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节特稿 | 反对“女权主义”的四大理由
前言
三七女生节,本来和男生节一样,只是一个校园文化的产物。但是渐渐的女生节从校园中走出,变成一种受到社会认同的文化。这种文化认同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把女性群体粗暴撕裂成“女生”和“妇女”。
去年“女生节代替妇女节”的观点掀起轩然大波,一群女权主义者发起了“反三七过三八”活动,号召去到性别歧视现场,举起写有自己诉求的牌子拍照。虽然此活动应者云集,获赞无数,但是活动结束后,女权主义依然常常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反对,而很多反对甚至来自于女性群体本身。
下面我们就来梳理一下女权主义经常受到的攻击。
1
现在社会哪有那么极端,你自己想多了!”
这样的言论,比较善意地去揣测的话,大概是因为说话的人把自己认知的小范围当做社会整体情况了。没有听说周围的人遇到过性骚扰,并不能掩盖高校性侵害性骚扰高发的事实;自己没有明显感到歧视,并不能否认招生和就业上对女性严重的歧视。大到家暴的频发泛滥,小到“女主内”的思想压迫,还有屡禁不绝的偏远农村“买妻”现象,即便是家庭内部对女性的歧视也是十分严重。
除了对现实的不了解外,有这样念头的人(男女皆有)往往是因为潜意识里有着根深蒂固的男权思维。在他们看来,性骚扰不过就是调戏一下,算不得什么大事;招聘官认为男性更能胜任工作(极特殊职业除外)以及某些男性从不反思的支配欲和厌女症也算不上歧视;关注女性的身体符号并物化女性消费女性更是再正常不过。因此看到女权主义的控诉就感到浑身不自在,“矫情”“渲染不幸”“敏感”甚至更难听的话一股脑冒了出来。
但事实上,是女权主义者心理太阴暗吗?
不,是因为社会现实仍然黑暗!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2011年进行的调查显示,近92%的女学生表示在就业时遭遇过性别歧视。这是可以统计的数据,而性侵犯、家暴、买妻等行为由于社会舆论对女性的歧视态度,无法得到完全的统计数据。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可以从层出不穷的如“强吻清洁工辣眼睛”“被拐女成为山村女教师”等新闻窥见一斑。
2
“本来就不一样!强求公平,违背客观!”
这样的观点很多女性也认同,常常还举出“原始社会男子打猎女子织衣”的所谓例证。这里我想引一段话:
男人的极大幸运在于,他,不论在成年还是在小时候,必须踏上一条极为艰苦的道路,不过这是一条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则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她不被要求奋发向上,只被鼓励滑下去到达极乐。当她发觉自己被海市蜃楼愚弄时,已经为时太晚,她的力量在失败的冒险中已被耗尽。
——波伏娃《第二性》
天性一词,威力极大,还真把许多人唬的哑口无言。但是男女天性真的有那么大差别吗?人们总是习惯性地把男女对立,认为两者的性格特点是完全不同的。但是现实社会中,性格并没有显著的性别区别。男性中也有柔弱的细腻的,女性中也有刚毅的粗犷的。
更何况,一方面,所谓女性的柔弱,更多的是由于从小在男权的意识形态下长大,被统治者的性格就扎根在了女性身上,使女性被污名化。与之对应的是男性从小就被引导向顶天立地的形象。而另一方面,被引导“柔弱娇婉”的同时,女性不被允许拥有“男性专属”的性格,更不允许做出任何在男性看来出格的举动。因此“女汉子”和“女神经”就又被污名化了。在这样的双重污名化下,女性只能按照男性的意志去修正自己的个性。
此外还有人喜欢用身体素质说事,当今社会大部分职业已经不再是重体力劳动了,男性的体力优势并不如此明显。而若要提到“女性生育影响工作”的问题,那更是赤裸裸的歧视——凭什么让已经承担生产重担的女性来承担全部的影响,这本身就是对女性权利的极大侵害。
用性别区别来混淆公平权利概念,这是给女权主义扣上了一顶“不切实际”“不尊重自然规律”的大帽子,更是对广大弱势女性的糊弄蒙骗。
3
“社会就是这样的,抨击能改变什么呢?”
与之配套的观点还有:“成天呼吁改变不如努力争取属于自己的尊严。”“干嘛自己给自己设心坎,为什么要那么在意别人的想法?”
前两条是一种典型的鸡汤思路——在强化社会不公的“合理性”的同时,把矛盾转移消解,把社会问题个人化,吹捧个人奋斗努力。我且不反问凭什么女性就非得要靠千百倍的努力来赢取男权下的一点点尊严,就观点本身而言,这是在极力地消解女权主义存在的意义。这是在极力地洗刷掉女权主义的社会性并且“去政治化”,是在试图把矛盾缩减为个人一般性的受到了不完全公平的待遇。
它看似理性而积极向上的话语,抹杀了所有公共领域里讨论妇女问题的理由,有意无意地把“讨论女权”等同为“抱怨发牢骚”,顺便给女权主义者加上一顶“只瞎嚷着要公平却不努力奋斗”的帽子。
后一条则企图将社会问题“心态化”,一般此观点者往往还搬出一大堆亲身经历,企图说明只要“心态好”一切还是可以接受的,批判女权主义者思想不成熟、心胸不够开阔斤斤计较。
以上三条表面上看是专注自我、排除干扰、奋发向上的积极心态,但是我们应当深刻地认识到,现实中的不公平压迫不是假装没有就可以消失的,也不是个人努力就可以真正改变的。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权益是靠争取得来的,女性地位的改善必然要靠自己争取,唯有持续不断地长时间地斗争,女性才能真正得到本该如此的社会关系。
4
“更不公平的事很多,干嘛只说这点事?”
