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八·二三”炮战
1958年发生的金门炮战,迄今已经51年了。关于这场炮战的来龙去脉,不少媒体都有所报道,这里就不赘述了。
2005年,去台湾参访,在淡江大学,和一群台湾的研究生座谈。其中一位来自金门的女生,说起当年的金门炮战,依然耿耿于怀。她的发言中有痛苦,有不甘,也有怨恨。虽然不会赞同她的观点,但很理解她的心情。那种自己的家乡遭到如此战火,心情的复杂确实难以尽述。
几年前,我曾经写过关于金门炮战的文章,时隔几年后,似乎还不太想完全放下这个话题。当年,解放军在首战金门失利后,似乎再也没有起过打金门的念头。倒是在首战金门前后,解放了大陈岛,到了1955年,又通过海陆空三军协同作战,解放了一江山岛。至于后来为什么没有再打金门,我是这么判断的。首战金门失利后,如果要再打金门,需要做更为充分的准备,也要制定更为周密的作战方案。而这一切工作,可能都是因为朝鲜战争的爆发,解放台湾的计划被迫推迟,一江山岛战役之所以非打不可,因为国民党盘踞此列岛对大陆威胁太大。相比之下,金门似乎以守为主。
到了1958年前后,美国要老蒋放弃金门、马祖列岛,老蒋不肯。美国施压,老蒋也有点不好招架。在这个时候,毛泽东力主炮击金门,为老蒋解围,美国也没有理由逼蒋放弃金马,美国的打算未能实现。
当时,电台播放了首《海岸炮兵之歌》,我后来才知道,担任炮击金门任务的主要是海军的海岸炮兵部队,不是原来想象的是陆军炮兵部队。这首歌给我的印象很深刻。我后来查了一下,这首歌一共有四段歌词,还有一段副歌。第一段及副歌歌词是这样的:海岸炮兵勇敢坚定,日夜监视着敌人动静。祖国把海岸交给我们,海岸就是我们的共同生活,嘿嘿,我们的心像浪花一样地欢腾,我们的眼在浓雾中也能看清,为了祖国英勇战斗,让敌人在我们面前下沉。
看到这段歌词,就想象到海岸炮兵原来是用来打军舰的。当时我们还没有岸舰导弹,我们的军舰也没有更大型的火炮配备。所以在近海防御,岸炮就成了可用的武器之一。金门距离大陆不过几个海里,所以用海岸炮兵来进行打击是完全可能而且有效的。
在“八·二三”金门炮战中,海岸炮兵部队涌现了一位战斗英雄安业民。当时他年仅21岁,在战斗中,火炮阵地上的弹药包中弹起火,危及火炮安全。安业民英勇护炮,全身被烧伤面积达百分之七十。但是他坚持战斗,不下火线。最后,因伤重不治,英勇牺牲。后来被追认为优秀共产党员,追记一等功。
在金门炮战期间,包括厦门在内的前线群众积极参与支援前线。有一部电影故事片,名叫《英雄小八路》,讲述的就是前线的少先队员积极支前的故事。影片的最后,是少先队员们看到通往阵地的电话线被炸断,而他们手头上也没有足够的器材把电话线连接上。于是,几个少先队员便手拦着手,让电流通过自己的身体,把指挥部的命令传递到前线阵地。电影中的这个情节,不知道在现实中是否真实地发生过。有人说,过去,也有人这样做过,但也有人说,通过人体连接电话线而让电话畅通是不太可能的。理论上说,电话里通的是直流电,电压也不高,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当然,过电时有酥麻的感觉是可能的。具体这种做法到底能不能使电话正常通话,我还没有找到依据。
在电影中的少先队员手拉着手的时候,他们唱起了一支歌,这支歌我想我们大家一定都特别熟悉,那就是《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影片当时制作上可能不是太细致,影片中唱歌时,小演员的口形与声音有点不太同步,不过这不影响这是一支非常优秀的歌曲。几年后,这支歌被定为《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对于这样一个决定,我们这些老少先队员有点保留意见。我们是唱着郭沫若作词,李焕之作曲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长大的,对那支歌很有感情。现在突然就给换了,心里多少是有点失落的。不过,《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这支歌也很好听,也不枉作为队歌能被传唱到今天。
老的队歌的第一段歌词是这样的:我们新中国的儿童,我们新少年的先锋,团结起来继承着革命的父兄,不怕艰难不怕担子重。为了新中国的建设而奋斗,学习伟大的领袖毛泽东。
今天的金门,与大陆之间的联系比台湾本岛与大陆的联系要密切得多,除了通航、通水之外,将来可能还要通桥、通电。真心希望金门的乡亲们日子越过越好,也希望那位金门长大的女研究生能看到自己的家乡父老过上更好的日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