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实践唯一检验之批判

火烧 2022-07-08 00:00:00 思潮碰撞 1025
本文批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指出其实践定义和真理认知存在错误,模糊社会真理,遮盖马克思哲学本质,强调实践应为对象性感性活动,结合思维与物质劳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存在实践定义错误,真理认知错误。打造了新时代哲学教条,模糊混淆了社会真理,遮盖了马克思哲学的本来面目。

  一.关于实践

  抛开生活物质的劳动创造,抽象的讨论实践,脱离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起点-劳动创造。就像希腊神话英雄安泰,离开大地母亲,断绝力量来源。马克思建立其哲学,从解析人的特殊本质-劳动开始,总结出劳动的两种形式,思维劳动与物质生产劳动。由此确立思维与物质是人的双重本质。实践唯一检验论,以费尔巴哈提纲第二条抽象的实践作为真理标准,违反了马克思哲学论述的规范。“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费尔巴哈提纲第一条和第二条,对象性和客观都是一个词,gegenstandliche。马克思的理性都与人的对象性活动关联,客观是人模拟对象立场的认知。这是延续黑格尔哲学术语,以便对其哲学剖析 ,然后对比费尔巴哈唯物论进行批判。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以人为主体,从对象性活动阐述自然认知,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从自然对象转到人造生活物质、人造社会事物,思维意识起着先导,而人的物质劳动也不可或缺。社会的意识形态如法律、秩序规定及伦理,都是统治阶级意志借助其可支配的物质力量来确立。黑格尔看到了思维意识的重要作用,忽略了劳动创造了生活物质,忽略了劳动创造可以被支配的物质力量。由此产生了错觉,以为意识到了对象,就是人的思维意识作用的结果,精神可以变物质。其辩证法在人的意识对象与人的主体精神之间腾挪,还是没有认知到人的特殊:思维与身体物质力量结合可以改变物质自然,可以改变社会。马克思把黑格尔的机械辩证法转换到主体‘人’的对象性活动上,否定的力量不是过程,而是来自‘人’的思维与物质劳动的自由结合。

  费尔巴哈虽从抽象思辨迈出半步,知道人是感性物质体,但没有从人特殊于动物的劳动创造去解析。原因就在于他没有把人作为哲学主体,而是把物质自然作为主体了。他解析人的历史,不从人的感性现实活动—劳动创造开始。他的哲学面窄,看不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商品财富的本质是劳动;也不如黑格尔那样渊博,能看到人是自己劳动的产物、人的能动性。

  在此做另一个小结:实践是对象性感性活动。在马克思看来,无对象性的活动都是虚假的,不存在的。抽象的谈论实践,如同抽象的谈论真理,没有任何意义

  ‘在实践的、现实的世界中,自我异化只有通过对他人的实践的、现实的关系才能表现出来。异化借以实现的手段本身就是实践的。因此,通过异化劳动,人不仅生产出他对作为异己的、敌对的力量的生产对象和生产行为的关系,而且还生产出他人对他的生产和他的产品的关系,以及他对这些他人的关系。(2014版《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56页)

  实践是指由劳动演绎出各种人类行为,其中包括异化劳动、反人类本质行为,乃至寄生行为。这样的实践不可能与真理产生关联。谈论的实践与真理关系,必须对实践进行定义,实践的主体进行定义。我们今日看到,中国野蛮资本主义盛行,劳动异化。正是当初没有对实践认真解析,不知马克思论述的源头和劳动异化发展。马克思《1844年手稿》第一笔记本论述的异化劳动再现了。打着马克思的旗号,却走到反面,成为马克思批判的对象和目标。

  引用者本就没有读懂原意。马克思的提纲是写作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此后简称手稿)才列出的抽象提纲,准备对费尔巴哈唯物论进行批判。手稿以劳动创造来阐述思维的起源和发展,哲学主体是劳动者-现实的历史的个人,哲学本体是劳动创造,以创造生活物质为特征的对象性活动。发展到马克思时代,创造活动分为两类,思维与物质劳动。最初人们这两项是人类起点后共生的活动,即每个人都具有思维和物质的二元本质。原始社会解体后才产生分离,出现私有制下的两项分离,物质劳动成为被统治者的专有,所有人都成为异化者,思维与物质劳动的分离。

