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紫虬:关于先破后立和先立后破的智慧

火烧 2022-08-07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立与破的矛盾关系,强调转化的重要性,分析先破后立与先立后破的智慧,结合历史与现实,指出矛盾的本质与转化路径,对社会主义发展具有深刻启示。

  立和破是一对矛盾。

  无论先立还是先破,都是解决不同质矛盾的方式。核心是转化,自中国人用哲学解释大千世界以来,阴阳鱼无处不在。

  1、矛盾的排斥斗争是绝对的

  这是说大千世界,差异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这里说的是差异无处无时不在,而不是对抗无处无时不在。把差异、矛盾等同于对抗,这是当代最大的误解,几乎贯穿于建国以来的多数时期。

  把差异、矛盾视同于对抗,或者把矛盾的转化等同于折中调和,是半个世纪来的两种相反倾向,实际上是一种东西。

  在历史上,把人民内部的不同认识差异,特别是对官僚主义的批评,放大甚至挑唆、煽动为阶级对抗性矛盾,扣帽子,打棍子,揪辫子,直至肉体折磨,武斗,搞乱敌我阵线,这在经过60年代前期全民学习毛主席著作,学习雷锋,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背景下,是对毛泽东思想的曲解和阳奉阴违。列宁去世前提出文化主义,毛泽东进一步认为,阶级斗争大量的表现在思想领域,主要是人民内部矛盾,真正的敌人是极少数不愿意做自我批评的“死官僚”,当权顽固派。总之,是治吏而非治民。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某些“主要是防‘左’”的片面化,凝固化,绝对化中,一些倾向先是无耻的将自己残酷斗争,矛头向下的错误诿过于去世的领袖,改头换面,拒绝自我批评,接着走向另一个极端,从历史上习惯于斗争扩大化整群众走向回避、折中阶级矛盾,淡化、规避客观存在的帝国主义和修正主义。抓住表现形式上的一些非对抗性,其实质是规避本质上的对抗性。

  个别人没有能力扬弃资本主义,却惯于在外交等非组织场合,提出错误主张。例如以GNP挑战马克思的物质财富再生产理论;以分散的小生产挑战马列毛的合作生产,自主联合劳动理论,开拓资本积累路径;以新旧社会雇工的形式区别掩盖雇佣劳动、资本增殖本质,再提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的错误口号,挑战剩余价值理论;以中性生产力,割裂马列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可分割理论,为私有化和56789奠基;变住房等公共服务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挑战马克思两大部类再生产理论,牺牲人民消费,转入资本增殖;以不择手段谋发展,导致两极分化,再下注于改进分配以调和阶级矛盾,挑战马克思生产分配不可分割理论;以国家机器在我手中为名放纵少数人暴富和阶级分化,挑战马列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理论;以社会主义不可知论,反修斗争是“说空话”等虚无十月革命以来的社会主义发展史、反修史,又以唯生产力论定义社会主义本质等等;其结果是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充分发展了资本生产力,对内催生新生的资产和无产阶级,演变社会经济基础,对外经济、科技、金融等一度或长期被帝国主义挟持。这些在十八大后开始不断深入认识,以问题导向逐步加以纠正。

  ——回顾历史,可见“左”右同源,本质一体。

  2、矛盾的转化也是绝对的

  没有静止的矛盾,没有永远的对抗,没有永远的平衡。

  在笔者看来,《矛盾论》的文眼是,“共产党人的任务就在于揭露反动派和形而上学的错误思想,宣传事物的本来的辩证法,促成事物的转化,达到革命的目的”,即揭露——宣传辩证法——转化——革命。

  人民与修正主义和资本主义演变之间的矛盾,性质是对抗性的,但表现形式则往往是非对抗性的。这主要是因为:

  在源头上,革命队伍中认识方法的差异。苏联解体,最早起源于建设社会主义办法不同。例如抓革命,促生产是一种方法;先两极分化,做大蛋糕以后,再切蛋糕,或赫鲁晓夫的全民国家,全民党的建设理论等,也是一种办法。

  思想、理论领先于实践,可以从不同角度预先分析后果,如唯生产力论思想就认为“抓革命,促生产”是“不重视生产力”,消极抵制,开会听不清楚也要坐在后边;如毛泽东思想最先识破先不择手段谋发展的唯生产力论,批判赫、勃的系统理论是修正主义等,但由于力量对比的原因,最终被历史选择接受,需要一个转化阶段。这就是毛泽东同志重视思想斗争,重视反面教员的意义所在。

  3、先破后立

  

  先破后立是矛盾已经尖锐,甚至势同冰炭,此时如不破,革命方无法存身。如对死水一潭的贪腐窝案单位的检举揭发,就是“破”字当头。“破”字当头,是对敌斗争的主要方式,也是对资本主义开放中最容易忽视的一种倾向。

