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逻辑与历史
认识从感性直观对象得来的印象,到理性归纳是个摒弃浓缩的过程,失去的是暂时的表象,得到的是相对长久的本质。哲学家称之为稀薄抽象的过程。演讲、著作是应用观念的过程,把主创者的思维意识以逻辑形式应用到具体的事物中,是从概念、观念扩展到具体对象上。逻辑是把稀薄的抽象还原到具体,是扩充;认识是浓缩,与逻辑是个相反的思维意识顺序。
哲学界争论焦点:马克思的历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资本论》的方法论及其对当代中国的意义。涉及到认识与逻辑和历史的统一,马克思历史观之对象的是否发生了本质变化。
首先谈第一个问题。传统看法是先有辩证唯物主义,然后马克思把其应用到历史观上。果然如此的话,是先有了理性思辨的产物,然后从观念出发剪裁再现历史,历史观不能以感性经验考证,而是以哲学逻辑验证,走的是唯心思路。另外,该结论意味着马克思哲学是截止的、封闭的体系,以其固定的思维意识应用到现实。这与马克思的思想脉络不符,也不符合马克思历史观的本质。从现有的研究和文献看,马克思在《1844年手稿》中初步确定了历史观,劳动创造了世界。尽管此时呈现胚胎样式,是对资本社会现实对象的解析。对工人的劳动分析中,涉及到对劳动的历史追踪。这部分主要在【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中完成,在第二笔记本进一步分析,第三笔记本结合经济学展开哲学分析,是以批判黑格尔哲学的方式进行的。马克思哲学观念是依据人类存在的起始和发展过程形成的,是忠实于历史的抽象。认识遵循人类始基性活动的发展顺序,是判断历史观正确与否的依据。由思维与存在思辨发展而来的唯物论和唯心论,他们的错误历史观没有依照人类发展的过程、没有历史,只有人类当下的截止和片面认知。就像孪生兄弟,分别叼着母亲的乳头,却号称自己占有的是全部。自然科学家不了解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历史含义,他们的唯物观不能自动转换成马克思哲学的社会历史观。
如果说《1844年手稿》是马克思主义的初创地,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发源地,是历史观的发源地,是马克思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的共生地。政治经济学是社会的现实百科,哲学只有与之结合研究,才是脱离纯思辨的途径。费尔巴哈的伟大,在于其从绝对意识、纯思辨传统范围突破,把人作为感性对象。其缺陷也在此,不能解析出人的本质活动。他认为动物的生命意识固定在狭隘对象,人的意识有无限性,因此构成了自由的生命意识。他没有解答出因何造就了人与动物本能意识的区别,只能抽象的定义人的特征,不能完全脱离传统哲学桎梏,笔者认为他的哲学突破只迈出了一只脚。从《手稿》批判继承黑格尔哲学看,马克思把辩证法的发展到了新阶段。黑格尔哲学和辩证法的对象是认知,在思辨范畴内。马克思哲学和辩证法的对象是感性活动,是人的物质生产劳动。从对劳动的现实分析中进行了历史追踪,分析到人之初,与动物的分离界限上,以此确立人的本质。可以这样认为,没有劳动的历史追踪就没有马克思的哲学和辩证法。因而马克思历史观,也是他的辩证唯物主义,二者是一个哲学本体两种称呼而已。而物质劳动创造虽然具有始基性,但其是人类不断发展的活动,体现出人的思维意识的发展,促进了人类对物质自然的认知和应用,对社会存在与传承的认识。物质劳动是一个开放体,与传统哲学的存在和思维的不同,劳动不是绝对意识或固化的自我循环体。历史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应用说法,给人预置观念和逻辑的印象,似乎与唯心论历史观一个思路。资产阶级的哲学家曾以此攻击过《资本论》,马克思第二版跋主要针对批判而写。
