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沈思玮:2004十大国际财经新闻点评

火烧 2004-12-27 00:00:00 思潮碰撞 1025
本文围绕2004年国际财经新闻展开点评,重点分析油价上涨、中国因素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并结合金融产品认知偏差理论,探讨市场趋势与政策调控的关联。

2004十大国际财经新闻

1. 油价冲击60美元大关:受需求快速增长、恐怖袭击频发及投机盛行等因素影响,国际油价从今年5月份起开始一路狂飙,纽约商交所原油期货在10月22日达到55.17美元/桶的收盘历史新高。

沈思玮:索罗斯说:“金融市场存在着测不准现象,金融产品的价格往往取决于人们认知的偏向,认知的偏向又反过来影响着金融产品的需求与供给”。虽然绝大多数经济学家对于索罗斯的理论嗤之以鼻,但很可悲的是,在金融产品价格的解释上任何经济学理论都显得苍白无力。而笔者以为,用索罗斯的理论来解释2004年石油危机是最恰当的。
我们注意到在美国NASDAQ100指数从1998年的1月2日的1000点上涨到2000年3月27日的4700点时,美国高科技泡沫膨胀到空前的高度。此时,各种各样的人们在大谈特谈美国的“新经济”,互联网的“市梦率”。而1998年12月的NYMEX原油期货价格基本在11-12美元之间徘徊,1998年12月10日创出10.73美元的低点。相反地,在2002年NASDAQ100指数下跌到900点之下,国际原油价格开始迭创新高的过程。
显然,高科技产业与传统产业存在显著的跷翘板效应,这种跷翘板效应正是人们认知偏向的结果。而在2004年国际油价不断创出新高的过程中,一些著名的经济学却坚持认为石油对当前世界经济影响有限,笑话!在这种偏向下,国际需求日均扩大了250万桶。
在国际原油价格暴涨之时,我们注意到欧佩克不断提出,以限产保油价,又一个笑话!这恰好验证了索罗斯的后半段话,油价上涨导致了欧佩克的不愿扩大生产。因为,与其将原油开采出来换成美元让它贬值,还不如储存于地下。显然这是另一种偏向,当然这种偏向还会越来越大,除非有另外一种偏向来取代它,或者被强力所调控。我相信会有的,但目前的迹象不明显。

2.中国因素凸现全球影响力: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增长,中国因素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日益凸现。中国旺盛的需求间接导致全球生产资料价格猛涨,而中国的宏观调控举措及加息更是引发了对于中国经济面临“硬着陆”风险的担忧。

沈思玮:在近几年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被提及最多的一个词汇是“中国因素”。何也?
在全球经济日益融合的今天,我国以低成本的独特优势吸引了全球的目光。自2001年11月10日我国加入WTO以来,外商直接投资额2002年为530亿美元,2003年为555亿美元,2004年1-11月为575.53亿美元,全年将超过600亿美元,我国成为全球吸引外资流入最多的国家。1月至10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达9264.7亿美元,外贸依存度超过70%。
由于房地产、汽车行业的快速增长,我国不断扩大的内需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二引擎。与中国经济联系紧密的日本、韩国、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经济增长强劲。与此同时,2004年1-11月份我国原油进口达到1.1亿吨,全年将达到1.2亿吨,较去年有20%的增长。1-10月,有色金属进口114亿美元,同比增长42.8%。
2004年3月,在两会期间,我国政府就已经明确提出今年宏观调控,使经济软着陆的方针。在宏观总量调控效果不显著的前提下,10月29日,中国银行周小川行长宣布加息27个基点,再度引起中国经济如何着陆的猜测。最近国家信息中心预测2005年我国的经济增长率为8.6%,显然我国经济正在软着陆。外界对于中国经济“硬着陆”的担心是没有必要的。

3.美元汇价刷新历史新低:在美国财政及贸易赤字不断创出新高,而布什政府对弱势美元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情况下,美元汇价2004年继续走低。欧元对美元汇价在12月7日一度升至1比1.3470的历史最高位。

