关系不大了,不必太关心。

  我们关心的应该是如何让中国那些可替代型产品的制造商学会两条腿走路、国内国际都能很好地兼顾上,此等神功一旦练成,不说天下无敌吧,至少也可以笑傲江湖了,天下之大,何愁没有容身之地呢!

  (未完待续)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