  《手稿》“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就是说是这样一种存在物,他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己看作类存在物。”(2014版单行本53页)马克思正是依托对象性活动,深刻解析了工人之劳动,是思维与物质双重作用,二者成为人本质。从历史追踪中得出:“因此,人是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人的特殊性,使人成为个体。成为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同样。人也是总体,是观念的总体,是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会的自为的主体存在,正如人在现实中。即作为社会存在的直观和现实享受而存在,又作为人的生命表现的总体而存在一样。

  可见,思维和存在虽有区别,但同时彼此又处于统一中”(《手稿》2014年版81页)

  后马克思主义者,不懂得能改变物质自然的除了自然自身的运动,然后就是人,而且人能改变文明社会惯性,恢复人类发展总趋势:思维与物质劳动的自由结合,是二者创造的源泉,是改变人类异化的根本。一切生活物质和社会意识产物都是人造的,是人的二重本质的创造物,也必将为人们改变。没有永恒不变的社会规律,只有人本质发展趋势是无法变更的。人是哲学主体,劳动创造是哲学本体。离开了人的存在,一起自然存在就不会被人意识到,也就是‘无’,就没有‘观’。无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无法产生。因此马克思反对抽象的历史观,世界观。比如人之初问题,这些是排除了人的感性存在而思考出的哲学问题。这些应该交予科学去追踪,而不是当代哲学家的命题。从马克思开始,哲学理性结合现实感性活动,再不是纯理性思辨。实践是从劳动创造而来,是对生活物质和思维意识创造二重本质的指证,也是人类异化活动的表达。理解马克思手稿和形态两部哲学著述,才能理解《提纲》实践的意味,才能理解马克思‘人化自然观’。

  由于这些人不懂‘实践’的本源,不懂马克思对实践论述的语境和哲学上的伟大意义,把实践理解为人类物质运动的摸索,排斥了对人类以往实践的理性解析,把中国带入到异化实践的道路。他们把生活物质生产看做是根本可以改变世间一切,与资产阶级社会达尔文主义同流合污,也就是把动物进化规律当成社会规律。他们忘记也可能根本不懂思维与物质双重发展、自由的结合,才是人性、人的趋势,才是一切创造的源泉。而恢复野蛮资本主义时代,急速剥削暴敛劳动者创造的财富,却成了社会英雄。丑恶沉渣泛起,两极分化,劳动者成为资本增值工具牛马。这样的对比,使得劳动者认知到谁才是他们的贴心人,普遍心向毛泽东,怀念毛泽东,称赞毛泽东。对比毛泽东1959年底到1960年的《关于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谈话》,毛泽东比斯大林的唯物辩证法高明,契合了马克思的劳动论,思维与物质自由结合而创造的精神。其后无人在哲学上超越,也就无法在实践上超越毛泽东。

  自先秦的百家争鸣辉煌被毁灭,中国失去了理性思维的基础,为少数人服务的一统文化,毁灭禁锢了人的异端思维,中国生产力创造工具轮番被毁灭,重复的从头开始。没有理性传统,就无法顺利继承先人的感性经验创造。中国从古至今的许多发明创造,滋养了西方和世界,但中国人自己却无法得到深刻的启迪。根源就是缺乏理性,而这样的状况不是生产力问题,而是思维意识—-统治阶级的自私自利的一统文化造成的。

  中国文化传统,认同‘一元化’,不认可多元化。尽管清朝灭亡,世俗上的一元统治不存在,但一元文化惯性还在。袁世凯灭亡后新文化运动兴起,开始吸收西方文化精华,科学与哲学。最终民族精英们选择了苏联的马列主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救亡图存,新中国取得独立自主,美帝西方不得不尊重的地位。但从苏联进口的哲学,呆滞呆板唯一,与中国一统文化汇合。