  1970年9月19日,毛泽东说,“陈伯达是船上的老鼠,看见这条船要沉了,就跑到那条船上去了。”(同日《毛泽东年谱》)实际上,自1956年毛主席退居二线以后,党内这样的“老鼠”为数不少。1959年毛泽东劝诫全党,重视按劳分配,等价交换,就被相当一批干部当做“放屁” (《毛泽东年谱》1961年6月12日);1966年“党内存在资产阶级”的观点被普遍想不通等,既有干部队伍中的认识差异,更有另一个阶级的代言人“老鼠”的作祟,毛泽东认为需要先破后立,勇当少数派。破后立什么,依靠人民群众创造,按照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探索,中国革命就是这样走过来的,所以破字当头立就在其中了,这是革命与反革命,正义与邪恶斗争的普遍方式和规律。

  2015年5月,习近平同志在大飞机制造现场提出的造买租,对租买造逻辑的颠倒,是对惨痛教训总结的结果,就是“破”字当头。

  十月革命以来,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孤独”的社会主义本身就是逆水行舟,党内因特权产生资产阶级,从斯大林肃反中正确处理的内鬼,从赫、勃到戈氏,苏共多数官员沦为特权阶层,中国自十八大以来受到司法专政的50万干部,其性质是相同的。毛泽东同志的搞社会主义,敌人就在党内的理论虽然受到猛烈反弹,但符合十月革命以来社会主义发展史,该理论对性质的判断,对时机的把握没有错,错在面对“针插不进水泼不进局面”的破字当头中,在内部场合提出“全面内战”,被坏人利用,造成损失,对此毛泽东同志率先做出了自我批评,并分析了宗派主义,无政府主义,敌对势力的三个原因。

  先破后立,有几个教训。

  1、保护新生力量就是保护进步,容忍幼儿学步摔跤。

  2、新生力量应善于谦逊学习,特别是向有经验者学习。

  3、用辩证否定即扬弃取代简单、彻底否定。

  4、抓住斗争时机,促进矛盾转化。

  总之,先破后立,人民内部应当团结一致,对彼方应积极、全面扬弃。在这个方面,“三要三不要”是经典金句:要搞马克思主义,不要搞修正主义;要团结,不要搞分裂;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阴谋诡计。

  4、先立后破

  先立后破,是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也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的工作方法。实际上要解决两个问题,一避开矛盾激化对抗。二先有方案,新旧共存,促进转化。在思想方法上,最典型的是前后30年互不否定,这是对《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实践运用。

  先立后破有几个优点。

  1,减少工作阻力和直接损失,不立不破,防止盲目草率。

  2,减少人民内部矛盾的直接对抗,控制矛盾,和平竞赛,秋后算账,争取自发转变,是说服教育的强化版和持久版。但不是丧失原则,调和矛盾。

  3,从肯定积极因素入手,鼓励矛盾各方自我完善,形成向上格局。

  4,培育干部和群众识错纠错的能力,因此需要政治的“三力”,判断力,感悟力,执行力。

  5、在力量对比不利于我方时,可以利用反动消极方的内部矛盾为我所用,例如“利用资本本身来消灭资本”。(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91)

  我们应当警惕先立后破易带来的问题:

  1、容易出现折衷主义,维持现状,只立不破。例如在城乡共富中,消极于合作生产、自主联合劳动的生产关系变革,满足于分散生产现状,试图通过修补分配,维持两极分化长期化。例如在金融领域,长期听命于西方经济学,保持财富输美,人民面临持续通胀的被动状态。

  2、容易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对帝修反妥协,滋生投降主义。

  3、先立后破,允许毒草生长,并不意味着容忍毒草泛滥,而是要在积极的思想斗争中弘扬真理。

  4、易产生大批的两面人。

  只要能够认识到,事物的矛盾和转化都是绝对的,那么运用破和立的方法,就在于一切以条件、时间、地点为转移。不能用错地方,例如,情况不明,不能先破后立,易犯主观先行错误;情况已明,历史反复证明错误的东西,不能重蹈覆辙;在矛盾转化中,灵活运用立与破。例如,在新农村振兴中,从现实条件出发,团结先富阶层,组织全体农民参加合作生产,壮大集体经济。浙江共同富裕第一批示范中的三门县涛头村,几年前就总结出新的“土改”,“毅然地选择进行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由村集体收回土地统一开发,进而激活土地生产力,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海岛小村,一步步蜕变为家喻户晓的‘富裕村’”。(解读三门“涛头土改”系列报道,公众号掌上三门 2018-12-20)。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