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捍卫活劳动主体——初步认识毛泽东同志在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上的创新及现实意义

火烧 2020-12-09 00:00:00 思潮碰撞 1025
文章探讨毛泽东在生产力、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原理上的创新,强调捍卫活劳动主体与科学劳动价值论的重要性,分析其对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现实指导意义。

  【本文摘要】毛泽东同志在这一原理上的创新至少有五个方面:把巩固和捍卫活劳动主体,坚持科学劳动价值论作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核心;把生产方式创新作为解放生产力、巩固公有制的切入点;建立以改造小生产为中心的联合生产方式;对立统一思维贯串始终;可以指导认识经济基础中至少五个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问题根源。

  关键词:活劳动主体,生产方式

  毛泽东同志的创新,至少可以从四个方面体现出来。

  一、着眼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把巩固和捍卫活劳动主体的科学劳动价值论作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核心

  “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1]在马克思和列宁时代,建立公有制和无产阶级专政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以及与修正主义的分水岭。作为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列宁提出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主义阵营出现,存在着苏、中先后从农业国出发,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任务,也存在着苏联解体所显示的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在解放生产力中调整生产关系,吸收资本主义制度中一切积极成果,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坚持马列主义的上层建筑,集中地反映在捍卫活劳动主体性、体现科学劳动价值论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上,这是捍卫马克思主义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的焦点和具体实践,是毛泽东同志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社会主义阶段的历史性贡献。

  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存在形式,社会主义商品(市场)经济是在与资本主义母体对立而产生的,必须在上层建筑中由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为指导。在经济和政治领域,继续革命理论在实质上围绕活劳动主体展开,它包含丰富的却被长期忽略或歪曲的思想,至少有:1、以大力发展不脱离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生产力,旨在维护活劳动主体性的公有制主体和生产资料私有为补充的思想;2、政治和政策、策略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灵魂的“抓革命、促生产”思想;3、以鞍钢宪法代表的制约官僚主义的生产方式,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参与管理的思想;4、以活劳动主体为中心,反对官僚特权腐败和压制,造反有理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在多维空间制约权力为私的人民民主、群众路线思想;5、学习运用价值规律,在宏观计划调控下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尊重商品生产主体中的活劳动主体,反对绝对平均主义的思想;6、以维护活劳动主体为原则,实施按劳分配,并正视事实上的不公平,保留并限制资产阶级法权的思想;7、社会财富由劳动创造并衡量的反对资本主义道路的思想;8、在积极对外开放中坚持三个世界、独立自主的思想;9、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结合,国家干部和行政管理人员收入略高于平均,限制领导和群众差距过大,反对混淆劳动价值与使用价值的思想等。唯此,才能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抑制剩余价值转化为生产资料私有化,防范“公仆”演变为社会主人的质变,调动全社会活力生产物质财富,最终战胜资本主义。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奠定了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中国道路。

  二、从中国的现实生产力出发,建立以改造小生产为中心的联合生产方式

  中国生产力水平和人口布局决定了中国建设必须以农民、农村、农业为中心,采用集体生产的方式。一方面,以粮为纲,首先解决生存的基本需求,凭借商鞅变法时即使用的铁犁牛耕和农家肥等生产工具,凭借八字宪法,把自然农业做到了极致,三十年实现千年未有的人口和寿命接近翻番。另一方面,通过政社合一创新,建立产业升级、改造农业小生产的联合生产组织,在依靠农业完成艰难的自我积累中,促进了两个转变,一是促进自然农业向高产的石油农业转变,二是建立初步完整的工业门类,同时,在反霸中相机引进西方先进设备和技术,规划出赶超资本主义,实现四化的较优化路线图。有观点认为,五十年代只突出粮食,凋敝了百业,禁锢了农民主体;工农业剪刀差大,农民太苦等,这是脱离了人口多,起步低,原始积累困难的实际。

  三、把生产方式创新作为解放生产力,巩固公有制的切入点

  毛泽东同志抓住了尊重劳动者,防止“公仆”变为主人这一反修核心问题,弥补了斯大林的不足,领导了重大实践。毛泽东认为,苏联

  “没有讲劳动者管理国家、管理军队、管理各种企业、管理文化教育的权利。实际上,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大的权利,根本的权利。没有这种权利,劳动者的工作权、休息权、受教育权等等权利,就没有保证。”[2]

  毛泽东同志提前三十年预言了苏联悲剧的症结,同时,在中国实践中寻找回答马克思提出的“是这些生产资料使用他们工人,还是工人作为主体使用生产资料这个客体来为自己生产财富”[3]问题的答案。

  毛泽东同志总结推广的“鞍钢宪法”提出了全新的企业管理方法,具有生产方式革命的意义。“采取集中领导和群众运动相结合,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三结合,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不断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等等。”[4]这是群众路线在工业战线上的运用。以员工为主体的全员参与管理的双向性、协同性,颠覆、终结了资本工具意义上的泰勒制的自上而下单向性[5],影响了日本和美欧企业,启发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救式的有限改良,是半个世纪以来劳动和管理相融合,也是今天成功企业普遍采用的“全员、全过程、全要素”管理创新生产方式的引领者。

