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低估的金正恩
1月8日是金正恩的生日。
在他34岁生日的第二天,他再一次登上世界几乎所有主流媒体的头版头条:
“朝韩板门店会谈打破僵局”“平昌冬奥会共同入场”“南北开通军事热线”“离散家属团聚”……
在这些报道中,无一例外地都提到了金正恩。
世界上大概再也找不出第二个这样的年轻人,他能够随时挑逗美国总统和他公开斗嘴,也能在超高的媒体曝光率之下,让外界对他依然几乎一无所知,在半岛这个全世界最复杂和危险的地缘游戏中,他对节奏的控制远远大于当事的另外一方——韩国。
金正恩近年来的公开露面,绝大多数都与核导有关。
外界对他的印象却是脸谱化的——美国有线新闻网(CNN)说,在仓促接手权力之后,有观察人士认为他从体征上看是病态的,在政治上是孤立的,个人性格上,他似乎软弱、娇生惯养,“周围尽是些唯唯诺诺的人”。
“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些看法都是错的。”
在朝鲜违背国际意志,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强行完成核导构架的搭建之后,“偏执”“冷酷”“病态”等词语频繁出现在西方媒体对金正恩的评价中。
令人费解的是,尽管普遍认为他有诸多缺陷,却无人可以阻拦他的任性。有人说,金正恩想要的似乎都得到了——政权的稳固、核武器,以及民生的改善。现在,他正试图通过改善朝韩关系来突破目前空前孤立的外交状态。
我们都低估了金正恩吗?
1
美国人的反思
美国舆论这几天对此做了集中反思。有些美国人感觉自己可能被不靠谱的韩国舆论带偏了节奏。
CNN抱怨说,韩国长期把北方政权描述为软弱、孤立和不稳定的,韩国政府消息人士时常透露出的那些“可靠信息”,最后往往被证明是错误的。而事实是,金正恩在完全成为朝鲜最高领导人的同时,不遗余力地推行经济与核武并举的政策,几乎没有一分钟的懈怠。
结果是严重的,美国对朝鲜出现了重大误判。
今年年初,美国情报机构信誓旦旦地对刚上任的美国总统特朗普说,朝鲜这个年轻人可能会面临一系列的困难,金正恩要到2020年甚至2022年,才具备打击美国本土的能力。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这些令人宽慰的评估就显得严重过时了。”《纽约时报》说,这也被认为是美国最严重的情报失误之一。
美国一名高级政府官员形容这是一个“令人羞愧的教训”——面对一个几乎没有计算机网络、对美国的秘密行动高度警惕、拥有一个坚定的年轻领导人的封闭国家时,美国暴露了自己在电子、卫星和人力情报行动方面的局限性。
在朝核问题上,美国情报系统有两个关键性假设被证明是错误的:
一是低估了朝鲜利用先进计算机建模和外国专业技术的能力,美国情报系统以为像冷战时期的许多国家一样,朝鲜要解决复杂的技术问题需要一个相对比较长的时间;
第二个严重误判则是对金正恩本人的。美国情报界没有预测到,金正恩对核武器的重视超过了他的父亲和祖父。
在这两个关键误判上,后一个也许更为致命。离开了对金正恩行为动机的准确认识,研究和预判朝鲜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上月发射导弹后,导弹专家与金正恩一起抽烟。《纽约时报》称,在这个将金正恩塑造得如神一般的国家中,这几乎是无法想像的特权。
与金正日接班的情况有所不同,金正日从开始被当做接班人培养,到正式接班,前后有将近20年的时间,世界有充分的时间去了解他的个人风格和执政背景。然而金正恩的接班则是仓促的,对外界来说甚至是猝不及防的。
2011年冬,朝中社宣布金正日在视察途中逝世,朝鲜媒体开始大篇幅报道金正恩,称他在治丧期间全面领导国家事务。世界舆论这才开始纷纷问出一个至今仍然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
金正恩是谁?