很多人都说《手稿》的观念不成熟,但也正好说明马克思哲学是认识的开创,处于对历史的认知中。但关键的一点不容否定,马克思抓住了人存在的必然活动-物质生产、劳动创造,从历史中抽象出人类活动的本质,从而建立了其不同于往的哲学本体,但与本体的其它相关联系还没有全面顾及到。他遵循的是人类历史的起点到发展历程,也就是说马克思的认识秉承历史。其后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是边认识边抒发理念逻辑的示例。在《形态》中关于人本质的分析,存在的有无概念,本能意识与思维的区别于《手稿》差距不大,在现实解析上反而不如《手稿》涉及的多。初步成熟应该是《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历史观的完整、顺畅阐述。以1844年到1848年为初始阶段,是马克思从历史中认识建立物质劳动历史观的过程。从思维形式和著述上看,是认识加深和逻辑展开过程,从具体对象到观念,然后从观念到逻辑应用。观念是对现实和历史的思索,逻辑是把思索中的观念再现。1850年后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其对象是商品、体现在社会物上的资本形式,需要用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来说明,历史观逻辑必须以科学形式出现。从1844年开始,马克思的著作体现了其哲学的开放发展充实的过程,在认识历史和现实,逻辑再现的反复过程中,深化了历史观。
1859年,马克思出版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恩格斯为这部著作的第二篇书评论述马克思方法:“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这时,每一个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型性的发展点上加以考察。”笔者认为恩格斯的论述符合马克思的研究过程和认识脉络。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著作是其历史观的再现,总体的叙述逻辑遵循依从了历史过程,是逻辑与历史的有机统一。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马克思论述自己的方法:“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只是思维用来掌握具体,把它当作一个精神上的具体再现出来的方式。但决不是具体本身的产生过程。”这是马克思唯物历史观成熟后,应用到资本主义社会解剖的精神实践,毫无疑问马克思写作前有哲学理念,《大纲》和《资本论》是其逻辑统领的结果。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以客观的事实揭示出资本运转的桎梏:剔除了公共领域里的费用(社会交通,安全、医疗等必须有全体劳动贡献的劳动和行政管理等费用。),大幅压低的劳动者报酬致使社会物质产出不能实现价值兑换,即剩余价值劳动。用商品简单再生产和资本增值过程,从雇佣的起点到商品交换完成回归到资本,一直到扩大再生产,资本增值的复杂形式。也就是说,客观上马克思得依照资本现实的运转过程,不是随心所欲的剪裁,其逻辑展开需要遵循历史延续到现实的发展过程。
马克思《1844年手稿》【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结尾部分“但是在考察这些范畴的形成以前,我们还打算解决两个任务:
(1)从私有财产同真正人的和社会的财产的关系来说明作为异化劳动的结果的私有财产的普遍本质。
(2)我们已经承认劳动的异化,外化这个事实,并对这一事实进行了分析。现在要问,人怎么使他的劳动外化,异化?这种异化又怎么以人的发展的本质为根据?我们把私有财产的起源问题变为异化劳动同人类发展进程的关系问题,也就为解决这一任务得到了许多东西。···”
马克思要研究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关系。【共产主义】部分“不难看到,整个革命运动必然在私有财产的运动中,即在经济的运动中,为自己既找到经验的基础,也找到理论的基础。”在私有财产运动中,为无产阶级革命找到理论基础,是马克思研究的初衷,异化劳动同人类发展进程的关系问题是《资本论》的主题。从著作的叙述方法、写作初衷看二者是一致的,是从人类起点活动开始解释人类现实活动。