沈思玮: 美国九十年代的“非理性繁荣”导致了美元的持续高估。以欧元为例,2001年7月6日,欧元创下1欧元兑0.8378美元的低点,随后美元开始价值回归的历程,2004年美元更是走上了漫漫的美元危机之路。为什么呢?
首先,1973年布雷顿森林崩溃以后,各主要国际货币对美元实行浮动汇率。但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特里芬两难”仍然存在。因为,从各国的净储备来看,可以简单地说美国是全球唯一的债务国。美国通过经常项目逆差放出大量美元,这些美元又回流美国证券市场,支撑起的美国巨大的经济泡沫。当人们一旦意识到美国经济繁荣是高负债、高消费的繁荣时,资本撤出是必然的,资本撤出的过程与美国继续举债的努力相叠加,美元危机是必然的。
其次,美国九十年代经济泡沫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诺贝尔经济学奖2001年得主,克林顿首席经济顾问,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最近出版了《喧嚣的九十年代》一书,对美国九十年代以来的经济作了系统性回顾,指出美国九十年代经济不是什么奇迹,而是经济泡沫,这也是斯蒂格利茨本人对当前美国所面临问题的忏悔。
最后,美国2000年股市泡沫破灭,2001年美国经济出现了负增长,本来是非常好的经济着陆的机会。但美国政府在既得利益者的压力之下,2002年以来13次降息,将短期利率降低到1%的低位。与此同时,布什政府开始了新一轮减税政策。在背道而驰的宏观调控政策下,股市泡沫得以维持。2004财政年度美国财政赤字达到4130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虽然,本年度美国经过5次升息短期利率达到2.25%的水平,但仍处于低位。
在美元大幅下跌的背景下,美国经常项目逆差继2003年创出5307亿美元的新高之后,2004年1-9月达到创记录的4762亿美元,全年经常项目逆差将突破6000亿美元。笔者只能说:“美国疯了”。

4.布什连任影响全球经济格局:11月5日,乔治·布什击败竞争对手共和党人约翰·克里,成功连任美国总统。考虑到美国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全球主要股市在布什获得连任的消息都纷纷上涨。而美元汇率则因为担心布什一贯的“赤字”作风而下滑,受布什拒绝动用战略石油储备的政策影响,油价继续攀高。

沈思玮:《南方周末》11月25日的“‘上帝’左右美国政治”一文指出,布什大选获胜是因为“草根反叛”,是对美国“精英阶层”的反叛。处于中下层的广大美国大众,宁愿选择一个错话连篇的布什,而不愿选择夸夸其谈的“知识精英”。但是,布什能否带给这些选民他们想要的东西呢?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可以看到,布什政府有两大政策,分别是反恐与减税。通过反控,美国的军事力量试图向全球每一个角落渗透,但越反越恐。与此同时国际油价却不断创出新高,而美国本可以采取与其他相关国家合作的方式平抑油价,但布什政府就是我行我素,被国际上称为“牛仔”布什。很显然高油价符合美国石油巨头的利益,但美国普通民众是成本的最大承担者。再如,减税的最大受益者是富人,削减社会保障的支出牺牲的是穷人利益。这些是美国选民想要的东西吗?
在布什政府的两大政策下,美国经济增长强劲,股票价格维持高位,但财政赤字、贸易赤字连创新高,美元大副下跌,谁受益谁受损,不是一目了然的吗?


5.美联储加息周期启动:美联储在今年6月30日、8月10日、9月21日、11月10日和12月14日的连续五次例行货币政策会议上,均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上调25个基点,使得美国短期利率水平升至2.25%。分析人士预计,美联储在今后一段时间仍将继续加息,直至达到3-4%的“中性”水平。之前,在经过自2001年以来的连续13次降息后,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在2003年6月降至1%,为自195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沈思玮:笔者曾经作过统计,在2001年以前的50年里美国短期利率的平价为5%,长期利率的平均为6%。在2000年股市泡沫破灭,2001年经济衰退的背景下,2002年以来,美国连续13次降息,短期利率下降到1%的历史低位。使美国经济高速增长,2002年经济增长率2.2%,2003年为4.4%,2004年预计为3.7%。
经济的强劲增长带来美国贸易逆差的不断扩大,今年将超过6000亿美元。这就意味着美国需要每个月500亿美元的国际资本流入来平衡其经常项目逆差。在国际资本流入趋缓的情况下,美国启动了升息周期,以期通过短期的资本流入来维持美元。结果呢?美元持续下跌。
总之,当前美元加息的目的是意在维持美元,而非抑制美国经济增长,以及经常项目逆差。否则,美元的加息幅度应该更大一些。