2
多面金正恩
在距离平壤约170公里的妙香山,是外国游客进入朝鲜后的“必修课”。在这里的旅游商店内,金正恩在不同场合的发言被印刷在各种小册子上,它们被翻译成中英等不同语言向游客出售。
让叨姐有些意外的是,虽然是正式场合的发言稿,但这些小册子读起来却并不让人觉得枯燥。这些讲话通俗、简练且层次清晰,记住其中要点并非难事。朝鲜国内理论班子的功底也由此可见一斑。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愚”字格外容易成为外界民间贴给朝鲜的标签,比如愚民、愚忠……而“缺乏理性”“经济濒临崩溃边缘”则是外界对朝鲜相对比较一致的评判。
但这很可能只是外部世界一厢情愿的想象。
从内政上看,很难说金正恩的政策是失败的。当美国人认识到他们可能低估了金正恩发展核武器的决心时,他们恐怕同时也低估了这个小伙子发展国内经济的决心。
朝中社大楼
“粮食比子弹更重要”,这是金正恩执政后反复强调的执政口号。虽然这个时期外部世界的制裁大大增加,朝鲜外贸几乎受到毁灭性打击,但朝鲜依然在经济上实现了某种内在的自我循环。
相比起金正日时期,朝鲜国内的粮食短缺问题得到基本解决。金正日时期连绵的自然灾害让粮食成为民生领域的最大困难,金正恩上台后,采取了相对宽松的农业政策以及更加灵活的市场管理,这被认为是中下层朝鲜人生活得以改善的主要原因。
中国人有句古话,主少国疑。金正恩执政时尚不足30岁,朝鲜内政是否稳固也一度成为疑问。但观察家一致认为,金正恩毫无疑问在朝鲜国内确立了绝对最高权威。同时,他培养了一批年轻的干部,实现了领导阶层的代际更替。
在民众中,如果说中老年群体对他的认同更多来源于“白头山血统”,那么年轻人则更多是对他个人特质的肯定。而且,据称他在年轻人中的受欢迎程度很可能更高一些。
在这张拍摄于去年3月的照片中,金正恩背起了一位身份不明的官员,庆祝一个新火箭发动机的地面试验。这一画面令外界惊讶。
在军事工业上,他改变了父辈和祖辈全面铺开的发展路径,而是集中所有力量发展核导技术。尽管此举在国际上被严厉批评,但金正恩认准这个的目标,让国际社会一度对其核导计划阻止不力,甚至有些无可奈何。
3
失败的外交?
耐人寻味的是,在美国国内,又出现了新的担忧。《纽约时报》提出,虽然曾低估朝鲜,但华盛顿现在有夸大朝鲜的能力和意图的危险。
这种夸大或许是能找到证据的。这一次朝韩在板门店的会谈看起来“成果”颇多,这些都记在了金正恩的功劳簿上。有看法认为,选择这一时机实现会谈,是金正恩反复计算的结果。早在去年5月,文在寅刚上台就对朝鲜频频释放善意,但当时朝鲜泼过去的是一盆冷水,把文在寅骂了个狗血淋头。
何故?
这种观点认为,尽管当时朝鲜也非常急于在国际困境中打开一个缺口,但是如果当时接受韩国递来的橄榄枝,那么功劳就会记在文在寅身上。通过新年贺词表达善意,朝鲜就成为半岛掌握主动的一方,金正恩将成为控制节奏的那个人。
韩国民众在首尔火车站观看金正恩的新年讲话。
然而,这并不能掩盖朝鲜的其他一系列外交失败。
比如,朝鲜方面精心策划的罗德曼访朝,想打开对美“篮球外交”,但是显然失败了。此外,朝鲜想拉住的非洲兄弟,也纷纷和它断交了。
而朝鲜最大的外交失败则是日益冷淡的中朝关系。由于在核问题上一意孤行,朝鲜陷入了空前的外交孤立。这或许是金正恩衡量后的某种取舍,但它实在难说是明智的。
此次板门店会谈取得多项成果,双方发展快到令人咋舌,甚至有媒体开始讨论金正恩与文在寅是否有望实现聚首,这可能意味着金正恩对韩思路的某种改变——在金正日和金正恩执政初期,平壤一贯认为首尔只是华盛顿的傀儡,从而不屑与之会谈。
有分析说,金正恩在外交上变得“聪明了一些”。
无论如何,韩国是否会成为朝鲜突破外界孤立和制裁的缺口,依然有待观察。半岛问题的关键依然在“核”,如果金正恩依然采取过去的这副架势,朝鲜空前孤立的局面不会得到根本改观,毕竟,“火箭人”和“疯老头”之间的戏码才是最关键的。
(特别感谢辽宁社科院吕超研究员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