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马克思哲学与唯物论的区别

火烧 2019-03-17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马克思哲学与唯物论的区别,指出唯物论并非马克思首创,而是经由费尔巴哈发展至极致。马克思哲学强调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的辩证关系,提出实践唯物主义,区别于传统唯物论,聚焦人类历史与社会发展的新视角。

  笔者注释:此篇回答网友的质疑。 像哲学随笔,前后关系和逻辑关系没有必然联系。此前网友给的评价是高不成,低不就,晦涩难懂,自拉自唱。希望有所改进,雅俗共赏。

  首先说明,唯物论不是马克思开创的。英国人弗朗西斯·培根(1561年1月22日-1626年4月9日),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法国人勒内·笛卡尔(1596年3月31日-1650年2月11日)开拓了近代唯物论,黑格尔称为近代哲学之父。

  把唯物论发展到极致者是费尔巴哈。他说:"思维和存在的真实关系只是这样;存在是主体,思维是宾词。思维是从存在而来的,然而存在并不来自思维。……存在只能为存在所产生。"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第一性、思维意识第二性,是费尔巴哈的哲学原理。

  他看到了唯物论面临的绝境:只能推导到动物等生命体。人是自由的有生命意识的类,是费尔巴哈的定义。而这个自由是何等范围的自由,他没办法论证清楚。现代科学证实,思维意识不是物质运动的必然,动物活动产生不了人类般的思维。人特殊,经历旧新石器上百万年的人类劳动才形成文明的人类思维意识。这是独特的,曲折的和漫长的过程。人类达到了这个地步,就杜绝了其它生命体达到同程度的可能和机会,其余高等哺乳动物只能成为人类的附属,被人类的命运安排。

  马克思开创的哲学,是与物质前提连接的物质劳动,由此演绎出的精神劳动和其它社会实践。物质需要和物质劳动成为解释人类历史的基本理念。物质需要是一切生命体的共性,而物质劳动是人类独特的标志。人类社会表现出了的创造、停滞与毁灭的螺旋方式循环,不存在完全的重复历史。尤其是进入文明社会后,人类在精神劳动和物质劳动两方面呈现加速趋势,人的生命限制和自然时空的顺延使得无法完全复制过去。而人的活动得以顺延并且保持基本特征的必然是人的本质。这种人类发展至今的、有异于动物的活动,哲学上称作始基性活动。马克思告诉我们,人的始基性活动是物质劳动,是不同以往的哲学思维,是理解人类世界的新观念。

  ​习惯上的解释,混淆了马克思哲学与唯物论的界限,把费尔巴哈的哲学当成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原理去论述。马克思称自己的哲学是新唯物主义,但许多人没有搞清新在什么地方。最接近马克思自己表述的实践唯物主义,也没有看清自己的本源来自物质劳动其强调实践的物质意义的同时否定或忽视了物质劳动中思维的改变。从事物质劳动与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然环境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及其产物才是马克思的历史观和辩证法。在物质劳动提供生存需要物质的条件下,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才有精神劳动的分工,思想者的深入思考。物质劳动改变了自然环境,改变了人类自身的物质生活状况,而思维是改变人与人的关系,改变人与物占有关系的重要因素。文明社会后所有的社会制度变迁,生产方式的变革,都是物质劳动改变的环境和思维变化的双重作用。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必然要有思维上的革命,才能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人与人的新秩序和伦理。

  秦孝公与商鞅合作公元前359年开始的变法,和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革命,都是先有主导者的思维革命,然后引起社会变化。进入视野的生产力变化都不是在本地域和本国,但这种变化能够为其意识到,成为思维对象。这二次革命有许多想象的地方,都是穷僻的物质生产与文化落后的区域和国家。穷则思变,奋发图强。虽然本国没有先进的生产力,但只要视野里有,能思维到,就是变革的基础。中原其他诸侯国物质条件和文化条件比西秦强的多,但变革生产关系和落实方面却落后了。20世纪初,许多国家经济条件和文化条件好于中国,但到70年代中国健全了工业门类,奠定了国家强盛腾飞的基础,影响了亚洲以至世界政治格局,美国总统尼克松也只能在毛泽东面前低头。

  而直至毛泽东领导的革命,中国这样长的历史,生产力也有巨大的变化,二次革命间隔中,竟然没有生产关系的真正变革,没有相应的社会制度和伦理秩序变化,怪哉! 用“经典论述”的历史观不能给予信服的答案,只能自行寻找。《资本论》可以解释资本私有的生产方式和未来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对中国封建历史无解,西方经济学更不会有答案,从经济的变化上解读不了中国停滞的2000年历史。 前些年读了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才有新的感悟。“意识[dasBewuβtsein] 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意识到了的存在[dasbewu βteSein],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德意志意识形态》1995版马恩选集第一卷72页)

