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跃进问题是与非

火烧 2015-07-19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分析大跃进与三年困难的关系,指出大跃进并非主因,实际责任在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左倾错误。强调大跃进无辜,对毛泽东的栽赃实为推卸责任。

  说大跃进是造成三年困难的原因,是对大跃进和通过大跃进对毛泽东的栽赃

  大跃进确实是毛泽东发起的。钢铁运动的大跃进,作为一场群众运动也确实有它本身的左倾错误问题。但任何的运动都会有它的左右倾向问题,不能因此就否定运动本身。关键,大跃进本身实际并不是造成三年困难的原因。

  造成三年困难的人为原因,从始至终是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严重的左倾错误,中央的人为错误和党的作风问题。浮夸风、共产风、穷过度、公共食堂、59年比58年实际少种2亿亩,其中夏粮少种了20%(根据东方出版社陈晓农著《陈伯达最后口述回忆》和《中共中央批转农业部党组<关于1959年农业生产的几点意见>》),这直接导致59年相对58年重度歉收15%(以前传59年粮食歉收是58年大炼钢铁造成的,在这个地方不攻自破了)——这是引发农村粮食危机的基础原因,然后是地方的浮夸风和中央的缺乏调查研究造成高征购,这个高征购59年直接征走当年粮食产量的三分之一强,直接引发农村地区的粮食危机,所以这个地方是个绝对的错误。再后来的高征购或许还有可以开脱的地方——不得已为了保障城市供给牺牲农村,但也要看以后新披露的资料定性。而60-61两年的农业生产滑坡则是饥荒,和一平二调的共产风所造成的农业生产积极性下降(粮食主产区的严重的自然灾害则加重了粮食减产的幅度)所叠加造成的恶性循环。

  所以说,在整个三年困难问题上,大跃进绝对是无辜的。我们知道大跃进运动在三年困难时期的集中表现是大炼钢铁运动,这个大炼钢铁运动的是非对错我们先放下不谈,大炼钢铁运动动用农村劳动力最多的是58年底,到59年底,根据全国的自然资源和交通能力布局,全民钢铁运动所形成的全国钢铁生产能力布局,就已经基本定型,大规模群众运动型的全民炼钢运动,实际就已经收尾了(此后进入冶炼技术提升阶段),即使还有发展,由于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众多,也绝不可能是形成耽误粮食生产的原因。前边已有分析,即使58-59动员农村劳动力最多,59年粮食减产15%也应该是少种的2亿亩夏粮少种20%造成的,基本与大炼钢铁运动无关(59年春荒与头年食堂的敞开肚皮吃饭有关,包括所谓58秋收的丰产不丰收问题,多只是农民对社会主义的天真情绪做宠,属公共劳动初期的生产生活管理混乱和缺乏经验问题,初期的混乱和缺乏经验在怎么着,都是会有的)。

  由此可见,说大跃进造成三年困难,实际是对大跃进的栽赃,而对大跃进栽赃本身不是目的,对毛泽东的栽赃才是目的。因为,只有大跃进运动是毛泽东可以独自承担责任的,而同样是毛泽东发动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其更多的责任尤其其左倾错误的责任,却并不能由毛泽东来负。把三年困难的原因推给大跃进推给毛泽东,不过是某些人玩弄手腕推卸历史责任的移花接木之作。

  跃进问题是与非

  今天的人们一提起大跃进就感觉荒唐的像个是个笑话。不过,先莫笑。我们的朋友中一定有人看过毛选,毛泽东一生智略文章古今中外能比的应该不多,怀疑毛泽东智商有问题的人恐怕不会有。那么以毛泽东的智略,他会搞出个荒唐的不能再荒唐的东西来向全党全国推广吗?

  如果不会,那么我们就要问问大跃进到底是个什么东东。

  其实,大跃进是毛泽东以苏为鉴给中国制定的一个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战略。要理解这个发展战略。起码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苏联工业化的优势和弊端,和毛泽东以苏为鉴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调整。

  苏联工业化可以说开世界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之先河,仅用两个五年计划就基本实现工业化,并把苏联建设成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世界主要工业强国,根本的改变了世界历史和格局。这对中国这样的后进国家无疑是有着巨大的吸引力的。所以新中国开国之初,一五期间基本是师从苏联工业化道路的。但苏联道路也有它的弊端,就是由于起初战争的原因片面地注重了重工业,而忽视轻工业的发展,结果使苏联工业结构严重失调,而长期忽视轻工业忽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定是会造成严重社会问题的。

  毛泽东50年代初期在论述合作化和中国工业化道路关系问题的时候,就深刻探讨了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之间的关系,并正式提出发展经济最终要遵循的农、轻、重的顺序问题。当然,新中国刚刚建立,由于战争和革命的时代特征和强敌环伺的实际国际环境,发展重工业尤其军事工业,在那个时代确实是共和国攸关存亡重中之重的大问题。这样,一段时间内也要突出重工业在国家工业化发展中的地位,就是必然的了。