资本社会颠覆了物质生产劳动的先后顺序和安排,不是以生产人的生命维持物质为第一要务,而是以利润、资本增值为生产和经济活动的第一目标,其生产关系和经济结构都体现着这样的目的和逻辑。批判是把异化现实与劳动本质做对比,让人们看出差异。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的《政治经济学的方法》一节中,马克思有如下论述:“把经济范畴按它们在历史上起决定作用的先后次序来排列是不行的,错误的。它们的次序倒是由它们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中的相互关系决定的,这种关系同表现出来的它们的自然次序或者符合历史的次序恰好相反。问题不在于各种经济关系在不同社会形式的相继更替的序列中在历史上占有什么地位。更不在于它们在‘观念上’(蒲鲁东)(在关于历史运动的一个模糊的表象中)的顺序。而在于它们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内部的结构。”
马克思对历史和资本社会的解析从“现实的个人”开始,从而寻找到人的始基性劳动本质。资本主义经济学从“经济人”开始,有现实无历史,不能揭示私有财产同劳动的关系。包括亚当·斯密等古典经济学家,用私有财产解释分工。他们颠倒历史上的发生顺序,精神劳动与物质劳动的分工是私有观念和制度形成的原因。马克思认为这是因果倒置的分析方法,多半出于他们的朦胧与无知,而马克思同时代的经济学家这样说,则是装聋作哑或者是出于资产阶级的意识。资本社会颠倒了劳动在历史上位置,是劳动的异化实践,截止、片面的现实分析与历史的本质不是同一。从亚当·斯密到如今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哲学家,把颠倒的人类本质活动当成历史本质的一致顺延,“经济人”的假设是反历史的学术逻辑。把截止的片面社会存在说成是人类永恒、原来如此,是没有历史的思维意识。与劳动的始基性无法一致,无法贯通人类历史。就本质上说,是资本统治阶级用来维护其生产方式,资本垄断存在方式的思维意识,“经济人”的假设如果能统领人们的思维,资本运行就可畅行。这是维护社会金子塔尖部分的假设,为了把全体人员参与的社会物质结果变为少数人的私有资本的意识。
马克思以毕生的精力履行了其对无产劳动者阶级的承诺。他在思维意识的精神方面开创了历史认识的坦途,从笛卡尔的存在或思维二选一的狭隘思路上,挽救了人类的灵魂,使得人们从存在起点物质劳动上正确认识自己,正确的认识自己的客观存在经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是把资本社会现象、表象与背后的本质联系起来,用科学的方法再现哲学认识,深化唯物劳动历史观。他在现实的劳动异化中揭示,人类当前的社会矛盾大于人与自然的矛盾,以资本运转的桎梏说明人类的精神与物质劳动分工接近极限,需要回归人类劳动的始基性本质,精神劳动与物质劳动的结合。根本分工是人类发展过程的一个环节,统治阶级把控劳动造就的社会物质来控制劳动者,强行分离人的精神,把其变为社会统治思想来奴役劳动者。这是统治者占有社会优势的本质。马克思对特殊资本社会的分析揭示了文明社会所有私有形态的运行本质。该客观不是物质自然运行造成的,而是人类社会自身造成的,是多数人对自己的生存环境不明所以造成的少数人的优势,造成劳动异化实践的现实。社会现状是少数统治者和多数劳动者对社会的物质与精神存在把控与认识对比造成的。
社会存在是历史的截断面,是生产力,人的思维意识,社会状况三者的综合反映。文明社会的矛盾体现在劳动与享受,分工与管理,精神制造者和物质劳动者由不同的阶级和个人来担负。最基本和主要的矛盾是精神劳动与物质劳动的分离。社会存在绝不是社会物质的单独存在,而是社会传承下的物质和精神、在这样的条件下的物质生产和交往,依附其上的精神和文化活动。历史是社会存在的延续,社会截断面的叠加,是个动态的时空描述,不是固态。历史反映的是社会存在的延续和变迁,什么是社会始基性存在,什么是变异,什么是暂时状态是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家研究的内容。把人的思维意识及其影响从社会存在排除,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只是“动”物,人变成了研究中想象的存在物,割裂了人的存在和本质。
