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视野

警惕历史唯心主义

火烧 2005-07-01 00:00:00 历史视野 1025
文章警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通过否定革命和社会主义历史,企图动摇国家根基。强调革命与现代化的关联,呼吁警惕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维护历史真实与民族精神。

红木手记:“夺志先夺史”。近年来,自由化分子妄图通过传播自由化历史观来毒害广大人民,从非毛化、到否定社会主义改造、到否定党在抗战中的作用......企图否定党和毛主席的历史功绩。毛泽东同志说过,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是要先制造舆论,做意识形态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阶级也是这样。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张勤德同志曾疾呼当心帝国主义换魂,因此,警惕历史虚无主义就是非常重要的了!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警惕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由删掉《狼牙山五壮士》所想到的)



由《狼牙山五壮士》的删掉,我想起了一个学术名词--历史虚无主义。我才疏学浅,想起了前一段时间沙健孙(北京大学教授)、李文海(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龚书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梁柱(北京大学教授)四位教授资深学者的谈话。遂整理了四位资深学者的谈话,滥用一下手中置顶的权力,请广大网友特别是难胜MPV和刘亚洲的拥趸细看此文,欢迎斧正。



一、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 以“重新评价”为名歪曲历史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就其本质和主流来说,是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是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自身解放的历史,是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这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上的光辉篇章,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壮丽一页。



但是,近年来一些人对于近现代中国的历史采取虚无主义态度,以“重新评价”为名,肆意歪曲历史。其主要表现为:



1、历史虚无主义的一个突出表现是贬低和否定革命,提出否定革命、“告别革命”的主张,认为革命只起破坏性作用,没有任何建设性意义。诋毁和嘲弄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这种思潮的集中体现,就是所谓的“告别革命”论。有的文章竭力渲染革命的“弊病”,公开判定“20世纪的革命方式确实带给中国很深的灾难”,有的甚至直截了当地宣称革命的结果只是实现了“专制复辟”。按照这样的描述,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9年的历史,自然就从根本上被否定了。



2、用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方法歪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否定或掩盖它的本质和主流,把它说成是一系列错误的延续。表现在近现代史研究中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于这段历史也并不是完全的“虚无”,而是有所“虚无”,有所不“虚无”。他们“虚无”的是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不“虚无”的则是为早已有历史定论的叛徒、汉奸、反动统治者歌功颂德。他们不是从历史发展的真实情形出发去诠释历史,而是想当然地解读历史,虚构历史,歪曲历史,否定历史,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寻找根本没有历史根据的另类“历史规律”和“发展道路”。从学术研究角度看,这些观点并没有什么学术价值,因为它们不符合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实际,是站不住脚的;从政治上看,这些观点的流行、这种思潮的泛滥会给人们的思想造成混乱,甚至导致严重后果,因此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3、以 “人性化”、“性格多重化”为幌子,肆意颠覆早有定论的历史人物。在一些人那里,历史成了一个可以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他们解构历史又重构历史,就是要否定近代中国革命斗争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为此,他们把站在革命对立面的人物包括李鸿章、袁世凯等人打扮成中国现代化的开拓者,而把一切革命斗争说成是“疯狂和幼稚”。当然,一个腐朽政权不可能自甘毁灭,它势必要作出种种努力,譬如晚清政府也搞过新政一类的举措,但从根本上说,其目的绝不是为实现中国的独立和富强开辟道路,而是为了延续处于穷途末路的反动政权;绝不是代表历史前进的方向,而是在阻挡历史进步的潮流。



二、历史虚无主义的谬误:以“理性思考”为名否定社会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者宣称,自己是在进行理性的思考,是要实现什么研究范式的转换。似乎这样就堂堂正正、师出有名了。然而这种以歪曲历史真实的所谓“思考”,根本就不是真正的理性思考。事实是,他们为了否定和贬抑革命,就拼命去美化和歌颂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他们把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领袖和革命群众边缘化甚至丑化,而把阻碍历史前进的反动势力、反面人物放到了历史舞台的中心位置。这不是在为历史研究提供新的范式,而是从根本上颠倒历史,歪曲历史的真相。



1、为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革命斗争,历史虚无主义者声称,只有搞改良主义才是近代中国的惟一出路。我们知道,改良是在保存原有社会的政治经济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对它的某些局部进行调整,但是阻碍中国走向独立和富强的,恰恰是整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制度,而不只是它的某个局部,所以靠改良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而且,采取改良措施,必须经过统治者的同意,并自上而下地实施,而无论是晚清政府、北洋政府还是国民党政府,他们都不可能废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废除封建主义对中国人民的束缚,不可能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也不可能开辟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



2、为了否定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革命斗争,历史虚无主义者还故意把革命同现代化对立起来,宣称要用“现代化史观”取代“革命史观”。而经过这样的所谓“范式”转换,近代史上的改革和革命便成了制造社会动荡、破坏经济发展、阻碍社会进步的消极力量。



