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三门峡书记杨树平被查 同日党报头版刊其反腐文章
河南三门峡书记杨树平被查 同日党报头版刊其反腐文章

河南省三门峡市市委书记杨树平(资料图)
原标题:河南三门峡书记杨树平被查 前一天还谈为政反腐
河南省纪委22日晚间发布消息,经河南省委批准,河南省三门峡市市委书记杨树平涉嫌严重违纪,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
此消息对当地官场而言,不啻于一颗重磅炸弹。22日的官方三门峡日报头版,还刊载有杨树平头天参加“市委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的报道,以及他在“市委六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查阅那篇讲话,杨树平谈到了为政之道、也谈到了反腐,他说,“为政就要真抓实干、敢于担当,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业绩;为政就要诚信忠诚、襟怀坦白,讲真话、察真情、动真功。”他还说,“必须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逐步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
三门峡地处河南、陕西、陕西三省交界处,是1957年伴随着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的兴建而崛起的一座新兴城市。
2011年5月,杨树平执掌这座拥有226万人口的城市、担任市委书记。他之前任三门峡市市长、市委副书记,在此工作7年多时间。
公开履历显示,杨树平中学教师出身,仕途从基层的乡长起步,后到河南省委组织部工作,做过焦作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市委副书记。
熟悉他的人知道,杨树平是个善于和媒体打交道、且善于利用新媒体的官员。最典型的例子,他在网上看到有人反映家境困难的帖子,随即做出批示,要求当地高度重视,帮助解决生活困难。
在推介三门峡黄河文化旅游节时,杨树平称,包括他在内官员都会自掏腰包买票进场,没有特殊。他与网友在线交流时公开表示,做官要讲为民排忧,做官是一时的,做事是一世的。
这是中共十八大以来,河南被查处的第四位现职市委书记。之前三位落马书记分别是:安阳原市委书记张笑东,驻马店原市委书记刘国庆,开封原市委书记祁金立。
1957年7月生的杨树平,本月刚满58岁。但他绝不会想到,收到这样的“生日礼物”。
近年来,三门峡爆出买官卖官窝案,多名厅级官员获刑。(完)
杨树平简历:
杨树平,男,汉族,1957年7月生,河南睢县人,1975年10月参加工作,1982年1月入党,中央党校研究生文化程度。现任中共河南省三门峡市委书记。
个人履历
1975.10——1978.03,河南省睢县朝古庙中学教师;
1978.03——1982.01,河南大学中文系中文专业学习;
1982.01——1984.02,河南省宁陵县阳驿乡党委副书记、乡长;
1984.02——1998.12,中共河南省委组织部组织处干事、主任干事、电教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办公室主任;
1998.12——2001.03,中共河南省焦作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
2001.03——2008.03,中共河南省焦作市委副书记;
2008.03——2008.04,中共河南省三门峡市委副书记,副市长、代理市长,市政府党组书记;
2008.04——2011.05,中共河南省三门峡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党组书记;
2011.06.21 辞去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市长职务。
2011.05——,中共河南省三门峡市委书记。
凤凰多知道:三门峡还有哪些官员落马?
