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事:中国商检主要对向出口而非进口
文章指出中国商检资源主要用于出口而非进口,导致企业成本增加,出口竞争力受损。同时进口商检薄弱,存在安全隐患,引发对商检资源分配的质疑。
怪事:中国商检主要对向出口而非进口
2002年,我国对《商检法》进行了根本性修订,根据新《商检法》的要求,商检工作的重心无疑应该转到进口商检上来。但实际情况却是,至今为止,我国出口商检种类仍然多于进口商检,出口商检批次大大高于进口商检批次。据初步统计,我国进出口商检工作约三分之二精力是放在出口商检上。
众所周知,现今世界各国在商检中,关注的都是进口而非出口,技术壁垒针对的也是进口商品而非出口商品,这是从国家利益出发做出的基本选择。在我国台湾地区已经取消了出口商检,日本对外贸易额与我国不相上下,其进口商检比我国严得多,但日本的出口商检商品却仅有十几种。
出口商检大大增加了企业成本。2000年至2004年,出口企业仅出口商检费支出就超过14亿美元(约115亿人民币),平均每年23亿多。再考虑报检工时费、辅助检查费等其它支出,以及由此导致的时间延误等等直接和间接损失,出口商检对我国出口竞争力应是一个极大的损害。再考虑到我国进口商检仍很薄弱,技术规范不足,检验能力不够,以至屡屡出现进口产品危害我国生态环境和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的情况,证明我国的商检资源远远不是多得用不了,那么为何不把宝贵的商检资源首先用于保护我国利益上呢?有何必要把高达三分之二的商检资源用于限制自己的产品出口呢?
(《环球视野》摘自2006年8月28日《经济观察报》)
很赞哦! (1027)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