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视野

谈谈我对“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的理解

火烧 2007-01-06 00:00:00 历史视野 1025
文章探讨毛泽东思想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强调其在落后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创新实践,分析劳动者在生产力中的核心作用,体现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和创造性发展。

谈谈我对“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的理解

  经常听到官方主流媒体在评价毛泽东思想的时候提到:“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那么毛泽东思想到底是如何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呢?或者说毛泽东思想到底在那些方面超越了马克思自己的“马克思主义”?教科书上通常用毛泽东思想解决了“马克思主义如何在落后国家的实现”来说明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不过我觉得这其实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应用,虽然是创造性的将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了中国的革命进程中,但还算不上重大的“发展”。但我确实认为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有重大的发展,而且这个“发展”是根本性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下面就来谈谈我对“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的理解。老僧只是论坛的一个网民,这也只是一家之言,虽然和某些人的理解可能不同,相信不会有什么不好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纷繁复杂,内容浩如烟海,而老僧是一个读书不多的人,所以只能凭上学时的一些零碎记忆来囫囵概括。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大体上分为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这几个方面,这几个方面其实是一环扣一环的——哲学是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武器,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结果就是科学社会主义才的产生,而科学社会主义又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指导.....。但马克思绝大多数的成果,我认为都来源于马克思对“社会生产力”这一人类历史发展客观现象的研究和认识。生产力要素是“劳动者、 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马克思以德国哲学家惯有的严谨、冷峻的态度同等看待这“三要素”在社会生产力中的位置,用“生产关系”来描述社会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这其实是讨论人与人之间的问题,而不是讨论劳动者和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


  但我个人对等同看待生产力三要素是存有疑虑的。因为我认为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劳动者”具有主动探索、发展、创造后面两个要素的能力。所以,在社会生产力中,劳动者的重要性应该超过后两者。(当然,我这样说可能荒谬,我也不知道对不对,不过我目前是这样认为的)。我产生这个念头,可能是因为以前总是幻想自己要能回到古代会怎么样?各种各样的假设最终都离不开一点——我比古人掌握了更多科学技术和科学方法。所以,如果时空机器将我送回古代一个原始部落,那里的其他生产力要素并没有改变,天还是那个天,地也还是那块地,但由于多了一个千年之后的人——劳动者,生产力马上会得到极大的提高。而如果用同样的时空机器,将现在的发电机、数控机床、钢铁材料送回古代,他们可能会把他们当崇拜物供起来,但生产力还是会保持原样。这样的假设,实际上是一个头脑试验,用“置换法”来研究生产力各要素的地位。置换的结果是“劳动者”才对生产力水平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认为生产力三要素中核心要素是劳动者。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表现是劳动者对科学的认识和对技术的掌握。那么下面我就来说说为什么我认为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有重大的发展。


  那么毛泽东是如何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呢?我曾经用毛泽东时代的两句口号来归纳毛泽东思想,第一句是“人民万岁”,第二句是“造反有理”。毛泽东思想的这两个方面,其实是建立在同一个内核上的——那就是对于所有的问题:“人”总是首要问题,“人”总是第一位的,这里的“人”又特别强调是劳动人民。“人民万岁”其实就很清楚的表明了“人”在社会活动中的主体性。而“造反有理”是毛泽东思想的方法。毛泽东思想对于“人民”的强调,其实就是突出生产力三要素中的“劳动者”这一要素,“人民万岁”也可以理解成“劳动者万岁”。当然,毛泽东突出“劳动者要素”并不只是停留在在思想层面;在社会主义建设上,他的采取的方法和步骤也是特别突出“劳动者”这一核心要素的。在继续讨论这点之前,先岔开话题,谈谈西方主要(有一定人口规模的)发达国家的福利社会为什么难以为继,这一点我是在看“忽悠”网友的帖子时候想到的。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在二战之后,在和当时社会主义阵营进行对抗过程中,实施了福利主义的国家政策。但后来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福利制度在西方发达国家中逐渐难以为继,最后终于失败。对于失败的原因,忽悠网友是这样分析的:“国家为了支撑高福利,必须收很重的税,于是大家都去享受,不事生产,生产停滞不前”,我是同意这个分析的。不过透过这个分析,可以得出一些什么结论呢?起码有两个结论是可以得出来的,第一是西方能够实施高福利制度,说明当时西方发达国家的生产力可以支撑福利社会的实施;第二,后来福利制度难以为继说明生产力在实施福利制度之后,不能继续支撑社会的高福利政策。我想这两点结论应该没有异议。为什么会造成这个原因呢?为什么在实施高福利政策之后生产力反而不能支撑社会的需要?机器还是那些机器,甚至更先进;劳动对象也没有什么变化,可能还更丰富;但生产力却反而不如开始实施福利社会的时候,这是为什么?忽悠网友分析得好,就是因为“大家都去享受,不事生产,生产停滞不前”,也就是说福利制度实施前后,生产力的其他两个要素都没有变化,变化的只能是“劳动者”这一个要素。所以,由于“劳动者”这一要素发生了改变,生产力水平也随之而变。由此可见,发展生产力,如果忽略掉“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将劳动者这一要素和“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同待之,或者说把“劳动者”这一要素当成一个常量,那么可能会出现预料之外的结果,没有达到发展生产力的目的,反而让生产力水平下降了。


  而毛泽东的伟大就在于他始终把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劳动者”摆在第一位,将激发“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对劳动者的科学教育摆在第一位。西方福利制度失败的原因在于“劳动者”这一要素失去了主观能动性,“大家都去享受,不事生产”,按照“左的”说法就是“好逸恶劳”,“劳动者”们想“不劳而获”。这种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呢?当然不可能凭空而生的,老僧在《西方福利主义失败的原因分析》一贴中有分析,那就是由于剥削的存在,造就了“不劳而获”的社会环境,从而在“劳动者”要素中产生了“好逸恶劳”的思想,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加上拥有高福利,“劳动者”的劳动的主观能动性急剧下降,所以导致了生产力的下降。那么毛泽东是怎样激发“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的呢?其实看了前面的分析,网友们大概也能猜测出我说的什么方法了——那就是阶层斗争的方法,特别是在思想领域内的阶层斗争,将剥削阶层好逸恶劳的思想从头脑中驱逐出去。胡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里面也有“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这实际上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扬。毛泽东对于“劳动者”的科学教育,大规模的扫盲教育,中小学普及教育,以及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运动,都是普及科学知识的方法。另外一点,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发展模式,实际上是更深层次的科学教育。自力更生的发展工业,实际上不仅仅是要建立工业体系,更关键更重要的是要锤炼出一支有成功失败经验的科技队伍。科学技术无法取巧,只有不停的去实践,才会有进步,任何搬弄名词概念的行为都是无法发展科学技术的。对于这一点,请那些只知道“深情呼唤”的“思想家”们闭嘴,先把你们家厕所的灯泡换了再来谈技术发展的问题。


  将“劳动者”这一要素始终摆在第一位,我认为就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最大发展。具体点说,就是毛泽东在发展生产力过程中,第一重视的是提高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和科技知识;再具体点说,就是在劳动者中掀起驱逐“好逸恶劳”思想的阶层斗争和开展全民大教育。简单点说,毛泽东的超越,就在于继续革命理论。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