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读书交流

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观点评论之二

火烧 2011-07-13 00:00:00 读书交流 1025
文章围绕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展开,重点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俄国公社革命的观点,探讨生产关系跨越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强调无产阶级革命在建设新公社中的作用。

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观点评论之二  

——給老同学的信(18)  

老同学:你好!接着上次的信,继续谈我的看法。  

6,“跨越”的起点  

(1)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跨越是以原始土地公有制为起点的跨越,已经进入资本主义但资本主义未获充分发展的阶段,不是跨越的起点。【原始土地公有制为起点是正确的。我以为起点就是亚细亚所有制。这个所有制的特点是:土地公有制、集体生产制度、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人、公社自治等。】  

(2)马克思提出“跨越”设想时,俄国原始土地公有制已大遭破坏,资本主义得到了一定的发展,马克思所讲的跨越起点是已进入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俄国农村公社,因而跨越的起点可以是已进入资本主义但又未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阶段。【1861年农民开始与土地分离,封建贵族、地主、资本主义都得到一定的发展,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要挽救公社就要有革命。但是决不能把已经受到破坏的公社,从而发展了的资本主义作为起点!(很多研究家就是以此为起点发表意见的)跨越是从革命取得成功无产阶级掌握政权以后开始的。是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成果来回复到亚细亚所有制,来挽救公社。或者说按照公有制、集体劳动、为了人的生产目的、公社自治来挽救公社,来建设和西方资本主义消灭后的新社会一样的新公社。在俄国1861年以后出现的封建贵族、地主、新的资产阶级不是跨越的起点,而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对象!】  

7,“跨越”思想的含义  

(1)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生产关系发展阶段可以跨越,而生产力发展阶段不可跨越,跨越卡夫丁峡谷主要是指跨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种看法较具代表性。【马克思跨越的本意是不需要经过资本主义就可以挽救公社,跨越是革命胜利以后的事情,是马克思对俄国和东方国家的革命者或者无产阶级取得革命以后的直接的指示!不需要经过资本主义就可以建设新的制度!这里的生产力就是无产阶级政权组织起来的集体生产力,这里的生产关系是公有制。所以说生产力发展阶段不可跨越,跨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不确切的】  

(2)生产力的两重性规定(即物质技术方面的属性和社会结合方面的属性)决定着生产关系的两重性规定(即所有制方面的规定和物质变换方面的规定),但生产关系的两重性规定的变化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是同步的,其中社会物质变换关系具有更大的稳定性,故它是不可超越的;而所有制关系则具有较大的伸缩性,它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是可以跨越的。跨越卡夫丁峡谷主要是指跨越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  

(3)认为前面两种观点都欠妥。第一种观点看似比较全面,但是却可能得出生产关系发展阶段的可跨越性与生产力本身的发展状况无关的结论;第二种观点夸大了社会生产力的物质技术属性和社会结合属性的差别以及它们的相对独立性,而且笼统地、简单地把“物质交往”划分到生产关系的范畴中,这是不妥的。应该说,从生产的国际关系和生产的民族内部关系来看,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阶段都是不能跨越的;而从生产的民族间关系的角度上来看,从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无论是生产关系发展阶段还是生产力发展阶段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都是可以跨越的。  

此外,较为普遍的提法还有:生产力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形式可以跨越,但生产发展的工业化、社会化和现代化不可跨越;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可以跨越,但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不能跨越;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可以跨越,但思想政治领域中彻底反封建、进行民主法制建设的任务不能跨越;体现一定文化精神的人的发展阶段,与生产力的发展一样,是不能随意跨越的,等等。【我总觉得这里谈论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就是斯大林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的概念和表述。斯大林不是具体的研究社会,而是抽象的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毛泽东对此的评价是唯心论】  