  然而毛泽东并不因此就想偏废了轻工业,因为他深知事关人民生活的轻工业在国家未来发展中的终极战略地位。毛泽东想出的办法,是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中央主抓重工业,地方则根据各地的实际需要主抓轻工业,中央和地方结合,大中小结合,土洋结合,这样就既抓紧了重工业,也不耽误轻工业的发展。这叫两条腿走路。而随着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发展,尤其人民公社这个基层社会生产组织形式的出现,则进一步为毛泽东的思路提供了组织依据。

  2.我们前边探讨了人民公社在农村地区工业和社会发展、在消除城乡工农差距方面的战略意义。今天看来,公共劳动中有计划的组织工农业的分工,首先具有的经济意义,就是解决了大面积工业化过程中的国家资金和技术短缺问题。如果所有的工业都需要国家来办的话,那不但不够灵活——人民的需要是多样的,光凭国家解决不了!还要国家资本主义,就是还需要国家出资金的,有多少钱才能调度多少物资和劳动力,国家财政也不好承担。而省地县、社、队各层的工业化就不一样了。它首先都是针对地方群众多样化的需求。然后,这个工业化所需的劳动力,在县社以下,也只是公共劳动中集体经济组织内简单的劳动力分工和调动,基本是不受资金问题的限制的。这就很大程度的解决了轻工业发展的资金限制问题。

  毛泽东一直强调,“在生产力中人是决定一切的因素”,这句话以前一直做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理解——只要有了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没有解决不了的事,现在看,还可以做经济学意义的理解。资金的问题,其实就是人的问题。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集体公共劳动对劳动力的可调配性,很大程度上已经突破了资本的限制,直接的实现了劳动力的计划调配。在这个意义上,才可以理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挖掘六亿人口这个最大的本钱,和发动群众组织群众走群众路线,对中国社会主义积累和工业革命的意义,不管是资本积累还是社会主义积累,都不过是劳动的积累,中国六亿人口的富余劳动力太多了,社会主义公共劳动只要挖掘好这个庞大的富余劳动力,就可以实现资产阶级所不敢想象的惊人的工农业和社会事业积累,中国的人口占世界的五分之一,只有这点做到了,就可以实现工业领域的伟大的历史性跃进。

  3.这个工业化进程是有组织有领导的的。中央领导组织战略性行业。省、地、县、社、队则在地方工业化中承担组织领导作用。所以大搞群众运动,绝不是传说的那样是什么瞎起哄,而是有组织力量的。

  4.希望外援,但不依赖外援,自力更生的技术革命路线

  不管是国家主导的战略性工业部门,还是地方工业,不管是土的还是洋的,都要走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的三结合的群众路线,充分发觉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推进技术革新和革命。不光是什么都能造,还要什么都能造的好;不光什么都能造好,还要赶超先进。现在的知识分子老觉得共产党这个法子太土,但中国的杂交水稻、牛胰岛素、大型电子计算机、激光、导弹原子弹卫星,飞机大飞机,就都是这么搞出来的,实际那个东西不是土,而是太先进了!小资产阶级是看不起群众的,他们只相信自己的脑子,他们哪里知道群众共同思考解决问题的伟力!而共产党毛泽东却从来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开辟革命和建设事业局面的高手,它们相信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建立了,人民群众在新的生产关系中被组织起来了,六亿人民就一定可以做出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业绩,这也是大跃进的本意。

  综上,也就是说,在理解大跃进赶超战略的时候,必须在深刻理解了很大程度已经超越了资金束缚的几亿人的社会主义公共劳动积累,它的超常的积累规模和速度,以及群众中蕴含的惊人的创造力,这个基础上,才能理解大跃进是党超越了苏联工业化模式的中国自己的新的工业化战略模式.如果不是一开始就遭遇三年困难时期的粮食危机给它造成的挫折,如果不是敌对意识形态的负面宣传阴影,大跃进的历史面貌将完全会是另一个样子。

  跃进战略的历史实践

  上贴说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战略,通过国家主导解决了重工业的工业化路线问题,而毛泽东主义的经济学内容,通过发挥地方集体经济组织的积极性创造性,则同时解决了轻工业的工业化路线问题。应该说毛泽东主义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战略,要比斯大林的更成熟更丰富的多。

  当然具体实践,要复杂些。开国之初百废待兴,轻重工业在中央和地方的分工也不是明显的。

  典型是大炼钢铁运动。

  谈到大炼钢铁运动,今天的人们只一个印象,就是个荒唐。

  荒唐一定有。砸锅卖铁,荒唐不荒唐?一定有嘛!(但如果从支援国防建设讲,难道不也值得敬佩吗!)很多人闹着玩儿了,浪费了很多资源,荒唐不荒唐?一定有荒唐嘛!但返回头来讲,几千万人参加的运动,难道就只有荒唐吗?