2015年6月5日
三门峡市原政协副主席王富民涉嫌严重违纪,接受组织调查;
2014年8月17日
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原秘书长、三门峡前市委书记连子恒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组织调查;
2014年4月4日
三门峡市政协副主席李平宣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组织调查;
2014年2月23日
三门峡市原市委常委、副市长张英焕因受贿700余万元,被许昌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有期徒刑14年。
《人民日报》曾刊登杨树平文章:向为官不为者开刀
2014年7月10日,《人民日报》曾刊发了三门峡市委书记杨树平的署名文章《向为官不为者开刀》,《三门峡日报》7月11日头版头题全文转发。据三门峡市政府网站报道,“在全市上下引起强烈反响,大家普遍认为,这篇文章内涵深远、影响广泛,使大家对‘为官要有为’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当地的网站报道,三门峡市信访局、市林业和园林局“认真学习”、“深入学习贯彻”杨树平这篇文章。该市有官员说,“看完市委书记杨树平署名文章及点评,使人深受鼓舞。我市改进各级领导干部作风的做法和成效,成为全国的经验,扬正气显底气,这既宣传了我市敢于向‘为官不为’‘懒官懒政’者说‘不’的良好执政氛围,也充分展现了我市的领导干部能干事和能干成事的底气,树立了三门峡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
文章全文如下:
随着近年反腐倡廉力度加大,腐败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但“懒官懒政”现象却在一些地方日益凸显。我曾到产业集聚区的一个村庄调研,村干部反映,到有关部门办理审批手续时,因区划调整变更,很多事件就搁置下来,没人肯去理会、干事,跑了几个月都解决不了具体问题。还听到不少关于“在岗却不在状态,在位却不在谋事”的反映,一些干部为了不出事干脆不干事。“为官不为”已成为群众反应比较强烈的一个现象。
治理“懒官懒政”刻不容缓,必须雷厉风行地向“为官不为”者开刀。从去年5月起,我们就此展开了一场专项治理活动。
治庸,首先要敢于动真碰硬,以实际行动表明毫不含糊的决心和态度。三门峡市委先后下发决定和实施办法,明确规定:严查萎靡不振、得过且过者;严查对中央的要求部署不认真执行者;严查对群众的诉求推三阻四者;严查对发展的问题茫然无知者。动真碰硬,最终还是要促进各级领导干部敢于担当,务实苦干。对那些为官不为、尸位素餐者,要敢于亮剑,立场坚定,态度坚决,果断查处。
我们把“裁判权”交给群众,让管理服务对象来监督管理者,使权力真正在阳光下行使。干部考评由上级考变为下级评,由年终考变为平时评,增加群众评价比重。凡群众评议不合格者,当年不得参加评优评先,一年内不得提拔使用;凡被群众两次以上评议为不满意者,清退出公务员队伍。2013年至今,全市先后有136名干部受到组织处理,免职辞退6人,行政警告12人,9名县处级干部被调整到非领导职务岗位。我们还开通“治懒”投诉热线,一年来共接受投诉举报近8000件次。
就治理“懒官懒政”的成效,我们算了五笔账:一是政治建设账。党员干部回归为民本色,老百姓对此纷纷点赞。二是经济发展账。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参与市委提出的大通关、大交通、大商贸、大旅游和高新产业发展“四大一高”战略,精神面貌好了,干事劲头足了。三是民生改善账。今年年初,通过广征民意、问需于民,筛选了老百姓最关心的十件“民心工程”,涉及保障性住房、安全饮水等方面。四是干群和谐账。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蹲点调研,有的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有的下乡专门找上访户“解疙瘩”,变“上访”为“下访”,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五是树立“形象”账。今年5月底,发放调查问卷12万份,94%的群众对党员干部有了新的认识和评价,认为党员干部不仅思想上入党了,行动上也处处发挥表率作用。
一年来治理“懒官懒政”的成效表明:“懒政少一分,发展热情就会多一分;勤政多一分,社会矛盾就会少一分。”持续探索长效机制建设,才能更加有效地治理“懒官懒政”,树立务实重干的工作作风,营造“有为才有位,有位就要有为,为官就要为民”的用人导向,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和期盼。(杨树平)
落马三门峡市委书记与他的“革命世家”
那个会当官、爱写文章的河南三门峡市委书记杨树平落马了。
7月22日晚,中央纪委官网披露,杨树平涉嫌严重违纪接受组织调查。而当天的《三门峡日报》头版披露,7月21日,杨树平还出现在三门峡市委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的会场上。
曾在人民日报发稿的厅官