这种言论言下之意就是:“不就还是为了自己那么点利益嘛?还假装无私!”
这个观点我们需要辩证地去分析。一方面,动不动用所有的社会问题压人,这是一种常见的故意扩大讨论范围,造成问题不可解的耍赖技巧。另一方面,我们也的确应当看到现行女权主义的局限性。
很多时候,女权所争论的问题还是某些具体事件“到底有没有歧视”,对确认的歧视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也往往局限于宽泛的宣传男女平等、反对歧视。绝大多数的女权主义者没有深入了解关注其他弱势群体的生活状态与需求,进而大部分女权运动也止步于单单“女权”本身,而没有对权力分配极大不平等的本质原因进行批判。
当今全球资本主义时代的女权运动是一种所谓“超阶级”的运动,女权运动极大程度地将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团结起来。但是正因为其组成成分非常复杂,如果没有坚定的认同感,其变质、妥协、被利用、分裂的几率很大。参与女权运动的人员的组成可以从资产阶级跨越到无产阶级,从女星、女作家到女工、女农。然而判定一场运动的性质不能单看其人员的组成成分,更要看它的口号以及领导者。如此,无产阶级在运动群体中的声音往往会被资产阶级的声音所埋没,而女性的大多数是否能在资产阶级领导的运动中获得解放呢?
本号明天关于妇女节的推文会论述这个问题,在这里暂不详细讨论。
后记
也许会有人会觉得女生节不就是一个节日嘛,扯上女权就已经很奇怪了,现在居然又扯上政治,简直上纲上线。但是我们要知道这两个节日的来源分别是什么。女生节虽然最初是校园文化,但其变成一种社会文化认同是有社会背景的。
为什么女性想要过女生节?很多女性表示,过女生节只是个人选择而已,自己的确觉得“妇女”听起来不好听。但是一个词好不好听并不是字面决定的,真正决定听觉感受的是与之联系的意识形态。
在当今的意识形态下,“妇女”不美丽,“女生”才美丽。“女生”是年轻貌美,充满魅力,惹人爱慕的对象,是未开封的,充满了神秘与性感的商品。而“妇女”则成为了年老色衰,被开封后失去了任何魅力的东西。而“温婉、魅力”这些女性所谓的优点以及对女性“美”的标准的定义也方方面面透露着男性意识——在这种意识中,女性不是与男性平等的对象,而是男性的附属品,没有自由的意志表达。
此外,这种文化认同还消解了妇女节原本的意义。在“女王女神”的称呼风行的现在,去年参与“女生节or妇女节”讨论的人大多停留在词义隐喻等争论上,只有少数人去关注当下中国妇女的权益状况究竟如何,极少数人去关注妇女节本身的来源,而仅仅当做一个给女性发点福利祝福祝福所谓日子。
为什么只有妇女节儿童节而没有类似夫男大人节这样的东西?了解妇女节的来历就知道妇女节是为了纪念妇女解放运动以及被残酷压迫致死的妇女们而设立的(1911年美国纽约三角内衣工厂火灾中丧生的140多名女工)。男性作为当然的统治者,自然不存在属于男性解放运动了,更不会有男性的节日了。
反观现在,妇女仍待解放,而妇女节的解放性却已荡然无存。一方面,妇女节本身已经沦为一种符号,只存在于空洞无味的口号和单位发的小礼品中。另一方面,商业资本则敏锐地发现了空洞符号背后的商机,将它炒作为“女人节”“女性购物节”的资本盛宴,大肆捞钱。
与此同时,则是女性的解放受到巨大的冲击。童婚又开始在农村里流行,鼓吹回归传统女性的女德班在城市中逐渐扩散。而官方的意识形态正逐渐号召女性回归家庭,抛去建国以来一直塑造的“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形象,重塑女性的“阴柔之美”“母性之美”。
而三七女生节的广泛流行甚至要“代替妇女节”的现象,更是迎合这种思想,表面上是在关注女性,实际上是假借关爱之名强化了男女之间的性别成见。这种“保护式关爱”“粗暴式关爱”不仅无法改变女性一直以来受到的歧视与不公,更是用甜蜜的糖衣把苦涩的男权至上实质包裹,让更多的人服下而不自知。
- 上一篇
素食可以减肥吗?如何吃素食才最减肥?
很多人都说人一旦胖起来就很难减下去,其实这种说法不全对,谁说胖子胖了就不能减了?生活中有很多减肥成功的案例,下面我们小编将为解答素食可以减肥吗?如何吃素食才最减肥?素食可以减肥吗?如何吃素食才最减肥?吃素食不一定都能减肥,要怎么吃才能拥有苗条身材呢?下面就...
- 下一篇
如何减掉水桶腰?水桶腰变小蛮腰减肥私招共享!
水桶腰大象腿是很多妹子心中永远的痛,有的人体重比较重但是还是有腰,与此相对的是有的妹子体重并没有太过分确实完完全全的水桶腰。水桶腰大象腿是很多妹子心中永远的痛,有的人体重比较重但是还是有腰,与此相对的是有的妹子体重并没有太过分确实完完全全的水桶腰。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