  物质生活存在那里,但如果​不能意识到,对思维者来说相当于不存在。这与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是一致的,存在如果不出现在人类视野里,人们无法意识反映到头脑里,更不可能成为思维的对象和要素。爱因斯坦对于物质自然存在的理解和你我的理解不是同等的,对于社会存在的理解,由于环境的差异人们的理解也是不同的。以阶级是一种划分,还有精神劳动者和物质劳动者的划分等。存在与思维不发生直接的关系,只是在从事物质生产和交往的人们涉及到,进入人们的视野后,才能影响人,这就是物质劳动所触及的自然世界与思维意识的联系。

  而另一种情况,是社会存在、社会物质生活呈现了,作为具有思维专利的统治阶级及其附属没有意识到,或者说由于利益视而不见,甚至铲除异端。铲除思想异端是所有统治阶级必然采取的行为,中外统治者莫不如此。 中国此行最为卑劣的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符合封建统治利益的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确立和制定为名分、名目、名节等,以进行教化,称"以名为教"。犬儒投机客董仲舒恰逢其会,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奴役劳动者,阉割了儒家思想做宗教,用其提倡的部分礼仪形式固化钳制人们的思维,发表不同见解者成为“名教罪人”。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清王朝,连最野蛮残暴的元朝统治者都尊儒。封建王朝有意识的消灭新思维,固化旧传统,消灭思想者对社会存在的意识与思维。

  鲁迅先生评价儒教“吃人”深刻之至。而中国人在付出淋漓的鲜血和昂贵的生命后,从外国进口了其他思想和马克思哲学后才觉醒的,在进口思维比较中选择了马克思哲学。本土经济和思维闷杀了一切新思维的萌芽。宋朝的陆九渊与明朝的王阳明的心学,类似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可惜像流星,没有适合的环境存在下来,中国哲学陷入黑暗时代。欧洲相应的黑暗时代,即是教会对世俗的统治,对哲学和科学发展的禁锢和专治,唯灵论成为人们必须信奉的,神学成为至高无上的​哲学。网友道一人最近的哲学文章也在论述相关的事物,涉及中外,比我的面要广问题尖锐。

  哲学上分析批判不是为了否定。马克思对于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批判目的不在于否定二者,而是为了发现人类活动的本真,在现实与未来理想之间架设桥梁 。马克思告诉人们,思维领域的批判与否定不能改变现实环境,哲学批判目的不是道德评判,简单的判断是非。马克思汲取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精华,并超越二者,为人类认识世界提供了靠谱的理念,为人类改造现实环境提供了可行的途径。马克思并不排斥对人类发展有益的自然与社会思维和发现,他时刻在关注着新的发展。哲学忌讳形式主义,马克思创新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但人们不会说马克思发展了唯心主义。相反,人们却说马克思发展了唯物论,似乎唯物论的主观价值高于唯心论。人们真的了解者两种哲学和其价值吗?

  马克思论述过他们的优劣,只是在思维的区别上;在价值上他们没有超出资产阶级的思想范畴,马克思从未评价过他们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或者说无产阶级应该采用的哲学。《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开头的批判的是唯物论最高成就者费尔巴哈,主旨阐述了马克思的物质劳动历史观。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分歧焦点:是劳动历史观还是经济历史观。  二者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思维意识的存在。思维意识来自于物质劳动,又是劳动循环的参与者,社会存在与物质存在二者不完全相等。

  人类的思维是历史的盲肠吗?如果没有思维意识,人类文明何以积累传承发展?以中国历史为证,思维意识的积极意义是推动历史的发展,消极意义是维持旧的生产方式,阻碍历史的发展,造成经济,政治,文化旧的重复循环。把社会历史当做自然的前进历程,认为思维意识是第二性的,是经济发展的被动反映,则是没有考虑到思维意识的能动作用。思维意识能动作用也有消极方面,起到阻碍发展的作用,有时会拉历史车头向后。当代历史清楚的呈现了这样的事实,苏联红旗落得就是最后的证明。物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可以解释人类肉体来自物质自然。而一旦人类开始物质劳动,这种解释就不通。而到了文明社会,这种解释则被证伪,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就是证伪的示例。

  把费尔巴哈的哲学原理当成马克思哲学的核心,是斯大林的贡献。斯大林把物质自然运动规律平移到人类社会领域,认为历史规律可以如同人类把握自然研究一样,物质决定精神等结论都是他主持下的哲学成果。物质与人类社会二者存在的最大差别,是人类思维意识。这里即包含人类物物质自然的客体认识,即人们通常说的的客观,也包括人们对自身的科学与哲学认识,还包括对于人生存的价值判断等主观意识,意志。人类的三大实践,科学研究,生产实践和社会领域的研究和实践都体现着客观认识和主观价值评定。二战时,一些科学家拒绝原子核裂变研究,就表现出科研领域里的人生价值观。把自然研究作为纯客观都是不能实现的,只要有“人”的活动,就不存在纯客观的研究,何况人类社会历史规律研究。

  人的历史作为过去的存在,成为人们观察研究的对象,可以列为客观对象,但如何评判与人的哲学,人的主观价值标准密切相关。人的历史观就是其世界观和现代观。人类社会历史研究无法摒弃主观价值判断。斯大林竭力把社会历史搞成客观体系,但他自己却抛弃不了主观。以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前的历史为例,在斯大林对中国革命的指导就没有对过,每次派出使命人物指挥中国共产党,总是造成重大损失。他难道没有责任,从哲学根源上说就不存在问题?