6.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随着美元汇价不断走低,针对人民币升值的呼声愈加高涨,但中国政府仍坚持一贯的立场。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11月底出席东盟首脑会议期间说,中国政府不会在压力之下对人民币进行重新评估,调整人民币汇率应该在适当时机进行。

沈思玮:在美元对于其他主要国际货币大幅贬值的背景下,人民币盯住美元没有变动,引起了外界对于人民币升值的猜测,吸引大量热钱流入我国。自2001年11月我国外汇储备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以来,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到2004年11月,我国外汇储备已上升到5400亿美元。这些热钱通过三种途径流入,一是通过经常项目的夹带,企业通过多报出口将海外美元带入国内兑换人民币;二是通过资本项目流入;三是通过地下途径流入,2001年以前我国国际收支中误差与遗漏项目一直为负,反映为大量资本外逃,2002年首次出现正值,2003年达到184亿美元,今年显然会更大。
按照摩根斯坦利亚太区首先经济学家谢国忠的估计,今年我国的实际经常项目逆差为600-700亿美元,据统计1-11月我国经常项目顺差已经超过100亿美元,这就意味着2004年有800多亿美元游资通过经常项目进入我国。如果加上通过其他渠道的流入,今年游资流入在1000亿美元以上,笔者估计通过经常项目的流入大致上在400亿美元,因为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跨国公司存在逆向价格转移,也就是把业绩留在我国。
笔者以为,在美元大幅贬值的情况下,人民币的确存在一定程度的低估,但幅度不是很大,大致上15-20%之间。由于产业层次的不同,中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不存在直接的竞争关系。美国、日本等国要求人民币升值的要求并不充分。人民币重新估值带来的是整个发展中国家货币对于美元的重新估值,只会加剧国际金融市场的振荡。考虑我国金融业改革自身的要求,我国很可能会选择盯住一揽子货币不升不贬。因此,人民币汇率问题是汇率机制问题,而非重新估值问题。当然,美国专家们推荐的扩大人民币浮动范围的方案,笔者认为其目的是推动人民币升值,以及加快资本项目可兑换,显然是加大了我国的风险,不会被我国政府所采纳。因此,轰轰烈烈的人民币升值投机最终将会是无功而返,白忙活。


7.美国、日本经济回暖:尽管一度遭受高油价冲击,但在经过长期的低迷之后,日本和美国经济2004年仍不同程度出现反弹迹象。日本经济财政担当大臣竹中平藏12月14日宣布日本经济已走出低迷,从长期停滞状态转向以民间需求为中心的增长。而美国经济近几个季度以来的表现也日趋稳健,第三季度GDP增速更是达到4%,据估计,美国经济2004年的增速有望达到4%左右。

沈思玮:2002年以来,包括IMF在内的国际机构对于世界经济增长持乐观态度,而笔者却一直比较悲观。很简单,经济增长是可以被挪用的,也就是可以把未来的经济增长提前到现在,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扩大财政赤字。
所以,我们应该看到美国的经济增长是寅吃卯粮的行为,而不是可以维持的经济增长。对于美国而言,可维持的经济增长必须满足经常项目平衡。对于靠举债度日的国家,经济增长率越高泡沫越大。
日本经济2004财政年度的经济增长率为2.1%,小于其原先预期的3.5%,明年的经济增长率预测在1.6%,这对于长期陷入零增长的日本已经是比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了。日本经济增长主要是得益于中国经济与美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和美国分别是日本的第一、第二大贸易伙伴。对于一直压抑本国需求的日本,中美经济的高增长是其取得高增长的关键,现在中美都已经调低了2005的经济增长率,日本调低经济增长率是必然的。


8.全球并购进一步升温:2004年是继2000年以来的又一个企业并购高峰期。2月17日Cingular无线公司以405亿美元收购AT&T无线而一跃成为头号美国无线运营商,也拉开了2004年企业购并的序幕。而年末更是掀起了一股购并热潮。11月17日美国零售商凯马特公司宣布的以110亿美元收购西尔斯-罗巴克公司,组成美国第三大零售企业;12月13日,甲骨文宣布以103亿美元购并竞争对手仁科公司;12月15日,美国主要的移动通信运营商斯普林特公司宣布斥资约360亿美元兼并同业的内克斯特尔公司。此外,仍在商议中的重大购并案还包括日本东京三菱银行与日联银行、制药巨头强生公司与医疗设备生产商Guidant以及电脑安全网络公司赛门铁克与全球十大软件公司之一的Veritas公司。