  马克思说过人类只有一条道路可走吗?没有。马克思确认过经济决定论吗?恰恰相反,他是坚决反对的,同时反对把西欧的历史路线五形态当成人类唯一的模式。他认为社会唯一离不开的是生活物质之劳动创造,而劳动创造是人的思维与物质自由结合的行动,也就是人本质是二元的。思维与物质劳动各自有着自己的多种创造形式,二者自由结合,会产生无尽的组合。从原始社会解体后,社会进步的本质是后者比前者给予劳动者更多的自由,给予人民更多的自由,由此生活物质创造效率更高,思维创造更丰富。

  《共产党宣言》“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接着给予了解答:“·····,一句话,封建的所有制关系,就不再适应已经发展-的生产力了。这种关系已经在阻碍生产而不是促进生产了。它变成了束缚生产的桎梏。它必须被炸毁,它已经被炸毁了。

  起而代之的是自由竞争以及与自由竞争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资产阶级的经济统治和政治统治。”

  封建的所有制被炸毁,是资产阶级掌握了创造的力量-无产阶级,他需要创造出更多的商品和利润,需要更多的自由为资本增值服务。没有这样的自由就不会有资产阶级的崛起和统治。更多的自由,尤其是给劳动者的更多自由,是人类发展的总趋势,人类解放的根本就是思维与劳动的自由结合。

  马克思的实践概念由物质劳动而来,把实践断绝了具体的感性活动来源,化解成为抽象的概念,这就叛离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特指由劳动创造解析而来的推翻异化现实的社会,是共产主义的同义语。共产主义者不是玩弄概念的,而是理论结合现实,改变社历史异化趋势的革命者。

  二.关于真理

  真理一般形式:立论自洽,事实他洽和续洽。

  欧洲15世纪,科学逐渐脱离哲学,面向自然进行有限有形的一对一研究。立论以假设猜想为前提,对既往的结论进行质疑,模拟研究客体对象—物质自然的立场。物质自然没有意识意志,自身没有观感,客观是人的认知,人的主观。这种人观的尺度是理性,把感性与物质自然运动轨迹对比,祛除暂时表象,抽象出长久的表现、必然性—-本质。这种客观起始于理性猜想,他洽续洽依照观察、对比客体的运行轨迹。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为了创造自己的物质生活而结成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没有自然就没有人的物质来源、创造对象,也就没有社会。与人相关的自然,能被人意识到的自然,才是‘有’的存在,否则是‘无’。这是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考察社会不能与人的自然关系截然分开。比如生产力问题,就脱离不了自然对象,人们的自然认知。

  真理是立论自洽,事实他洽和续冾。科学,最初以自然事实验证,客体轨迹运行作为他洽和续冾,牛顿发现物理定律是如此,法国天文学勒维烈(Le Verrier,Urbain Jean Joseph,1811—1877)1841年到1846年发现海王星与实践无关,是理性的推导方式。这是理性活动,与通常所说的社会实践差距大,不是身体的物质活动,是以思维活动为主,感性物质活动表现为用手握笔在纸上演算。自然科学起始阶段与通常意义的实践几乎没什么关系,而是人们观察自然后,运用理性实践的方式验证真理。

  格尔唯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2014版《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98-99页)与此相对的是生活物质的劳动。至此我们知道劳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思维劳动,数学、物理学等理论形态包括著作等。早期科学借助于数学物理学对自然现象进行归纳整理抽象,发现了许多真理。如哥白尼的日心说,勒维烈发现的海王星。而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则是以化学实验开始,进入了实验控制学,思维劳动与物质劳动结合。

  科学的发展首先是挣脱了神学对思维的禁锢,挣脱一切都是上帝创造和安排的,挣脱不准许人们对自然疑问,探索的教条。好奇、怀疑、批判即思维自由是科学产生的条件,也是哲学发展的前提。早期科学真理的发现,基本是人的思维劳动的功劳,与物质实践没有直接关系,而是通过理性推导与观察自然客体轨迹来验证。【数学几何学的开创,来自人们的生产劳动。】接受过初高中教育,具有较强逻辑思维和批判思维者提出,许多科学真理的发现与确立与当下物质实践没什么关系,而是在前人实践感性的基础上,依据理性方式归纳总结抽象出来的。这种现象确实科学初创期存在,证明人的思维理性劳动可以发现真理。

