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印反击战看毛主席的韬略
最近世界上很热闹,各种武装冲突不断,尤其是印度和巴基斯坦的交火,成了全球的热搜。
说起印度,人们很容易会想起1962年的中印之战。那一次,他们被中国军队狠狠地收拾了一顿,从此老实了很多年。
可是很少有人知道,那一战并非传说的那样轻松,而是有着极其复杂的背景,凝结着毛主席非凡的智慧。
那是在抗美援朝胜利后,美帝国主义我我真心不死,开始拉拢我们的邻居印度,一心想挑起中印之间的战争,然后寻找机会坐收渔利。
新中国成立之初,英国殖民侵略印度。那个时候,中印边境“有边无防”,英印的扩张政策造成了中印边界的领土争端。
当时,新中国百废待兴,尤其是抗美援朝又牵扯到了很大精力,所以1951年至1953年间,印度侵占了“麦克马洪线”南面的领土。
1954年起,中方与印度进行了多次会谈,力求和平解决领土在争端,但交涉始终没有结果。
1959年,达赖喇嘛丹增嘉措逃亡印度受庇护,由此使得两国矛盾更为突出。
可巧的是,赫鲁晓夫因路线问题以及无理要求遭到拒绝而与中国交恶,随后停止援建并开始逼债。
不仅如此,赫鲁晓夫也把手伸向了印度,并在中印关系上煽风点火。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先后向印度示好,这让本不强大的印度产生了错觉,认为自己真的就是世界三哥了,更加不把中国放在眼里。
从那个时候起,他们便不顾中方警告,不断在边境制造事端,致使双方冲突不断,流血事件时有发生。
是可忍熟不可忍。当时,国内很多人主张出手教训印度这个不知死的鬼。可是,毛主席却始终按兵不动,告诉大家小不忍则乱大谋。
当时,很多人都很诧异,这完全不像主席的性格。美国人的“老虎屁股”他都敢摸,怎么对弱不禁风的印度却如此忌惮起来了呢?
人们想的不错,对印度军队他们早把底摸透了,论作战能力他们连国民党军队的一半都达不到。如果与其开战,肯定是摧枯拉朽一般。
可是,人们并不知道,毛主席盯着的不仅是印度,还有对我们虎视眈眈的美国和苏联。而且,当时的中国还面临着一个极为不利的大问题。
1959年至1961年,中国遇到了“大饥荒”,老百姓吃饭成为了最为突出的问题。供给不足,这可是兵家大忌。
毛主席想得很深,而且很远。中印不战则已,战则必胜,否则抗美援朝树立起来的国际地位就要受损。
可是,一旦开战,美苏两国很可能要参与进来,那就会使立足未稳的新中国再次陷入战乱之中。
这不是毛主席想要的,他要加紧进行国家建设,尽快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面对印度无休止的挑衅,毛主席不得不从新审视世界格局。
他要下一盘棋,一盘大棋。
毛主席以杰出军事家和战略家的眼光洞察世界,很快便对国际形势做出了判断。
二战以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通过局部代理战争、科技和军备竞赛、太空竞赛等方式互相遏制,进行不动武力的对抗,而且互不相让。
毛主席之所以不动声色,是在从中等待时机。
1962年,中国的困难时期基本度过,就在这个时候,他敏锐地察觉到,美苏之间的对抗在悄然升级。
机会,这正是他所要的机会。美苏的对抗一旦到了白热化程度,自然无暇顾及中印。那个时候,便是中国出手教训印度的最佳时机。
果然,美苏对抗完全按照毛主席的预测发展。美国开始在一些国家的军事基地部署导弹,扬言要对苏联进行核打击。苏联也不示弱,悄悄把核武器运到了古巴,在美国的家门口竖起了发射架。
双方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
这个时候,印度却看不清形势,仍在毫不收敛地干着找死的事,继续向中国境内进行炮击。
毛主席紧紧抓住了这个时机,一声令下,解放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展开了猛烈反击。
历时一个月,解放军在东段进到“麦克马洪线”以南靠近传统习惯线的地区;在西段,清除了印军在中国境内的所有据点。共击毙、俘虏印军8700余人。
这便是历史上的中印自卫反击战,后来被毛主席称为军事政治仗。
通过这场战役,我们再次看到了毛主席的雄才大略。如果不是毛主席审时度势,盲目对印开战,在美苏及西方国家的参与下,很可能就是今天的俄乌战争,使国家陷于长期的战乱之中,经济建设很难顺利进行。
今天,有些人对毛主席说三道四,评头论足,比当年的印度人还印度人,真不知道他们从哪里得到的自信。如果是没美国人给的,那就上当受骗了,因为他们曾经有八位总统对毛主席充满了敬佩,并给予了盛赞。难道你比这些总统还牛叉?如果是这个“公”或那个“公”给的,那就是在开国际玩笑,因为他们在毛主席面前如同麻绳捆豆腐,根本提不起来。
醒醒吧,不自量力的人。毫不客气地说,毛主席是能够改变世界的伟人,是巨人中的巨人。他的学识和眼界,不是等闲之人能比的。你如果不服气就拿镜子照照,看看个头过没过伟人的脚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