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田:请“民主派法西斯”注意一个重大忌讳
请“民主派法西斯”注意一个重大忌讳
――顺带提点张某先生注意“民主”的谈法
作者:老田
除去那些喧嚣的浮言蜚语,把民主和现实的政治联系起来看待,民主至少有两重涵义:民主的第一重涵义是与代议制相关的干部选拔程序,这个程序在美国每四年实施一次,每次更换三千名左右的高级干部,这一部分的民主及相关制度设计称为程序民主。民主派法西斯反复强调的就是这么一组干部选拔程序,民主派法西斯认定的“民主”观点是“程序就是一切”,并用程序民主去否定和批判“实质民主”。
民主更重要的一重涵义是:容许不同的利益和利益集团进行合法表述并争取他们自身的利益和权力分配,在这个意义上,民主是典型的个人利益和权利的重申,是个人利益通过集团政治行动表述的合法性。把民主与个人利益和权力分配要求结合在一起,称为“实质民主”。真正关心民主的人们,是要在实现个人利益和权利的基础上去实行适当的程序,是“实质民主先于程序民主”。
在西方政治民主的制度设计中间,有三大前提:一是承认政治权力的私有性质,谁得到权力就为谁服务,因为“小国寡民”的情况已经不再存在,就只有在代议制方式下通过代表权竞争的方式去捍卫本选区、本集团的利益;二是每个人都有同等的能力参加政治表述,没有很大的差异,不存在一些人能够实现自己的利益和权力表述,而另外一些人根本不可能;第三是每个人的利益和权力要求都可以包容在一个政治协商议程里面,相互之间没有不可调和的冲突和矛盾,换言之,阶级或者集团矛盾要处于“非对抗性”性质。
代议制和代表权制度设计本身,恰恰是以权力私有化为前提,各个利益集团参与政治竞争的目的,本身与民主政治要求的目标绝然相反,最后就把政治变成一场“关于瓜分全部国民收入的一场拔河比赛”。出于投票方便和计票成本方面的考虑,选区的划分总是按照地域来进行,这样就要求参加政治拔河比赛的各个群体,在住所上全部集中,否则就肯定存在大量的人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意志,出现“少数票价值为零”的政治现象。为了保护少数,最好是实行全国按照票数进行总决算和席位分配,但是迄今为止,西方各国都是采取划分选区的制度。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即便是按照特定的方式产生与投票比例相适应的政治权力分配格局,按照特定政策进行国民收入分配的方案,常常不是一种按照数量进行分赃的“线形”瓜分方式,所有的经济组织和经济政策都无法根据投票选择的结果加以即时调整,利益分配上的实现困难结果从根本上质疑到“民主是表述自身利益和权力要求”的出发点。因此从政治而言,不能简单以“民主的表述”去概括复杂的政治系统,民主所涉及的一组程序仅仅是政治系统中间一个微不足道的部分,把民主膨胀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说这就是政治制度的一切和全部,这也是民主派法西斯的荒谬之处:从代议制民主出发最终在现实上和逻辑上都无法兼容相关政治制度的功能设计起点。
由于程序民主在操作性上存在着天然的“成本”门槛,特别是多数人难以完成组织成本和整合成本,因而难以通过集团行动表述自己的利益和意志,在与有组织的少数人进行政治竞争的时候,就处于弱势。关于多数人难以完成政治整合这一点,美国有一个“公共选择学派”专门进行过系统研究,其代表人物詹姆斯-麦吉尔-布坎南,他获得过1986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在研究西方国家政府财政赤字的时候发现:反对增加税收的纳税人同盟虽然总是多数,但是跟因增加政府开支而受益的少数人相比,因为组织成本问题,难以组织有效的政治行动,最后进行“逆向选择”,也转而去寻求一种有利于自身的政府开支增加政策。这一理论揭示出“组织成本太高决定多数人的政治合作无效”,可以很好地解释1970年代中晚期以后西方国家工人地位下降的事实,也能够更好地解释几乎所有的第三世界国家的“民主惨况”。布坎南的研究成果,实际上直接质疑到民主政治的核心前提之一:少数人操纵和垄断政治权力为什么是可能的。
撇开多数人在政治行为能力方面的限制,撇开在政治利益表述方面的逻辑不合理。民主政治设计的最大优点是容许合法的集团行动,容许个人利益群体利益的公开表述,并合法地参与政治竞争。民主不是淡化阶级斗争,而是让阶级斗争合法地进行,公开地进行。