  实践者如果不具备思维理性,什么都总结不出来。从陈胜吴广起义算起,中国农民起义有2000多年历史,但没有改变封建社会轮回的状态。而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吸取了西方的思维路线-马列主义,才率领农民走上新的道路。

  小结:实践是对劳动创造的抽象,包括物质劳动和思维劳动。思维劳动可以脱离物质劳动,即科学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形式。而生活物质的劳动创造则脱离不了思维劳动。实践指人类的思维与物质劳动,后来泛指人类一切行为,包括人类的异化行为。

  科学发展到今日,早期自然现象为人们收入囊中,自然研究进入实验室控制阶段。续冾意味着实验室能重复进行,结果呈现唯一,否则就是假设立论阶段,或者是偶然现象,不是必然途径。饶毅举报科学造假,提出关键就是进行实验室重复论证。我们看到的结果,没有一项进行了重复论证,没有‘续冾’,因而没有任何权威性,只能证明中国科技界造假盛行。

  科学是在西方15世纪以后才发展起来的,最开始属于哲学,属于理性,都是封建社会形态下神学的奴仆。向往中国瓷器丝绸黄金的大航海运动,使得科学如航海的星斗方向定位,天体的空间研究得以快速发展。科学开展的有限有形的对象研究,使得他从哲学母体中脱离,向神学挑战。资产阶级的商品运动伴随大航海走向世界,科学助产了唯物论,使得其成为资产阶级崛起的哲学工具。

  资产阶级对物崇拜,不承认劳动创造的伟大意义,认为这一切都是自然选择,赋予他们占有自然对象物,社会对象物。他们不会感恩劳动者,只会感恩历史选择他们成为社会的王者。他们把自然物社会物都当成资本驱使的动力,也就是把物当成主体和运动的本体。而马克思哲学从劳动创造出发,追索这个活动的历史,承认思维由劳动产生,劳动也创造了生活物质。马克思哲学以人为主体,以劳动创造为本体。唯物辩证法以物质为主体和运动本体,辩证法是物与物,物与人的随意置换,不分主客关系。

  结论:马克思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以人为主体,以劳动创造为本体。生活物质的创造是思维与物质的自由结合,思维与物质劳动是人的双重本质。异化是把这两种劳动分离,剥削劳动者的果实中还剥夺了思维自由的权利。劳动者和资本私有者都在异化中,缺少双重本质之一。消灭私有制,才能使得所有人具有思维与物质劳动的自由,恢复人的本初,人本质全面发展。

  实践只有沿着这条道路走,才符合人类发展趋势。生活物质和社会都是人类创造的,也必将为人类改变。今天,实践只有在理性的指引下才是人的生活。

  多余的话:科学的对象是物质自然,哲学的对象是人,人的思维意识与身体物质的联动,人与人的关系—社会。二者交汇于生活物质生产。科学关心的应用问题,把科学转化为技术,展开多种途径创造生活物质,更为高效的创造生活物质。哲学关心的物质生产的占有分配组织前提。没有这样的前提生产就无法进行。现代化的技术,需要高比例的资金实验材料—-高比例资本投入才能产生。科学应用到生活物质生产的技术,谁来占有也是需要提前确立的。科学可以没有国界,没有阶级属性,具有客观性,而技术一定带有国别阶级烙印。比如中国想获得芯片制造技术,就被美国西方卡脖子。

  这种社会限定性,就是哲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资产阶级利用唯物论理性推翻了他上面的统治者,今天他的对立面无产阶级也会用马克思哲学理性来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既然社会的生活物质是劳动者创造的,社会的思维理性也在逐渐扩散,逐渐为无产阶级劳动者接受。他们正在把世间一切都当做自己活动的对象,思维觉醒后,就能改变一切。哲学主体—劳动者,哲学本体—-劳动创造运动最终指向了自身,以及他的压迫者。那么在改变自然社会的同时,劳动者就改变了自己,获得新生。如果把客体细分,那就是对立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劳动者不把自己作为存在主体、活动主体,讲客体、客观,那就是把自己的解放寄托在压迫者阶级。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