  我看一定不是。

  首先问题,土法炼钢能不能练出钢?

  这是个关键问题。但恐怕今天已经没有多少人考虑过。

  我国是世界上炼钢技术最早发展的国家,我国宋代的钢产量英国工业革命完成的时候也还比不上。我们那是土法炼钢呀,它练不出钢来吗?

  集体公共劳动、群众运动,解决的是技术和资金短缺的问题。土技术相对洋办法可能落后点,但相对我们自己的实际水平,那也是高技术,能练出钢铁来,那就是胜利,技术是不断改进的,但东西有总比没有强。更何况浪费还只是初期的事,经过一年全国规模的找矿和群众实际炼钢技术实践,根据当时的资源和交通条件,到59年底全国的钢铁工业布局,就已经形成了. 可以说,这个“荒唐可笑”的全民大炼钢铁运动,是对全国钢铁资源做了一下全面的摸底,对中国自有的技术力量进行了最合理有效的利用,形成了一个合理的钢铁生产能力布局。至于钢铁运动所形成钢铁企业的炼钢技术,也是在进行着持续的技术改造的(《河南省大炼钢铁运动的四个时期》)。所以说,从全局的发展的眼光看,大炼钢铁运动又不是荒唐的。笑钢铁运动荒唐的人,一般就缺乏这种全局的发展的眼光。

  实际上钢铁运动中形成的钢铁企业,大多到62年还在起着作用。西楼会议以后,由于ZY一线LD把当时的问题看的过重(主席认为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一方面在农业上要退回单干,一方面在工业上把所有所谓“效益底”的企业都关停并转,工业上要撵回农村两三千万人,以缓解城市粮食压力。这样县社级的钢铁厂基本就此强迫关闭了(即使如此,三年中新增的炼钢能力也占到了从建国到1979年三十年间新增练钢能力的36.2%(胡绳《共产党的七十年》))。

  如此,由于一线LD在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严重的左右顷错误,主要由于由此造成的严重的全国粮食危机,最终毁掉了大跃进钢铁运动的大多数成果,对生产力造成巨大的破坏,同时对工业跃进战略造成了严重挫折。这也不能不说是后来ZY分裂的一笔虽不能好算但不得不掂量的重帐。

  关于合作化时期和人民公社早期,地方自动兴办工业企业的情况,现在已不好考。由于三年困难一定是个巨大的跃退。此后休养生息,加之文革工作重心的转移,直到70年代,中央才重新提出社队重办工业的问题。如此到80年代社队地方企业才开始形成蔚为壮观的一个小的跃进局面,甚至苏南地区的社办企业,已经发展到“小全民“的程度。只是可惜,ZY的路线这时候已经变了,没有形成更大的历史成果。有些人闭着瞎眼故意不看公共劳动这些伟大成就,就是固执的认为共有制企业不如私有制企业好,看看当时遍布全国蓬勃发展的县社队企业,这些人又有什么理由呢!

  当然,这时毛泽东当初依靠地方发展轻工业的思路,高层的人们也多已忘记差不多了,一方面把大多数地方社队企业私有化,一方面几乎一夜之间让所有所谓乡镇企业都转向发展外向型经济创外汇——开始了外汇大跃进!到今天中国的外汇已经太多(资本化不得不向国际空间追求价值的实现),也不知道这些外汇引进装备了多少国家战略性的重工业没有,我看主要的有战略意义的技术,还是要靠自力更生的!没有自力更生的意识,恐怕光凭买或者什么市场换技术是买不来也换不来的。

  至于国家控制的重工业尤其国防工业的发展,80年以前其实一直保持着一种跃进的态势,原子弹、氢弹、导弹、卫星、核潜艇、甚至大飞机马上就已经搞成了。反倒是整个八十年代直到海湾战争台海危机,中国的军事工业倒是一直处于一个停止跃退的局面,好在依然是国家控制,从90年代重新起来,才有今天的局面。

  今天中国的工业战略,是国家控制战略行业,把关乎民生的轻工业彻底交给资本。这样日子看来暂时混的也不错,但也悄然变更了整个社会的经济基础。社会日益分裂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毛泽东主义为国家万世开太平避免周期性暴力循环的社会条件已经颠覆。看来,还是毛泽东那种内在公共劳动,外在不排除商品运行方式的生产组织形式为好。

  总结毛泽东的大跃进工业发展战略,虽然实施不算顺利,但到毛泽东去世也已经为中国建立了一个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基本完成了15年赶超英国的目标,为后来的工业进一步发展搭好了骨架(没有这个骨架,今天中国的经济成就就不过只是一堆宣肉,和利比亚没什么差别),也为帝国主义时代的国家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是明末世界进入工业革命时代以来,中国最伟大的历史成就。在轻工业的发展方面也比苏联做的还要好些。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