  毛泽东为了世界革命,认为需要一面旗帜,不好公开批判斯大林。而且作为马克思主义实践者,斯大林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错误总是难免的。仔细阅读一下毛泽东《关于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谈话》,里面从理论到实践都是针对斯大林的哲学批判。社会物质本体论,把劳动者的创造物当成绝对的统御力量和理念 ,人包括劳动者本身都要受其支配。这种异化的概念和产物如果成为社会的决定力量,成为历史发展的动力,劳动者将永远是奴隶,资本私有制的力量将持续的发展和加强。无产阶级劳动者何时才能看到光明?

  无产阶级专政,公有制是实现劳动者解放的必要形式,但这形式如同容器,不填充内容,就中空腐化变质。苏联红旗落地,竟然无一个赤色男儿付出鲜血和生命来阻止。​无产阶级专政工具在斯大林手中,并不是虚的,但他人一死,并没有阻挡苏联和平演变。斯大林一生努力客观,死后却被评为在做相反的主观努力,是黑色幽默吗?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2014版单行本104页):“自然界,无论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都不是直接同人的存在物相适合地存在着”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是马克思世界观的写照。物质自然是人的无机界,是人的意识对象。也就是说从人的角度看,把物质自然两重化,即是物质来源也是意识对象。从人的主观需要看,人要改造它使得物质自然适于人类生存。客观的需要和主观的意志是认识客体的动力,改造客体的动力。在人类活动中主观的意志是很重要的因素,不能也无法排斥掉主观的意志。到了近代和当代,人们认识到要尽快达到主观意志,必须注意主客观的统一,避免二者各自的弊端和分离。但要想实践绝对正确,那是不可能的。从劳动发展而来的积极社会实践,不是单纯的客观问题,必然包含主观因素。

  从哲学界到政治界,凡是想绝对客观的,必然走向其反面主观。黑格尔如此,斯大林如此。他们没搞清,客体“观”和主体“观”都是人的思维意识,二者无法绝对隔离。“观”是人的思维意识,与物质自然是不同质的存在,和其它被观对象是不同的存在。只有一种情形,观察者把自己的思维作为分析的对象,这时的抽象是想象,观与对象 是合一的,但是二者能否清楚的分离就难说了。许多人没搞清主客观的区别,观与对象的区别。经常把观与存在的对象混淆到一起,主观与客观绝然对立,思维与物质绝然对立,不考虑二者之间人的活动因素。哲学上走极端,产生片面,从思维意识走向物质的极端,必然遮蔽视野,观察不到人的全面本质活动。看似与唯心论对立,实则没跳出思维与存在的古典壁垒,怎么选择都错,全选也是错误的与事实不符的解析方式。黑格尔试图这么分析过,费尔巴哈也尝试过,证明此路不通。

  在此向河北大学宫敬才教授致敬,在2013年他就系统的论述了劳动本体论。人大的的安启念教授也赞同此观点,但主张鲜明绝不含糊只有宫敬才这么孤独的一位。高清海,俞吾金,张一兵等几位哲学教授人的文章给人以启发,有哲学兴趣的朋友不妨读一读。他山之石,借鉴攻玉。

  ​马克思:“甚至当我从事科学之类的活动,即从事一种我只是在很少情况下才能同别人直接交往的时候,我也是社会的,因为我是作为人活动的。不仅我的活动所需的材料,甚至思想家用来进行活动的语言本身,都是作为社会的产品给予我的,而且我本身的存在就是社会的活动;因此,我从自身所做出的东西,是我从自身为社会做出的,并且意识到我自己是社会存在物。 ”····

  “因此,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同样地他也是总体,观念的总体,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会的自为的主体存在,正如他在现实中既作为对社会存在的直观和现实感受而存在,又作为人的生命表现的总体而存在一样。

  可见,思维和存在虽有区别,但同时彼此又处于统一中。”(《手稿》79-81页​)

  马克思:“我们在这里看到,彻底的自然主义或人道主义,既不同于唯心主义,也不同于唯物主义,同时又是把这两者结合的真理。我们同时也看到,只有自然主义能理解世界历史的行动。”(《手稿》102页)。彻底的唯物主义与马克思哲学观是对立的。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