思维观念在社会制度之前,社会制度是统治阶级的思维意识再现,但不是作为奴隶、被剥削压迫的劳动者思维意识再现。笔者承认:劳动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人的思维意识的积累和传承,在体力上的发展和扩充是有限的,在思维意识上的发展是无限的。但资本社会发展不是始基性劳动的一致发展,而是劳动异化的发展,劳动者片面的发展。马克思所指的全面发展,是劳动者可以自由的选择精神劳动与物质劳动。在《形态》异化劳动与渔夫的生活论述中表达的很清楚。资本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劳动者思维意识的发展,但还是强制的分离了精神与物质劳动,让劳动者失去了自由选择的条件,不能消除资本者与劳动者的根本对立。
个别人创造出,“经济人”说明资本社会发展需要理性,资本的理性发展,然后形成资本者与劳动者思维意识的理性一致。这是书生的幻想,或者是资产阶级的牧师在布道,麻醉劳动者。这个观念不符合原始社会解体后的发展过程,不符合私有社会阶级利益对峙的事实。剥削统治阶级的理念和逻辑不会自行放弃,资本的运行本质不是思维意识能瓦解的。资本者和劳动者对立不是思维意识能消融的,不是言语可以使得双方走向同一。要消除对立必须消除对立的前提,资本的生产方式和制度。社会主义国家和垄断资本国家是资本者与劳动者的对立,资本逻辑和劳动创造逻辑的对立,共有的商品经济也无法消解其中的矛盾。劳动如果屈从资本逻辑,意味着劳动力的直接主人和间接主顾都有成为垄断资本的奴隶和仆从,中国复兴梦的破灭。
自由是人们存在的物质与精神需要,也体现了人类本质发展的阶段性成果。美国的马斯洛分析哲学和实验,在微观经济上有重要意义,表明在不增加资本投入情况下,利用人对精神上的认可追求,劳动者参与管理可以提高生产力。这意味着资本主义内部酝酿着社会主义的经济组织形式,人们渴望精神上与物质上的自由结合。其哲学意义大于经济学,原因在于资本私有制度不能提供大面积和高层次的实验,不可能让劳动者参与生产资料管理,其中涉及到分配的决定权。部分资产者采用马斯洛管理方式在于资本的增值,而不是认可劳动的自由权利。资本私有社会的自由与资本正关联,自由度与资本的大小,占据社会的总比相关,劳动者的自由愿望是水中月,镜中花。劳动者要获得自由,只能铲除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自由的障碍和其前提条件。生产力发展有两种方式,精神劳动与物质劳动的分割与分离,精神劳动与物质劳动的聚合。说生产力发展了就会解决自由问题,那是对人类社会当今矛盾的掩盖,用人类蒙昧阶段的状况解读资本社会-异化劳动的极致,模糊了劳动创造和异化劳动的本质分歧。无论怎么解读《资本论》都无法看出资本社会有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的融合,劳动者能在二者之间自由选择的可能。
资本主义发展采取了裂变的方式,即精神劳动与物质劳动分离。共产主义是聚变运动,力求精神劳动与物质劳动的聚合、统一。劳动的分裂与聚合即是世界两种存在的现实,也是两种思维逻辑。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初级阶段,体现出的最主要矛盾是劳动与管理,精神劳动和物质劳动离合问题。裂变方式产生出高效的生产力已经为资本主义社会证实,而聚合方式除了劳动之外的强制行政计划,由劳动者内部组合的鞍钢宪法形式是一个创举。我们承认精神与物质的聚合方式是渐进过程,不可一蹴而就,但其是缩小而不是扩大差距的过程。社会物质是维持生命的必需品,物质利益是人的普世性,而精神是人类另一个本质特征。裂解人的精神与物质,违背人的发展本质,人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自私与人的必须物质维持不相等,自私是超过个人需要的占有,是违背群体共同利益的欲望。抑制自私与维护劳动者必须的物质利益存在本质差异。