8,马恩的跨越思想与民粹派的“村社社会主义”的关系  

在近年的研究中,理论界对那种将马克思、恩格斯的“跨越”设想看成是对民粹派主张的简单借用的观点进行了批驳,同时也对民粹派的“村社社会主义”进行了再评价。一些学者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对民粹派主张的看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历了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不赞成民粹派的“村社社会主义”。第二阶段,不再全盘否定民粹派主张。第三阶段,进一步研究。第四阶段,马克思逝世以后,恩格斯通过对新的历史条件的分析,针对俄国公社大遭破坏的情况,明确指出俄国公社已不再具备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可能,批评了自由主义民粹派。  

一些学者认为,马克思、恩格斯虽然从民粹派的主张那里可能得到过一些启发,但他们的“跨越”设想却同“村社社会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第一,在对村社的认识上存有明显的区别。第二,在对待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态度上也有明显的分歧。第三,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上,民粹派所持的是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看不到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马克思则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探讨俄国社会革命的规律和跨越资本主义道路的可能性,从生产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社会变迁的终极原因。第四,在对社会解放的主力军的认识上。【只要我们把马克思的跨越理论作为对俄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无产阶级的指示,那么与民粹派主张是毫无关系的。】  

9,“跨越”思想的当代意义  

(1)从社会主义国家的失误与挫折的教训来看,有学者认为,东方落后国家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的失误和失败,最根本的原因是它们在“跨越”时,没有象“跨越”设想所规定的那样,要以吸收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为前提,要以利用世界市场为中介;而在完成“跨越”任务之后,仍然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远离了浩浩荡荡的世界文明大潮。【苏联社会主义的失败,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列宁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国家资本主义和合作社化挽救了公社,跨越了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而斯大林利用所谓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把俄国(苏联)推进到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  

(2)有学者认为,反思“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在理论上的一个重要教训,是其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一些具体设想错当成永恒的、终极的绝对真理,把纯而又纯的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消灭商品和货币、实行计划经济等,套到了当代东方社会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去,其失败的历史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大错特错了!斯大林最根本的是把商品生产当做社会主义的特征,这就是把资本主义当做社会主义来操作!而绝不是“把纯而又纯的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消灭商品和货币、实行计划经济等,套到了当代东方社会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去”】  

(3)从“跨越”设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意义看,有学者认为,马克思、恩格斯“跨越”设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源头活水,与晚年笔记一起,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民族特色论、社会主义与利用市场机制的彼此兼容论、东方国家汲取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世界市场中介论等方面,构成当代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生成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按照恩格斯关于资本的定义,资本是在商品经济环境中用钱赚钱的活动、运动、过程。马克思的理论是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进入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怎么能成为源头活水,又怎么能构成当代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生成点?】  

(4)有学者认为,“跨越”设想的重要意义在于设想的方法而不在于设想的内容本身。【不是设想而是具体的指示!马克思具体的指示就是:在方法上利用资本主义的成果。在内容上就是挽救公社回复亚细亚所有制。】设想所包含的世界历史思想方法、具体分析历史环境的方法论原则、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等,对于科学考察象中国这样的经济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和复杂性,以及正确探索改革开放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规律,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孙来斌、居继清:《“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十年研究综述》,《社会主义研究》,1999年第5期  

10,马克思的“西方社会主义道路”和“东方社会主义道路”比较  

第一种观点认为,晚年的“跨越”设想与早年的由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设想是相矛盾的。【并不矛盾!西方资本主义因为资本主生产方式的消灭,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是第一阶段)。东方并不进入资本主义,而是由无产阶级利用资本主义成果直接进入共产主义。】持这种观点的人较多地引证马克思早年关于西方殖民者对东方殖民地掠夺的历史作用的二重性分析,提出马克思曾认为东方落后国家都不可避免地要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西方殖民者的掠夺实际上充当了推动这一进程的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而晚年马克思认为俄国等东方落后国家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制度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与早年设想是矛盾的。  

