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推荐 电视剧《手机》 技术统治下的反思

火烧 2010-05-25 00:00:00 文艺新生 1025
电视剧手机深入探讨技术统治下的社会问题,反思资本与媒体的控制,揭示现代文明的困境与反思。
         一口气看完这部电视剧《手机》,后半部另我心情很沉重,这是继《蜗居》之后的又一部优秀的电视剧 ,在当今这样一个社会里,想做到有一说一,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说出自己良心话,有多么不容易,也讽刺了现代媒体、毒奶粉、潜规则....
  以下转自新京报 http://yule.sohu.com/20100525/n272334098.shtml
         手机。这个伟大的通讯进步,必须这么理解:手机方便了中年男人寻花问柳的速度,也加速了奸情曝光的速度。
  手机,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通讯技术的载体,反客为主,成了作为统治者的技术,一个个人隐私无处藏身的密探,费墨教授说,“手机,手雷啊”。
  刘震云赋予《手机》的,是对于技术统治的反思:现代文明无处不在的严密,击破了所有私密空间。技术统治,这多少看起来是对于文明的一种抗议,但背后的逻辑则未必吻合。技术本身就是共享的载体,技术为恶背后,必定是人性制度性控制。这是电视剧的命题———资本与媒体控制。
  资本与作为资本附件的媒体在中国运行的三十年,其控制力依然跨越了农村与城市、边缘与中心。河南省严家村的村民们,通过媒体获得了新的话语表达方式以及对于城市的重新认识。在这里,作为改革之前政治枢纽的城市已经转换,北京的意义,是发展与门路,是广阔的空间,而农村则成了现代文明的避难之所。农业文明与现代文明之间,又一次被连接在了一起,这一次,是共谋性的。
  农村,成了文明的母体,而资本控制的文明,却无法为都市人提供避难之所。媒体所宣传的正义一再被嘲讽,其背后不过是简单的资本逻辑。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谁来拯救?
  于是,“奶奶”这样一个核心人物出现了。像一切民粹叙事一样,核心的智者,必定是来自底层民间的长者,长寿、勤勉、少言寡语却富于人生与社会的大智慧。这条铁律,在俄国民粹派小说家的叙事中,从未有更改。
  一块民粹的菜花地,就把所有的资本力量击碎。
  《手机》这部电视剧,在“奶奶去世”这样一个宏大而伤感的地方结束,最后一代传统“智者”入土为安。严守一丧失了他精神上与身体上的故乡,逃亡爱沙尼亚这样一个虚无的国度。北京的夜幕,从天而落,资本与媒体的统治,依旧。资本之下的现代文明,犹如铁幕,笼罩四野。
  尽管只在民粹情结上对现代展开批判,但《手机》对资本的批判与对大众媒体的嘲讽,足令当下浮躁的电视剧文化生产汗颜。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