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尔巴哈提纲》实践解析(上)
马克思在《费尔巴哈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提出实践概念,阐述他的实践理念。在马克思哲学建立以前,哲学中的实践概念未超出思维活动范畴。德国古典哲学,康德的道德实践,费希特的自我设定,谢林要求的思维直观,黑格尔的客观认识,一直到费尔巴哈的实践哲学,不论唯心论和唯物论的实践都没有超出精神活动范畴。
唯物论以物质自然做主体和本体,他们谈论的客体是人之外的物质自然,实践表现为物质自然的普遍运动形式,而不是人的有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殊物质运动。不把人的感性活动,现实活动,物化于对象的劳动看做人的实践活动;把人的活动从需要方面,从动物的生命维持和占有方面去理解。他们把人的活动完全理解为客观性需要,摒除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是从物质劳动的始基性考虑,不是从劳动促使人的五官意识和大脑思维的渊源考虑。唯物论用人的思维论述物质自然运动,把人的哲学变成物的哲学,视野中没有人的活动,人不过是能思维的动物。他们说不清人与动物本质上的区别,其最高成就者费尔巴哈,尽管从传统哲学跨出了半步,想从不同于直观理性的感性方面去理解人,但他没分清感性与理性的功能区别,没有说清人的问题。
黑格尔客观唯心论虽然以人做主体,但他们把思维活动作为人的唯一本质活动,抽象出精神结果后,抛弃了人的肉体依托,物质劳动中介,用思维意识影像代替客观对象,精神成为自由的精灵和实体、主体,要主宰世界。客观唯心论的实践活动把客观认知当成唯一目的、唯一对象,黑格尔哲学成为思维运动的所谓科学,没有把人的物质生活:劳动与交往纳入认知对象范畴。唯一涉猎到劳动的主奴辩证法,只是把物质劳动作为认知的中介,做出哲学抽象结论时把中介当抹布一样给抛弃了,买椟还珠,其哲学成为片面的思维,辩证法只发展到认知领域,没有对人的物质劳动和生活做出反映和总结。
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实践概念没有与物质劳动连接起来,只是把思维批判等理论上的活动当成哲学的唯一任务。哲学脱离现实生活,哲学家似乎不食人间烟火;精神生活是他们的唯一,高高在上俯瞰芸芸众生,做价值评定,做真理的裁定者。唯灵论垮台后,哲学家要代替宗教成为新的牧师、先知。德国青年黑格尔分子包括唯物论者费尔巴哈就是一群这样的哲学家。
马克思与青年黑格尔派决裂后,走上了与劳动者结合的道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和哲学手稿》中对唯物论和唯心论展开了批判与继承,指出唯物论错用了哲学主体和本体,唯心论用对了哲学主体却错用了哲学本体,把人的劳动产生的思维因果倒置,思维成了人的起点和源头。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提出了物质劳动概念,以此解释人的起点、与动物的分界线,劳动与思维,主观与客观。马克思劳动的定义:物化于对象的活动,感性的活动。用旧哲学术语实践来的解释劳动,是人的主客观生存实践活动,以满足肉体的物质维持需要。没有物质对象前提、客观对象,工人就什么都创造不了。这是实现生活物的创造过程,即现实的过程。《提纲》的对象、现实、感性与《1844年手稿》提出的劳动概念一致。《手稿》还没意识到费尔巴哈的唯物论掺杂着唯心论,对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基本上是正面评价,在与青年黑格尔分裂和论战中逐渐意识到费尔巴哈哲学的复杂性,唯物论与唯心论的苟合之处,这是提纲写作的缘由。
《提纲》第一:“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gegenst?ndliche]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马克思头一句直指唯物论错用了哲学主体,不是把人的存在活动当成哲学研究的对象,而是把客体的物质自然当做主题、主体。本质上没有把哲学当做人的哲学,颠倒了人和物的关系,把人的思维当成物的思维。第二句对比唯心论,指出物质本体造成的逻辑推理缺陷,理解不了人的能动性。同时指出唯心论只有(思维)对象性活动,没有(物质劳动)的现实性和感性(五官和身体的直接感性)。费尔巴哈前进了半步,从物质自然的客体观,走向人的感性活动。但是思维直观的局限,即用人的的思维假冒物质自然的方式不能理解人的感性、现实具有原始性和基本性的活动是物质劳动,以及由此发生的类似实践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也就是说费尔巴哈与唯心论形成了一样的实践概念。
五官(根据现代科学研究,还应包括身体的神经反映)感性意识,是人对外界的直接反映。经验是在感性意识基础上的思维加工和社会传承,不单指个体人的经验。人的感性意识连接的概念,以语言为混沌符号以文字为确定明确的社会交流意识符号。马克思在《提纲》前后两部重要的哲学著作中,提出他的哲学论述的事实都是可以通过用人的经验去证实,表明这些例证都是个体人及先人和他人曾经亲身经历过。宗教唯灵论里的神魔都是超感觉的,人们没有亲身经历过,无法用经验去证实的存在。
思维不具有人对外的直观和直感功能,是人对感性意识的加工,是归纳和抽象和推理过程。思维是伴随人的物质劳动及其衍生实践的功能,由粗糙到细致最后发展到哲学、科学。思维直观指人的思维粗陋阶段,人自己还分不清五官等感性意识和思维之间的区别,常常用五官功能代替思维过程,是唯物与唯心混淆的过程。马克思以前的哲学(不包括唯灵论),以物质自然本体和思维意识本体划分的唯物论和唯心论,都包括这种粗糙和混淆。用价值评定法说不上他们的优劣,非得评价只能说他们都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哲学,是人类思维发展过程的必要阶段,没有他们的发展和奠定的基础,就不会出现马克思哲学。从哲学本体看,马克思即没采用物质自然本体,也没采用思维意识本体,而是采用了人类始基性活动、物质劳动作为哲学本体,吸纳了唯物论的物质自然为人的无机界,吸纳了唯心论的人的能动性,思维意识能为人设定对象原理,吸纳论辩证法中人类活动对现实的否定性和对历史的创造性。马克思哲学是对唯物论和唯心论的超越,从唯心论里吸纳的精华并不比唯物论少。把对的说成是唯物论,把错的归于唯心论不符合马克思哲学包含的内容,不符合马克思哲学发展的过程。