第二种观点、第三种观点、第四种观点上封信已评论。  

11.马克思与恩格斯对俄国公社未来命运的设想比较  

一些学者通过对有关文献的综合研究,将马克思、恩格斯在俄国农村公社的命运和俄国社会的前途问题上的意见进行了比较,认为他们在以下几个问题上的看法不尽一致。第一,关于《资本论》的重要限制。第二,关于俄国社会的发展前途。第三,关于俄国农村公社的历史命运。如何看待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不同意见”,国内学者一般都不同意一些西方学者的所谓马克思与恩格斯“对立论”一种较具代表性的观点是,这些“不同意见”的存在是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造成的,与他们各自批驳的对象不同有关。恩格斯1875年的论述针对的是民粹派分子特卡乔夫空想社会主义理论。1890年以后,出于俄国公社已随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而濒于崩溃的事实,他再次对执迷不悟的自由主义民粹派加以批评。因此,他的论述更多地侧重于强调俄国社会跳跃的困难和需要条件。马克思的论述集中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俄国革命民粹派运动高涨的时期,他主要批驳的是米海洛夫斯基等人将他在《资本论》中关于西欧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变成一般世界历史哲学的错误。因此,他的侧重点在于说明,俄国有不同于西欧的特点,只要抓住机会,创造出某种条件,是可以跃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批驳的对象不同,发表看法的历史条件不同,结论的侧重点也就不尽相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跨越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因为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有两个前提:第一,俄国必须革命。第二无产阶级必须掌握政权。所以,恩格斯着重对革命的分析并对特卡乔夫的批判,强调无产阶级革命。革命的目的就是为了无产阶级掌握政权。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具体的指示是,利用资本主义的成果实行公有制,组织农民的集体合作劳动,实现公社的自治。】  

   

12,马克思的“跨越”设想与列宁的“一国胜利论”比较  

一种观点认为,列宁的“一国胜利论”是对马克思、恩格斯“跨越”设想的继承和发扬。【马克思认为要跨越资本主义,首先必须革命。为了实现跨越这个革命必须无产阶级来领导。列宁的十月革命就是马克思的跨越的前提。所谓一国胜利是对恩格斯的多国共同胜利而言的。恩格斯的多国共同胜利(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因为这些国家的无产阶级的生存条件相同,资产阶级用钱赚钱的活动相同,产生的结果必然相同。在这种情况下,例如美国发生了无产阶级革命,并取得了政权,消灭了资本!那么,英国、德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就一定也要发生革命。多国同时取得胜利。所以这里的关键就是。俄国无产阶级取得胜利以后能够消灭资本,那么,就一定能够引起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问题是,俄国革命取得胜利,无产阶级掌握政权,虽然利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国家资本主义,开始挽救公社,实行公有制,实行集体生产。但是由于斯大林利用所谓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进入到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在这种情况下,一国胜利论就与恩格斯多国胜利轮毫无相同之处。】其共同点是:(1)在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能否在一定条件下跨越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的回答上,列宁与马克思的回答是一致肯定的;(2)在对待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态度上是一致的,他们都强调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要充分吸收资本主义的先进文明成果;(3)他们都强调落后国家实现“跨越”时离不开其他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国家的帮助。不同点:马克思认为俄国等落后国家要跨越资本主义进入社会主义,必须以西欧进国家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为前提,其实质是“共同胜利论”;列宁则认为俄国可以先于西欧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其他落后国家在俄国等国家无产阶级的帮助下,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过渡到苏维埃制度,然后经过一定的发展阶段过渡到共产主义。这说明了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跨越”设想,并且使其具有了实践上的可操作性。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列宁的“一国胜利论”是建立在马克思早年社会主义学说基础之上的,与晚年“跨越”设想无关。因为在“一国胜利论”提出时,俄国农村公社已大遭破坏,俄国的资本主义已有了较大的发展,世界资本主义已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俄国成为资本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有可能成为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突破口,十月革命的胜利证明了列宁这一分析的正确性。十月革命实际上是走的一条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  

                               

 ——孙来斌、彭旺林:《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比较研究概述》,《学海》,1999年第4期  

    劳动者2011年7月13日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