7月22日《三门峡日报》头版还刊载杨树平在“市委六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在这篇讲话里,杨树平说,“为政就要真抓实干、敢于担当,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业绩;为政就要诚信忠诚、襟怀坦白,讲真话、察真情、动真功。”
一年前,2014年7月10日,《人民日报》刊发市委书记杨树平署名文章《向为官不为者开刀》。次日三门峡日报头版头题全文转发。厅级干部能在中共中央机关报发稿,在全国范围内也并不多见。此事在当地颇为轰动,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官网还以《杨树平人民日报署名文章反响强烈》为题,专门介绍了各界的学习体会。
而他的落马,在当地引起更大的轰动。1957年7月生的杨树平,本月刚满58岁。多年前当民办教师的时候,不会想到日后的平步青云;而相信在他志得意满的时候,也不会想到会有现在的下场。
走上政坛的“民办教师”
在河南官场上,杨树平是为数不多的喜欢“舞文弄墨”的官员。根据他自己的说法,早年间就喜好文学。这一爱好伴随他多年。
杨树平曾撰文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他自述,从小喜欢数学,口算、珠算、代数、几何,经常考高分甚至满分。初中毕业前,全县数学统考,得了100分,获第一名。
1973年春,杨树平乘着“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那股暖流考上高中,高一语文老师把他描写家乡变化的一篇短文推荐到县广播站播出后,一下子把他学习的兴趣爱好引导向了文学。两年后,他成了民办教师。
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了,杨树平以超出220分录取分数线53分的成绩考上了开封师院(今河南大学)中文系。
“后来,不少人说,当年你那考分,就是报北大、清华等名牌大学也能录取,为什么一根筋地报那一个学校,不后悔吗?”杨树平在文章中说,“我的回答很简单,我不后悔,因为那是培养了我的老师的学校。”
他自己说,在近40年的工作经历中,当过乡长、过处长、部长、市长,但自己最珍惜的是做两年半民办教师的经历。
红色家庭的儿子和女婿
细数杨树平的履历,他与同时代的官员的足迹大体相近。然而像他那样出身和背景的官员恐怕并不多见。
他的爷爷杨进田是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烈士,1927年参加共产党领导的反抗军阀统治的睢杞农民运动,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水东地区地下联络站站长,1942年被日寇杀害在济南。
他的爸爸杨振川不满14岁就被爷爷杨进田送到好友新四军四师师长彭雪枫身边做保卫工作。从1939年到1987年,在部队和地方工作整整48年,最后在睢县人民法院离职休养。
而他妈妈的家庭背景也不同寻常。她的外公是县里最早的同盟会员,舅舅是土地革命时期共产党领导的睢杞农民暴动领袖,大哥做过冯玉祥的军需参谋,二哥做大生意,三哥是进步青年学生。杨树平说,“妈妈是这个大家族中唯一的‘楼上的姑娘’。”
革命家庭成长起来的杨树平,找到的对象也是革命家庭。他岳父的父亲是睢宁县赫赫有名的抗日英雄,曾把日本兵扔水井里,也曾冒险背回抗日义士的尸体。岳父从小就跟着自己的父亲打日本、斗汉奸,解放战争期间,参加了苏北、鲁西南、莱芜、孟良崮、淮海等战役,之后转到地方工作。1983年,他从商丘地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任上离职休养。
“不能让人背后捣脊梁骨”
对于其出身和家庭,杨树平都“感怀于心”,他曾分别撰文回忆其爷爷、爸爸、妈妈和岳父。
在文章中,他讲述了三爷告诉他爷爷视死如归的故事:“三爷讲到最后,已经泣不成声,拉着我的手说,‘你是咱这门人里第一个大学生,应是有出息的孩子。我把你爷的事说给你,一来是要你记住家仇国恨,好好为国家做事,让国家强大起来;二来是要你记住你爷常说的那句话——咱杨家子子孙孙,啥时候也不能当孬种!咱们杨家人,啥时候都要像你爷那样,做有志气、有骨气的人!’”
在回忆自己的爸爸时,杨树平提起他官当得并不大,但自己不以为意:“比起那么多牺牲的战友,我能活下来就是万幸了”“官大官小算什么,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关键是不能让大家伙儿背后捣你的脊梁骨!”而杨树平在多年以后仍会想起自己妈妈教导他的“要想公道打个颠倒”“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知足者常乐,吃亏人常在”……
在杨树平的笔下,其岳父也是一个对子女要求特别严格的人。“他在担任商丘地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期间,没有一个子女是靠他的权力和影响就业、调动和提拔的。”
杨树平自己说,他和妻子周淼是“1984年结婚的,没有办一桌酒席,没有请一个客人,没有举行婚礼,没有照婚纱照。”
“30年后,我女儿女婿结婚,也是这样做的。每当亲戚邻里们议论不应该这样过分寒酸时,岳父总是站在我们一边说话。”杨树平在文章中这么写道。
帮他们说话的岳父离世了。杨树平说,“他留下的爱国、忠诚、敬业、勤劳、节俭的家风永远铭记在我们心间”。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