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青春飞扬,编织中国梦想;践行奉献,聆听你我心声

火烧 2013-09-03 00:00:00 网友杂谈 1029
大连理工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开展暑期实践,深入大连、朝阳、凌源等地,围绕中国梦进行调研,记录学生与农民的梦想与生活,体现青春奉献与社会关怀。

  大连理工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赴辽宁省大连市、朝阳市、凌源县暑期实践活动圆满结束

  曾经有人说过“梦想无论怎样模糊,总潜伏在我们心底,使我们的心境永远得不到宁静,直到这些梦想成为事实。” 2013年6月30日,大连的天气还没有开始反常的燥热。来自大连理工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的15位同学们踏上了“辽宁省大连市朝阳市凌源县暑期实践团”的梦想之路。

  2012年11月,习主席第一次提出了有关中国梦的概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中华人民的富强之梦;中国梦,是华夏儿女的复兴之梦;中国梦,更是莘莘学子的报国之梦。每个人心中的中国梦都是不同的。在本次实践活动中。团队主要对城镇居民、学生、农民和企业进行关于“中国梦”的相关采访,了解了他们心中的“中国梦”。

 

  “我的梦想是一家人辛福快乐”

  6月30日上午,大连理工大学的同学们来到大连市星海广场。并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书写“梦想板”等形式进行调查采访。团队队长告诉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他们遇到了不同类型的人,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被邀请后,他毫不犹豫的在书写板上写下“孩子们好”四个字。除此外,“中国梦”还集中在提高工资、生活环境加以改善等方面。

  夏天是一个伤感却又充满期待的季节,一大群毕业生涌入社会追求新的起点,又有另一群人带着梦想踏入新的校园。当日下午,实践团15人共分成3组分别前往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和东北财经大学进行“学生梦”的相关调研。“重过大学四年”“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我的家越来越好”诸如此类的书写板内容让每一个队员都深有感触。队员任家琪告诉记者,在看到学长学姐们的答案时,自己也在反思,希望自己能在大学中不留遗憾。

 

 

  这就是生活——农家的欢乐

  8月27日,实践团指导老师孙海英带领15名团队成员来到了辽宁省凌源县的康杖子村。康杖子村地处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交界,是一个依然以传统农耕为主的村子。村子里错落有致的排列着很多砖瓦做的平房,周围都是绿油油的庄稼地,自然景色很美。实践团队来到村里得到了村民的热情招待,团队成员以拍摄短片的形式记录了这不同往常的一天。“同村民一同劳作,听他们讲发生在这里的故事,蹩脚的普通话说不上好听,但确实很真实。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坚定的追求。”队员梁辰说道。在通过一天的采访调查之后,梁辰同学告诉记者,当她拿着锄头与一位已经60多岁的农民伯伯肩并肩在田里穿行,农民伯伯告诉她,他最大的梦想就是希望他的孙子能考上好大学,不用再像他一样种一辈子地。

 

  钢厂之行 不一样的体会

  8月28日,实践团队又来到了坐落在辽宁省朝阳市的鞍凌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鞍凌公司是鞍钢集团和凌钢集团于2007年合资建设的一个新兴钢铁公司。鞍凌公司财务处杜处长在与队员聊天时说道“我认为的中国梦就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具体体现,用我们这个钢厂做例子,我们的进步发展能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做出贡献,也能让我们的员工生活更幸福。”随后,鞍凌公司相关负责人带领团队成员对公司的厂区进行了参观,并向队员详细讲解了烧结、炼钢、轧钢等钢铁生产流程。“第一次参观钢厂,发现和之前想象的存在很大的出入,生产钢铁的过程是十分复杂的,轧钢时居然可以在几十厘米的钢柱上切割下几毫米的钢片,不可思议!而且在参观过程中我还发现鞍凌虽然是一个重工厂,但却有着很好的绿化。”邵航说道。

 

  8月末的大连依旧持续着闷热,出伏过后,天气还是“热得要命”。暑期的实践活动也已经告一段落。本次实践的队长李艳芳告诉记者“我们15名队员一起走进城镇,一起走进农村,也一起走进工厂,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见到了很多新事物,收获了知识,也增强了能力。我们看到了‘中国梦’在不同的人心中的意义。对我来说,这真的是一次很难得的经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