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我想说说当年的工农兵大学生

火烧 2012-01-18 00:00:00 网友杂谈 1032
文章回顾工农兵大学生的成长经历,强调其通过实践与学习结合取得成功,对比现代大学生的迷茫,突出教育应为社会服务,而非仅追求分数。

我想说说当年的工农兵大学生  

   

当年的工农兵大学生,都是我的叔叔舅舅辈的,他们现在很多人都很优秀,都在很多重要的岗位上做工作。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接触过很多工农兵大学生,因为他们就在我的身边存在。

我父亲的一个算是徒弟的工农兵大学生我就比较熟悉。当年上清华大学时,他是“农民工”,即在水利系统做临时工的农民,就跟着我父亲工作。

他被推荐上清华大学后,家庭的清贫和实际困难很多,但是他克服了困难,坚持毕业。他的起点是初中毕业都不够。

是什么让他能够最终成为合格的清华大学的毕业生的呢?

是优秀的品质顽强的意志力。

   

知识是可以学习的,只要智商正常。而知识在不同品德不同意志的人的身上,却起着不同的作用。

   

我想到后来的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他们在全封闭式的教育系列中经过应试教育的打压催化后,最终有一部分人又压抑着心理通过了独木桥才成为大学生。在大学里,他们的专业与实际需要没有连接,只是在主观愿望的指挥下选择专业进行学习。毕业后,茫然的他们面对择业发现了自己的孤弱:不懂社会,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而花费很多钱供出自己大学毕业的父母,这时一般都两鬓斑白了。

我这里只说老百姓的孩子。

   

当年的工农兵大学生就不一样了。他们从实践中到大学,大学充电后又回到实践中,自然是一个真正的身心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没有脱离生活的大学生。他们之所以能够现在大部分做重要的工作,和他们的实际能力高强有很大关系。

   

曾经有一度时间,工农兵大学生似乎被冷落了。但是在我的心目中,他们是好样的。他们的榜样意义,现在也许会更加有特殊的指导作用。他们是终生教育的典范,是教育为人民服务的产物,是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践行者。

   

教育是什么?是为社会生产实践服务的,是为人民的终生成长服务的。而绝对不是让分数产生分数,造出一些空壳的所谓人才来,让他们大学毕业后在社会上飘逸,然后重新上社会大学。有的能扎根于社会,有的选错道路自毁前程了。

   

现在的教师,有一大部分是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大学的一系列教育链条中生产出来的教育产品。他们即使家境贫寒,父母都是老百姓,他们即使也深知自己的家庭出身,但是他们自己本身却不是真正的老百姓。他们在父母含辛茹苦的养活中上学,出来又找到工作做了老师,生活的真正的艰辛他们没有切身体验,即使体验也是皮毛,不是自己承担责任的那种深切灵魂的体验。

正因为教师中存在这些变相的“悬空人”,才使他们在教育工作中缺乏正确的思想导向,不知对错,才使他们能够承认应试教育对自己的错误压制,才使他们会用应试教育来打压学生。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的错误有多么严重,他们根本不知道生活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他们是应试教育培养出的畸形儿,他们也在继续造就应试教育下的新的畸形儿。

   

我对有些教师在国家费尽力量的反复培训下依然没有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思想感到困惑和担忧。培训是身外飘动的风,吹过后他们依然还是他们,心如止水。应试教育已经渗透到他们的灵魂成为一种习惯了。这就是教育很可怕的一种现象。

如果金钱意识与应试教育的习惯相结合,教育怎么办?学生会怎么发展?国家怎么办?

造假的现象就在我们身边频频发生,物质的精神的造假无所不包。

   

我又想到了当年的工农兵大学生。他们不是假的。他们不需要成绩造假。因为他们不是为成绩去学习的,而是为知识的运用去学习的。他们很幸福,因为他们不是应试教育的产物。

   

(2012-1-18)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