“民主国家无不淡化阶级斗争而趋于阶级合作”,最典型的表述是主流经济学宣传的“效率”带来“公平”说,说资本家发财越多、资本积累越快(就是效率高),最后可以实现共同富裕。阶级调和的宣传无非是说只要是保证精英阶层的各种优势,平民阶层就能够得益,这在政治上不过是一种瓦解对垒阵营竞争意志的手法而已,本身是在宣扬“资本专制的好处”。如果真的平民阶层不组织起来进竞争的话,民主就肯定是只剩下“资产阶级的民主”了;倒是毛泽东宣传说“阶级斗争天天讲”,就是反复不停地告诉老百姓,说精英阶层不代表平民阶层的利益,平民阶层必须自己团结、联合起来掌握国家机器和舆论工具。从民主政治的一般逻辑而言,应该是动员两个方面都出席,有资产阶级参加政治竞争的同时,又有无产阶级不相信资产阶级而自己出马,这样两大阶级(或者阶层)才都会出席,至于最后的政治拔河结果是什么,可以先存而不论。张某先生关于阶级调和的一套说法,只适合在经济学里面去讲,因为主流经济学专门讲“只有资本专制才能带来高效率”“才能发展生产力”各种必然性;如果把这个逻辑放在政治的语境里一说,纰漏就太过于显眼。讲政治民主恰恰要肯定的是:各阶层、各利益集团的政治利益恰恰是不一致的,由此才需要肯定不同阶层和利益集团参与合法政治竞争的必要性。
要特别提醒张某先生:在使用经济学论证“只有阶级分化才能带来生产力发展”的时候,是在说就是要以牺牲多数人的经济利益诉求把有限剩余向少数人手上集中,这个时候最不适合提的词汇就是什么狗屁“民主”了。而且在说政治民主的时候,必须小心地回避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否则一经加上西方社会学中间的“社会分层理论”,就可以在政治上直接推导出“阶级斗争”理论来。张某先生对西方的政治学、经济学和社会学之间的学科壁垒不太清楚,不知道三者的主要理论和理论前提都是不能相互借用的,请下次千万要记住,不能在讲经济效率和生产力发展的时候提民主,要不然会在争论中间出现“自打嘴巴”的事情。不管怎么说,这样的事情嘛,总归是越少出现越好。
个人网页:xuezhe/laotian
二○○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附张某先生在《主人公论坛》的两个主要帖子内容
讲民主就是要淡化阶级和阶级斗争
有人认为,民主是有阶级性的,无产阶级民主了就要对资产阶级专政,资产阶级民主了就必然对无产阶级专政,二者冰炭不同炉水火不相容,超阶级的民主是不存在的。
实际上并不是这么回事,一个国家的人民,是由各个阶级,各个阶层组成,有工人阶级也有资产阶级,有农民也有地主,既然都是人民,那都应当有民主,毛高呼人民万岁,为什么不呼无产阶级万岁?资产阶级是不是人民?
事实证明,不依靠生产力的发展而是人为的去消灭阶级,那是徒劳的,消灭了半天发现 “人还在心不死”,再后来又发现“资产阶级就在共产党内”,于是剥夺这些人的民主权力,对这些人实行专政。于是走向文革,走向专制,走向独裁。
今天的世界己今非昔比,民主国家无不淡化阶级斗争而趋于阶级合作,而在中国,资产阶级的存在己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如果再死抱教条不放如何操作?造反?革命?剥夺?消灭?专政?这些恐怕是行不通了。
要研究新问题,要理性讨论新问题,不要动不动就分派、扣帽、骂人、比左,这样解决不了问题。
什么是独裁专制?独裁专制就是大家的事他一个人说了算
什么是民主?民主就是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听大伙的。
民主是有范围的。
讨论下一场排球比赛怎么打,教练讲民主,开会让大伙讨论,那是排球队讨论,足球队别掺合,党委改选是党员讲民主,没有非党员的事。
可是一个国家的事,就是这个国家全体公民的事了,于是就要对全体公民讲民主了,任何一位这个国家的公民,不菅他是这党那党,也不分左派右派,不菅他姓无姓资,只要他未被法办没被剥夺政治权力,他就有发表意见的权力,他就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力,就要给他讲民主,这时就不要过于强调阶级了,这就叫淡化阶级。
左派网友想不通,他们立场坚定斗志扬,怎能不讲阶级和阶级斗争呢?
不是任何场合不讲阶级斗争,阶级斗争也不是主观上要不要讲的问题,它是客观存在,到时候双方利益冲突就斗起来了,这时要讲的不是民主,而是斗争,是法律。但是讲民主的时侯就不能人为的强调阶级和阶级斗争了。否则怎么办?是不准乱说乱动还是不发选票?
要讨论问题就要讲道理,像娃娃那样单凭舒发冲动的阶级感情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