沈思玮:通常地,企业并购在两个时点比较风行。一个是股市泡沫时期,一个是在股市萧条期间。前者一般以换股合并为主,虽然股价会有上升,但并购公司大多以失败而告终;后者一般以现金收购为主,往往会通向成功。例如2000年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合并,存续公司在2001年到2002年3月间的短短15个月里亏损了1000亿美元,与当前上海股票市场的流通市值相当。
与这些并购相对应的是,全球股市继2003年大涨35%以后,2004年又上涨了10%,可以说这都完全拜美国2002年到2004年连续13次降息所赐,这就是美国所追求的金融霸权吧。

9.GOOGLE上市:全球头号互联网搜索引擎公司GOOGLE今年8月18日完成了酝酿已久的IPO。尽管发行价85美元较公司预期低了将近四成,但GOOGLE仍创下美国市场4年来第二大科技公司IPO的纪录,而GOOGLE选择的独特的荷兰式拍卖IPO方式也一度引发争议。

沈思玮:GOOGLE公司是美国公司中少数让笔者感兴趣的公司,在1999年、2000年的NASDAQ泡沫期间,GOOGLE没有IPO,而在DASDAQ已经从4700点跌去3000点之时再IPO,的确有让人佩服的地方。
互联网的盈利模式并不多,GOOGLE就代表了一种,靠在信息检索上插入广告来盈利。据说,GOOGLE的检索是按照特定的优先顺序来排序的,并一直避免以付费多少来影响检索结果的顺序,这就保证了其检索的权威性。
互联网的最大优点是及时性与广泛性,最大的缺陷是太多不需要的内容,就是所谓的网络垃圾。GOOGLE的确为我们带来了便利,但GOOGLE也确实让我们感觉到它也已经被垃圾所包围了,希望它一路走好。

10.尤科斯事件升级:继去年10月25日尤科斯石油公司总裁、俄罗斯首富霍多尔科夫斯基被捕以来,围绕这家俄罗斯最大石油公司的纷争不断升级。7月28日,尤科斯一度警告称可能被迫全面停产。尤科斯危机引发了关于原油供应不足的广泛担忧,国际油价也随着事件的进展起伏不定。12月19日,尤科斯下属最大产油子公司被一家名为贝加尔金融集团的神秘公司拍得,但该公司随后被一家俄国有石油公司收购。

沈思玮:尤科斯事件一方面反映了俄罗斯对于九十年代“休克疗法”的校正,另一方面反映了普京总统对于俄罗斯石油政策的战略调整。
1995年,尤科斯石油公司前总裁霍多尔科夫斯基,通过其控制的梅纳捷普银行在抵押拍卖会上仅以3.5亿美元的低价收购了尤科斯石油公司78%的股权。两年后,该公司市值骤升到90亿美元,霍氏一夜暴富。2003年10月25日,俄罗斯总检察院将俄第一大富豪、尤科斯石油公司总裁霍多尔科夫斯基拘捕,并以巨额诈骗及偷税、漏税造成国家10亿美元损失等罪名提起刑事诉讼,这是尤科斯事件的由来。
笔者以为,这个事例反映了两个基本问题。一、在看似公平的交易过程中,一些人侵吞了大量国有资产。二、转轨经济国家面临着庞大的国有资产与少量的居民金融资产之间不匹配,“休克疗法”式的私有化,强制性地将两种划等号,必然导致国有资产定价过低,造成大量的国有资产流失,以及严重的两极分化。因此,实行过“休克疗法”的“苏东”国家,民众要求重新私有化的呼声空前高涨。从尤科斯事件,我们可以看出,普京不是要把它重新私有化,而是要重新国有化。
尤科斯事件反映的另一问题是俄罗斯石油战略的转变。从“安大线”到“安纳线”,再到“泰纳线”,反映了俄罗斯试图通过大打石油牌,以获取最大利益来实现俄罗斯的重新崛起。2003年,俄罗斯的出口中原油出口占53%,这显然不是普京所愿意看到的。通过打击尤科斯公司,调控原油的产量,俄罗斯实现了在国际原油市场上定价权力的提高。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