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议“容忍与自由”

火烧 2022-09-06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容忍与自由的关系,分析胡适思想中容忍的重要性,指出其母亲冯顺弟对容忍的理解,揭示容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深厚根基及与自由的联系。

  1959年,胡适的生命已经进入了倒计时。当时曾著一文:《自由与容忍》。其中说道:“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早在1931年,在《我的信仰》一文中说“我母最大的禀赋就是容忍”。

  这是胡适个人主义的“独到”之处吗?。

  如此一来,其母亲冯顺弟(1873年11月~1918年),尽管没有受到什么教育,不会识文断字,却早在他这个儿子接受和信奉自由主义之前,就已经是一个深谙“自由主义”真谛的人了。胡适的个人主义好像是从其母那里继承下来的。

  这样,胡适的个人主义的来源,一个是他的美国老师杜威。另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就是他的母亲,只懂得些许中国的“传统道德”的冯顺弟。其实,对于冯老太夫人,并非不尊,他那里懂得什么个人主义?把母亲牵扯近来,意在何处?

  容忍,不是舶来品。它在中国的历史上,在思想文化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影响源远流长,比个人主义要古老的多。即使是在民间,老百姓的使用频率也颇高,起码不陌生。诚如胡适所说,即使是他那大字不识一个的老母亲,也很深谙其道。即使是对于普通人,一般人,甚至都有“容忍”的经历。

  在中国的古文献中,却没有关于“自由”的印象。或许是因为国人中没有形成那样的“观念”,没人知道“自由”为何物。或者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由”,与西方国家的不同,与个人主义所谓的“自由”也不同。

  国人所理解的“自由”,大概有“自己做主”的意思。或者是一种状态,如“自由自在”。一种行为,如“无拘无束”。并不妨碍他人,与他人不发生冲突,否则,会给自己找麻烦。

  不管在什么年代,国人好像没有人把“自由”与“容忍”联系在一起。“容忍”与“自由”之间,好像也没有什么关系。

  容忍怎么与自由联系在一起了?

  如果说胡适的个人主义中,有“自由独立人格”这样的内容,“自由”,或许是他的个人主义的应有之物。个人主义,有称为个性主义的,也有称为自由主义的。

  而“容忍”,有的是自觉的、理性的容忍,有的是被动接受的容忍,甚至包括纪律、法律等规范的约束。因为不能容忍,太放肆,会造成后果,甚至是不能承受的后果。

  容忍在中国,却是比自由古老的多的思想观念。容,是宽容;忍,是忍耐。这是儒家的一种人生的态度。有“小不忍则乱大谋”,和为贵、忍为高等圣人言。对于普通人,是经历了之后,提炼出来的“至理名言”,甚至成了“格言”。其实,对于许多人,容忍不是本性,不是本能,是一种修养。示弱,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保护自己的一种为人处世办法,并非与生俱来。

  据说古老的基督教也是讲宽容的。如此一来,容忍成了古今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儒家因此成了自由主义者、基督徒因此成了自由主义者,只要赞成容忍的人们,好像都有资格成为自由主义者。这样的推理是不是有些荒谬?还是“自由主义”本就是荒谬?

  容忍,如果成了“自由”,那么谁的容忍度高,是不是谁就获得了最大的“自由”?如果是这样,自由主义到底是中国的传统思想,还是外国的新思想?还是他用了“自由”这个外国的洋酒瓶子装上了中国儒家的陈年老酿?恐怕连胡适这个学问家也难以说清楚了。

  在中国,穷人与富人比,谁更能容忍?百姓比与官僚,谁更能容忍?下愚与上智比,谁更能容忍?弱者与强者比,谁更能容忍。这是不难判断的。要是按照这样的认识,在任何一个社会中,穷人、百姓、愚氓、弱者岂不都是最“自由”的人了?