哲学论述的对象及其矛盾不因时间的顺延而消失。哲学观念能否相对长期的说明现实,在于其能否堪透现实的本质,现实矛盾的根基性。昙花一现的哲学说明其选择了短暂的本体现象。马克思历史观靠谱,原因是我们可以感受,可以感性经验去辨别历史,不像宗教信仰那样超感觉,也不像黑格尔哲学那样神秘无所适从。有的哲学家们把历史观和现实分析搞得高深莫测,用所谓逻辑的方式演绎出来。如果观念前提错了,逻辑演绎再严谨,不过使得谬论有了吓唬人的形式,但逃不过感性经验的证伪。哲学不是教会人们狡黠的智慧,以便做希特勒那样的诡辩演说,重复戈培尔的谎言。哲学要审慎反思现实,寻找现实与理想矛盾的解决方案,寻找到理想彼岸的途径。
总结一下马克思研究的初衷:1)异化劳动的结果的私有财产的普遍本质。 (2)我们把私有财产的起源问题变为异化劳动同人类发展进程的关系问题。在经济的运动中,找到革命的经验基础和理论基础。
从形式上以资本起点和终点的商品生产流通过程,和资本运动的其它形式。工资是压低了的劳动者生活费用,由此资本运行的桎梏问题。资本盘剥的剩余价值劳动,即是资本增值的关键,也是资本运行的障碍—社会有一部分商品无法兑换成货币。再简单到一句话,就是研究劳动的异化发展历程,把历史观中的劳动再现于资本社会。研究的结论:强制分离劳动者的精神与物质活动,以此压榨劳动者的社会结构和生产方式是不能持久的,会造成周期性的自我毁灭,生产力的强行压制和销毁社会物质。消除资本社会弊端的前提条件:资源和死劳动变为全体劳动者所有,劳动者直接与生产资料结合,逐渐达到精神劳动与物质劳动的自由结合或者叫劳动者对劳动的自由选择。
《资本论》对中国现实的意义。笔者努力尝试过,但始终无法通达,只能提出自己思考的问题。
1.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之初的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但精神劳动与物质劳动融合是否为社会主义努力的目标。前提条件与内容如何统一?
2.计划经济消除了盲目生产,但也意味着与按劳分配的矛盾,如何调动劳动者积极性?
3.为交换价值生产是资本生产方式的本质,与正常的生活必需品和享受品的生产顺序不一致,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是否在生产顺序上显示自己的特征?
上述的问题也可以归纳为劳动的平衡。“只要社会还没有围绕着劳动这个太阳旋转,它就绝不可能达到均衡。”马克思是从资本社会解析得出的结论,社会主义运动历史同样证实了该结论,说明存在社会共性问题。
社会主义是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个别国家建立的,外部存在垄断资本国家。提高生产力来抵御外侮改善内部人们生活是必须的条件,进一步使得人们生产生活必需品的时间大幅压缩,才能逐渐达到劳动者自由选择劳动形式的条件。社会主义国家提高生产力是必须的前提条件,关键是走劳动分裂的形式还是聚合的方式。由于商品生产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要形式,劳动分裂的情形也随之存在。在发展过程中如何解决这些矛盾?
有人提出,既然同样存在商品生产,资本社会的生产方式可否借鉴?存在共性,必然存在可以借鉴的内容。我们的改革开放已经在借鉴了,哲学探讨是总结借鉴的成功与失败,价值取向是否符合人类发展本质。过往已经成了客观事实,简单的肯定与否定都改变不了过去,对错二选一的答案不是哲学审慎反思的目的和本质。社会主义运动中持续的动力是什么?
资本在短期和局部可以发挥作用,如何控制度?无论如何,不能把资本作为社会运动的本体,否则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就没了区别。解放劳动者是去掉而不是加上锁链和镣铐,解放是逐渐缩小物质与精神劳动的距离,促进二者的融合,扩大劳动者选择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