从客体方面指唯物论错误的思维方式,不从人的存在过程观察问题,却假冒物质自然去想象问题。思维的直观指用想象的方式代替依照历史本来面目的逻辑演绎。客观表示从人为主体对人之外的对象观察,后来也表示人把自身的意识做对象。马克思在《1844年手稿》中,把思维列为与物质自然不同质的存在,也可以为对象。对象化实践是马克思劳动基本概念,物化于对象的劳动建立在其上,现实是劳动对象化实现的另一个说法。客观是人与本身之外的对象关系,是人的思维意识对客体对象的反映。马克思在《提纲》中的阐述主要给自己看,所以精炼。即使如此,他还是审慎的用词,从客体方面针对唯物论,不知感性和现实性针对唯心论,指出唯心论和费尔巴哈只把理论活动(思维活动)当做人的活动。把人的本质活动片面化。
下面这段话本身存在概念和逻辑混乱“辩证唯物论对客体的客观存在有一个限定,就是不依赖主体意识的客观存在,而所谓思想客体是主体对客体主观反映,是依赖主体而存在的,它只是主体的活动对象,是不能充当客体的。”物质自然客体不依赖人的主观意识存在,或者说物质自然不依赖人、主体意识存在。这样的表达都简明,而论述者非得把客观一词插入进去,还要隔离人作为观察的主体与对象的关系。凡是涉及到观都涉及到人和人的思维意识,客观存在要表达的是人的思维影像还是对象的实体存在?依据“不依赖主体意识的客观存在”可能说得是物质自然存在。社会能不能成为客体是个问题了。人是物质与思维意识相互依存的发展体,不依赖主体意识,人就成了行尸走肉。如果承认思维与肉体的相互依赖关系,按照上述观点,人就不能成为客体,人与人组成的社会也不能成为客体。此观点是物质本体论的变种,用人的思维折辩把人的活动变成物的运动,体现出人的精神与人的物质体分裂的状态和虚无精神的状态。
这样的辩证唯物论与马克思哲学表述的原理不在一条基准线上。其改造的客体不包括社会,只能通过改造物质自然来改造人。其表述如下:“客体的本质属性是:其一,客观性,即客体是不依赖主体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没有物质客体就没有人的意识;其二,可认识性,即人可以通过实践认识客体的客观规律,并利用客观规律改造客体,同时改造主体。”
人不能感知外界,何以设立对象,又怎能实践呢?如果按照先后关系论述,没有物质客体就没有人,更不会出现人的意识。人的意识不是物质的直接衍生无,而是人的物质劳动成果,这是黑格尔都知道的事实。而这种辩证唯物论直接跨越了人类上百万年的历史,从物质直接抽象出现代人的思维意识来,把人从起点开始的物质劳动过程全部消灭。只承认客体可认识,不讨论实践认识的上百万年曲折的历程,好像人从起点上就具备这样的功能。这是以当下的现实代替人的存在活动历史,是想当然、典型的思维直观、主观唯心主义。
抽象掉人的历史和现实存在,却保留人的思维、社会传承下来的语言和文字代表的思维意识,这样的折辩本身即是思想实践方式。占有人的物质存在、社思维意识传承功能,却不认可人的这两方面存在,笔者实在不知该如何评论、评价这样的“辩证唯物论者”,精神分裂是他们的特征。
马克思哲学以人的存在为哲学主题,从人与动物的分离点作为人的起点,研究人的历史发展和现实,“现实的个人”以无产阶级劳动者为哲学主体和范例,以始基性的物质劳动为本体,解剖出人的物质活动与思维意识活动,通过人的这两方面实践活动,和二者交织的活动说明人的本质和社会性。马克思认为以物质劳动为始基性的实践,在客观方面是满足生命类动物的需要,在主观上是人的标志,是人改造对象的意志和肉体结合的行动,是把思维中的想象存在变为现实、对象和感性的活动,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在改造世界时直观自身的活动。人在劳动活动中,两重化自身和世界,即把与劳动创造一致性的物质和思维实践当做客观活动,也当做主观性活动,这样的实践活动对象不但包括社会,也包括个人自身和人的思维。
客观不是马克思哲学的唯一向度和标准。《提纲》第三条,第二段:“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相关文章
- 全神贯注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英式口语随身学:With It 全神贯注--BBC初级口语
- 居高临下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无精打采什么意思?近义词和反义词是什么?
- 陶醉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虎视眈眈的意思,近义词,反义词
- 诸位的近义词 眉清目秀什么意思?近义词和反义词是什么?
- 笨拙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百战百胜什么意思?近义词和反义词是什么?
- 斩钉截铁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心驰神往的意思,反义词,近义词
- 别出心裁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居高临下什么意思?近义词和反义词是什么?
- 斩钉截铁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气壮山河什么意思?近义词和反义词是什么?
- 浅谈邓晓芒教授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庸俗化理解
- 陈治国:“颠倒”的辩证法:重新理解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