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哲学本体论问答

火烧 2019-01-15 00:00:00 思潮碰撞 1025
本文围绕哲学本体论展开问答,探讨物质本体与实践本体的关系,强调解释人与解释世界不可分割,分析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观点,突出主体论与本体论的统一性。

  网友说:“实际说物质本体和实践本体,并无所谓是不是双本体的问题。把两者分开来说,实际是同一问题在解释世界解释人问题上的习惯性方便说法。当我们解释世界的时候,首要的一个问题就是世界是物质的自来如此的,还是精神的神创的。马克思主义当然取物质自来的。接下来,马克思主义用物质解释精神,实际是解释精神现象和人(动物)这种具体物质形态的关系。精神现象是人这种具体物质产生的,而不是某种超自然的精神现象比如神创造了人。本体论解释世界,重在解释。主体论解释人(社会),重在破解人的动机条件。人一切行为、社会关系自然关系所由以产生的最终的根源(你们追究的哲学本体),不过是每个人的这具躯体,它的各种需要——主体的需要,从而主客体的矛盾和实际行动条件。所以,实际并不存在哲学本体问题上的分裂。”

  .解释人和解释世界不能分离​

  从网友质疑看,把人与世界分开解释。首先要确定的,哲学的主体是人,主题是人的存在;追究人的存在本质,由此涉及人的历史由来,现在状况,未来趋势。本体论是解释人何以存在,也就是世界观,包括人与物质的自然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质自然关系是本体论的基础,一般由本体论的原初性来解释。本体论原初性要解答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不是论证自然的本质等具体问题。哲学不能越俎代庖代替科学,​跨域去研究自己不擅长的专业问题只会自曝其短。哲学是从有限的现实和历史中,给予人们对无限关系事物的解释,给予人们处世的一种方式和态度。哲学不是有限范畴内的实证科学。

  从马克思遗留的著述和笔记看,他有渊博的知识和广泛的学习兴趣。他的责任心和哲学素质使得他能够分清哲学与科学的界限和范畴,他从不详装自己是科研的内行。他的世界观是人化自然世界观,把人的存在与人的必须活动联系在一起。他回答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肉体从自然而来,自然是人的无机界来源。​后半句还指明了人的思维意识对象,并非是前半句的解释和重复。【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人的存在之分析】

  马克思《手稿》反对与人分开的世界观,和抽象的物质论。对物性的哲学批判我在上篇已经列举了。这次列举的是【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单行本88-89页)“你会回答说:我承认这个循环运动,那末你也要承认那个无限的过程,这过程使我不断追问,直到提出谁产生了第一个人和整个自然界这一问题。我只能对你做如下的回答:你的问题本身就是抽象的产物。请你问一下自己,你是怎样想到这个问题的;请你问一下自己,你的问题是不是来自一个因为荒谬而使我无法回答的观点。请你问一下自己,那个无限的过程本身对理性的思维说来是否存在。既然你提出自然界和人的创造问题,那末你也就把人和自然界抽象掉了。你假定它们是不存在的,然而你却希望我向你证明它们是存在的。那我就对你说:放弃你的抽象,那末你也就放弃你的问题,或者,你要坚持自己的抽象,那末你就要贯彻到底,如果你设想人和自然界是不存在的,〔XI〕那末你就要设想你自己也是不存在的,因为你自己也是自然界和人。不要那样想,也不要那样向我提问,因为你一旦那样想,那样提问,你就会把自然界和人的存在抽象掉,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马克思这段话表明了其思维的方式和世界观。

  二.马克思是用物质生产=人的劳动来解释精神  物质只是生产活动的对象和前提

  《德意志意识形态》(马恩选集1995版第一卷72页 )这段话:“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甚至人们头脑中的模糊幻象也是他们 的可以通过经验来确认的、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因此,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以及与它们相适应的意识形式便不再保留独立性的外观了。它们没有历史,没有发展,而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前一种考察方法从意识出发,把意识看作是有生命的个人。后一种符合现实生活的考察方法则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把意识仅仅看作是他们的意识。”

  《形态》类似的论述很多,篇幅所限就不​逐一列举。但都是从物质生产来解释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不是从物质或物质形态。物质生产是人的活动,与人活 无关的物质形态是自然运动的结果,物质自然运动只能造就动物意识,而不能造就人的思维和哲学。物质和物质生产是两个范畴,这是马克思世界观和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也是马克思哲学主体人和黑格尔哲学主体人的区别。黑格尔的哲学主体“人”是抽象的自我意识,马克思的哲学主体是“现实的个人”,由劳动体现人的存在。对物质和物质生产,哲学主体是“一般人”还是“现实劳动的个人”,这是马克思哲学关键的问题,两对概念不能含混。

  三.​人的动机和需要与本体论相关 错误的本体论会误解产生的根源

  马克思解释人的动机和需要,从现实的个人开始。从他们的生理需要, 到满足这种需要采取的行动=物质生产,以此为基础解释人的存在,存在条件;历史存在和未来发展趋势。黑格尔哲学也是研究人的动机和需要,他采用的本体与马克思的本体不一样,导致结论不一样。导致这种差异是哲学本体的问题,因而造成他们选择哲学主体“人”的差异。

  哲学本体论不但与哲学主体相关,与研究路径相关,涉及的不但是认识论,还有是从物的运动还是从人的活动来阐述辩证法的问题。把真理解释成客观问题,把马克思辩证法解释成物的运动都是哲学本问题引来的颠倒。​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