  觉得没有“自由”的、争取自由的,就应该永远是富人、官僚、文化人、强者和渴望成为富人、官僚、文化人和强者的人们。

  胡适容忍度大,他有自由是必然的。不过,疑问还是有的。他为什么到死也有不能容忍的政治组织和政治人物?如共产党与毛泽东。这,谁都看得到。

  那些以胡适为宗师、为楷模的大路上的所谓的或者自诩自由主义者的人们,为什么连对同是文人的鲁迅,也不能容忍?在他身后竭尽污蔑、诽谤、攻击之能事?他们的“双重标准”是从什么时候,从谁那里学得的呢?还是个人主义本来就是如此?

  鲁迅在一些文人的眼里,“尖酸刻薄”,不能容忍他的论敌,当然,也不能说他是什么自由主义。他在活着的时候,也的确失去了“自由”,他赖以为生的“出版自由”自不必说,因遭到“通缉”,“人身自由”也没有保障。

  对于似乎有“定论”、有“共识”的鲁迅,如果了解一下“自由”的发展历史,了解一下西方国家的“自由”观念,还可以找出与胡适先生的自由主义不同的地方。通过对胡适先生自由观的简单而粗浅的分析,已经看到了“自由”的真面目、内核,不过是曾经被他自己所激烈批判过的孔家思想。这样,再谈它与西方的自由的区别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

  胡适不愧为大学问家,经过他的演绎,中国传统的思想,被他披上了西方自由主义的外衣。这也算是“中学为本,西学为体”吧。如果说过去还曾经认为胡适先生是个自由主义者,那么,现在,却认为他是个伪自由主义者,连口头上的自由主义都不够格了。

  蒋介石总统尽管对胡适有不满,很宽容。胡适也容忍了蒋介石,这是事实。他们之间虽然也有话不投机的时候,那毕竟是“兄弟阋墙”,根本利益上还是一致的。否则,他们不会走到一起。

  相比之下,蒋介石对于鲁迅,虽送过“橄榄枝”,不断示好。鲁迅却连理都不理。仍然我行我素。这就是胡适与鲁迅的不同。

  胡适走了一条从传统主义到自由主义,再回归传统主义的O形路。他回到蒋“总统”身边是必然的。在是发生在胡适先生身上的现实。一个现代“自由主义”的最后归宿。他的徒子徒孙们能够改变自由主义的这个宿命么?

  而鲁迅,蒋介石不容忍他,他也不容忍蒋介石。他走了一条从传统主义到自由主义,再到共产主义的曲折、坎坷,却是前进的路。

  鲁迅与胡适,都说自己信仰个人主义。他们都是社会的“中间物”。但是,在中国,个人主义就是那么的不幸,曾经的“中间物”不得不向着两极“运动”。他们都走到了“极端”,显示出了自己鲜明的“个性”。在他们的“个性”中,已经看不出“中间”的特征。

  现在的问题是,那些自由主义者,自以为自己也是“中间物”的那些人们,他们将向哪一极“运动”呢?能够停下脚吗?

  这,已经不是个迷。他们其实是在冒充“中间物”,想停留在“中间物”的位置上,以表示自己的“客观”、不偏不倚。他们有时候虽然也装膜做样地读鲁迅的书,其实并不想走鲁迅的路。他们不知道,走胡适的路的人们,怎么能够读的下鲁迅的书呢?真正读鲁迅书的人,怎么可能走胡适的路呢?那或许是“中间物”们的一种心理,一种愿望。无论是在国民党时代,还是在共产党时代,没有人能够让他们统一起来。

  胡适生前说:“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鲁迅死前有遗言: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当年,同是个人主义者,他们对个人主义的理解是那样明显的不同。最后分道扬镳是必然。

  有人爱胡适,有人爱鲁迅。又爱胡适,又爱鲁迅,那样的人,是不是真有?有的或许是“胡学为体”、“鲁学为用”;或许是“鲁学为体”、“胡学为用”。这两种人,难说了解鲁迅、了解胡适。胡适就是胡适,鲁迅就是鲁迅,不是一路人。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