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马克思”
“回到马克思”在追问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原理,马克思哲学的本体是什么?
首先要阅读马克思原著,书信与手稿。通过文本研读,我们要知道什么是马克思哲学本体。本体是解释人类世界的观点,是哲学体系里的核心理念。研究本体问题,需要人类历史的常识,包括人类起源,新旧石器历史,考古与断代问题,文明社会历史。 确立了哲学本体后,还要研判马克思时代社会状况和当下现实,以便我们对比哲学对象变化情况,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的适用性问题。人类历史、政治经济学、哲学历史、科学常识是研究的基本功。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是上一世纪30年代,由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编写的,又成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蓝本,得到官方的支持、认同 ,具有很大的权威性。传统观念中,哲学教科书的体系, 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人们从哲学教科书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苏联的教科书体系,主要是根据斯大林、列宁、恩格斯的著作来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只要理解,理解总是不同”。不能根据副本而应根据原本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反思包含质疑:把“马恩列斯”看做无差别是否正确?马克思的著作是否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是否存在不同的马克思? 只要这个问题存在, “回到马克思”的口号就并不能消除“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定位的努力。真正回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马克思的著作也要作文本性质的定位工作。笔者认为应该以哲学本体论作为定位的标准。
西马的断裂说,是以哲学术语和费尔巴哈与黑格尔的影响为依据,以表象为依据,而不是以理解人类世界的理念为依据。对于一般人思维蹦极,一两年内截然对立是可能的。费尔巴哈从唯物论转向唯心论,是由于他发现唯物论根本解释不通社会意识,像水中沉溺者,抓住稻草以为是救命法宝。这与薄弱的知识,脱离生活有很大关系。对于马克思来说,是在继承前人哲学与人文科学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具备渊博的素质厚积薄发的过程。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建立了劳动本体论,怎么会在1845年发生思维断裂呢?世界上以开创本体为标志的哲学家屈指可数,没有那位在一年间发生思维断裂,思想蹦极的。这是哲学史上的黑色幽默。本体是哲学体系中唯一的核心理念,对于个人来说若出现两个必然矛盾百出体系混乱,也不可能像马克思哲学那样有影响力。如果其他人建立了新的本体,那必然是另一个哲学。哲学体系开创者必然是本体论的建立者,其他人是补充、完善和发展者,但绝不是本体论开创者。
人作为物质体,受自然运动约束,作为意识载体随自然时空而变化。个体是同一的,又是差异的,同一和差异表明个体人变化的连续性。若以差异性而论,那就不止一个马克思,至少能扯出来三个到四个来。两个马克思对立论,想说明截然相反的变化吗?“马克思不是‘马克思’”,“马克思主义是他人参与创造的”,类似话语更像诡辩,而不像现代哲学家的话题。哲学注重的是内涵,事物的普遍性联系。
物质自然先于人类,怎样才能对人类社会和自然有个统一的解释?须给予一个判定标准:本体需要同时面对自然与社会,并能解释的通。在社会关系方面,需要用本体来解释社会的起源与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化。在自然方面,用本体解释物质、动物与人的区别。以物质自然为本体无法达到上述标准,意识同样如此。马克思通过研究,发现“物质劳动”可以贯通解释。
马克思哲学本体是否有变化?马克思所在的自然时空已经消失,他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也随之改变。参照文本论述,与现实做比较,与历史记载比较:马克思哲学研究的对象关系、对象本质是否改变?马克思的“现实的个人” 是劳动者,这个哲学主体依然延 存在着,哲学本体“物质劳动”依然存在着。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的根本分工没有改变。我们与马克思所处不是同一个自然时空,而以哲学对象、对象的发展而言,本质是同一的,矛盾没有彻底的改变。我们与马克思处于同一哲学时空。
“回到马克思”本质是现实问题,发展创新是否沿着马克思开创的道路和方向?共产主义运动的跌宕起伏,使得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走过的道路。那些具有普遍性,那些属于特殊结论。马克思超越以往哲学的地方,在于其可以实证。一个是以人类社会历史为证,一个是以现实发展的趋势性为证。二者一致的理论才是其原理。需要注意的是,哲学实证有别于科学验证,不能以假设为前提,必须以人类的社会活动、社会发展历程为主干。人的社会现实和历史是哲学生命力的支撑元素,是哲学深入思考的前提;缺一项元素短命,全缺是自行跨越在悬崖外,随时终结。
“回到马克思”寻找被遮蔽的马克思哲学本体论,以便解决精神与物质劳动统一,劳动者自由、人类全面发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