  如果说,列宁在利于人民的国家资本主义探索中,以苏维埃加泰勒制,促进了工业联合生产,毛泽东同志总结的“鞍钢宪法”,则实质上开拓了活劳动创新和协作的生产方式新纪元,它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飞速发展,涌现出“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三老四严”[6]这样主观能动性高峰的铁人精神,涌现出用近似原始工具和协作,率先小流域治理的大寨、红旗渠为代表的一代人“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精神,其影响力久远,至今对企业创新起到具体指导作用。今天,在动机驱动,全方位协同,激发潜能创新的数字化转型经济中,中国在历史物质、精神财富的基础上,以中国特有的生产方式创新,得天独厚,顺理成章,创造了一系列后发先至的财富故事。而毛泽东同志关于在所有制相对稳定时期,劳动关系的调整没有止境的思想,是从企业层面对生产方式变革重要性的具体表述。

  四、对立统一思维贯串始终

  在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中,不断排除只抓生产力孤立突出科技,和只抓上层建筑,孤立突出阶级斗争的两种极端倾向,提出的“抓革命、促生产”深入人心,人民群众总结为“既要低头拉车,也要抬头望路”。  

2.jpg

  在资源配置方面,在计划经济探索中,从落后的重农抑商传统出发,重视价值规律的“伟大学校”作用,提出“利用商品生产、商品交换、货币制度、价值规律等形式,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生产”[7],晚年高度评价、鼓励产供销无法列入计划,甚至被认为“投机倒把”的华西大队等各地社队企业为“光辉灿烂的明天”,这个“明天”,就是在尊重商品生产主体,尊重活劳动主体,优化生产要素组合,在共同富裕中充满自主活力的民主经济。毛泽东同志提出,“同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同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鉴于苏联解体,这是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预先画出了一条红线。

  在所有制方面,公有制问题,是科学社会主义区别于形形色色假社会主义的试金石。在农业国自然农业基础上,完成工业化积累,就必须确立公有主体。在实践中肯定农业合作股份制的社会主义性质,把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作为一条根本的政治路线,同时从维护人民群众生活出发,排除极左干扰,始终肯定和保护农村自留地生产资料私有的补充作用,提出掌握在“百分之七到十,最多不超过百分之十五”[8]。

  在分配方面,始终总结推广基层创造的各种生产责任制,探索劳动者与劳动成果紧密联系的机制。马克思把公有企业中个人劳动称作“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另外要扣除为公共基金的劳动;列宁进了一步,要借助革命热情,靠个人利益,靠经济核算[9];到了毛泽东,主张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结合,物质和精神鼓励结合,进一步得到细化。

  由于坚持了政治和经济统一的两重性分析,在生产要素中,着眼于“人是第一位可宝贵的”,到七十年代末,在中国劳动者共享财富的条件下,实现了人口和年龄这两个社会成果终极指标接近翻番的人类空前成就。苏联和中国,是人类主要经济体中,唯一不依靠侵略、殖民完成工业化的国家,在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中,苏联失败了,中国坚持下来了,依靠的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对立统一的唯物辩证法,和毛泽东奠定的跨越模式。

  五、毛泽东同志贡献的现实意义

  在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理论和实践,到毛泽东生命的最后时期,这些贡献经过艰苦探索,达到高峰。毛泽东同志的最后成就,不仅仅是令一代人在深入商品经济的大潮中保持了审慎心态和警惕性,在反面教材中能够正确总结历史,避免大的历史曲折。

  今天,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空前成就,但是,私有经济存量占优,两极分化,资本垄断出现,在消除绝对贫困的同时,数亿人仍处在相对贫困,两极分化的机制依然存在,需求不足,产能过剩的现实矛盾证明,1、不存在抽象、中性的市场经济法则,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没有根本矛盾的看法,混淆了简单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2、照搬西方国民生产总值计量体系,混淆了价值和使用价值,鼓励经济脱实向虚;3、孤立、盲目地发展生产力的“硬道理”脱离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派生出腐败泛滥、两极分化;4、价值规律与供求关系平列,为庸俗经济学的效用价值论开通了道路,自然演化为资本中心;5、离开活劳动和生产关系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事实上鼓励科技资本化,走向私有垄断等,均存在着严重的片面性和系统的折中主义、实用主义。这些均以“晚年错误”为名与毛泽东思想对立,导致离开马克思主义,逐渐演化为生产资料私有存量占优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两极分化的社会基础。当前,依然干扰着市场与政府作用的正确关系。而由于否认毛泽东同志捍卫活劳动主体的晚年贡献,所形成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想禁锢和教条主义,在十八大之前持续加剧了上述片面性,十八大之后,形成顽固的思想阻力。这是在充分肯定成绩时必须正视的一面。由此,我们看到了毛泽东同志对商品经济两分法判断的预警性历史意义,对党内思想斗争和团结统一的阶级属性告诫的客观规律性。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