有的文章说,如果没有康梁的变法维新和孙中山的革命,“中国早就实现现代化了”。其实,马克思主义的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也不能简单地用“革命史观”来概括。我们主张用唯物史观去研究革命,也用唯物史观去研究现代化。我们认为,革命不仅不同现代化相矛盾,恰恰是现代化最重要、最强劲的推动力量,没有革命也就不可能有现代化。早在20世纪40年代,毛泽东就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讲清了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没有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一个不是贫弱的而是富强的中国,是和一个不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而是独立的,不是半封建的而是自由的、民主的,不是分裂的而是统一的中国,相联结的。在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国里,要想发展工业,建设国防,福利人民,求得国家的富强,多少年来多少人做过这种梦,但是一概幻灭了。”“中国人民的生产力是应该发展的,中国应该发展成为近代化的国家、丰衣足食的国家、富强的国家。这就要解放生产力,破坏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正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束缚了中国人民的生产力,不破坏它们,中国就不能发展和进步,中国就有灭亡的危险。……革命是干什么呢?就是要冲破这个压力,解放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解放中国人民,使他们得到自由。所以,首先就应该求得国家的独立,其次是民主。没有这两个东西,中国是不能统一和不能富强的。”



3、历史虚无主义者还无视“人民创造历史”这一真理,鼓吹近代以来的中国革命是由少数革命家“制造出来”的。



历史的真相完全不是这样。近代中国发生的革命,不是也不可能由少数革命家“制造出来”。革命的发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正是因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及其尖锐化,才引发了近代以来日益壮大的革命运动。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由于反动统治势力不愿自动退出历史舞台,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因只能通过革命的手段来完成。不革命,不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也就成为空中楼阁。这就是为什么近代以来的民族精英总是不惜抛家舍业,流血牺牲,把最主要的精力投入到革命事业中去的原因。中国人民选择革命,完全是为了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这才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逻辑。可以这样说,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魂牵梦绕的不懈追求,革命则是贯穿近现代历史的主旋律。





4、历史虚无主义者主张“告别革命”,以所谓的“现代化范式”取代“革命史范式”,言外之意是近代中国应当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历史虚无主义歪曲历史,否定革命,归根到底就是要按照西方的那一套在中国搞资本主义。



然而,历史早已证明,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这是没有出路的。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表明,中国的先进分子也曾试图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来实现国家的独立和富强,但此路不通。众所周知,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对外国垄断资本具有相当大的依赖性,并且始终未能形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因此,独立以后的中国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它就仍然不能摆脱对于外国垄断资本的依赖,结果必然成为外国垄断资本的加工厂和单纯的廉价原料、廉价劳动力的供应地。



正如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孙中山开始就想学习西方,所谓西方即资本主义”,但并没有成功。“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后来发展起来的官僚资本主义压迫下,中国继续贫穷下去。这个历史告诉我们,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行,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道路可走。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讲完这段话,他特别强调:“所以了解自己的历史很重要。青年人不了解这些历史,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06页)





四、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



鼓吹历史虚无主义,实质上是从歪曲革命的历史、社会主义的历史和党的历史入手,达到否定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其影响之坏,危害之大,不可不防。



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说过:“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他又说过:“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这些话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研究历史和正确对待历史的重要性,说明了能否正确评价历史关乎国家治乱兴亡的道理。



历史虚无主义必然导致民族虚无主义。一些人不但歪曲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而且对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对源远流长的灿烂民族文化也一笔抹煞。在一些人的笔下,我们的民族不仅“愚昧”、“丑陋”,而且充满“奴性”、缺乏创造力、安于现状、逃避现实,如此等等。这样一些荒唐的言论,不但远离历史的真实,对于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也都是十分有害的。



之所以必须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保持警惕,是因为如果听任这种思潮泛滥,必然会把中国人民革命的历史、中华民族勇于斗争的优秀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丑化了、糟蹋了,必然会摧毁中国人民几十年来建设创造的伟大物质和精神财富,摧毁几千年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血泪铸成的民族凝聚力。由此会导致何种严重的后果就不言而喻了。因此,我们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都不能听之任之。



五、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源:唯心史观和社会主义“失败论”



历史虚无主义所鼓吹的那一套,从根子上说是历史唯心主义。就方法论而言,评价任何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都要看它的主流、本质,而不能抓住支流、现象就下结论。历史虚无主义研究历史,恰恰是把支流当主流,把现象当本质,将历史上的某些失误抽象化,并加以孤立地、片面地放大、渲染,从而达到歪曲历史的目的。



从思想渊源上看,历史虚无主义在学术上并没有什么新意,有的甚至是早已被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乃至革命的资产阶级思想家驳倒了的论调。比如,在1905--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同改良派进行的论战中,革命派就把改良派借口革命要流血牺牲而鼓吹改良、否定革命的观点,批驳得体无完肤,以至改良派也不得不承认自己“气为所?,口为所箝”。



历史虚无主义常常打着“解放思想”、“反对僵化”的幌子,以标榜自己“思想解放”,而指责别人是“思想僵化”。其实,他们所宣扬的那一套,不过是从某些西方汉学家那里贩卖来的,是教条主义的一种反映。美国流行的学术观点是“革命带来的可能并不仅仅是失败,它还可能打断了清末以前一直在进行的朝着现代化方向的发展过程”,“革命使潜存于中国文化中的恶劣习性与态度泛滥成灾”,“中国如果没有革命,其境况会较好些”。如果我们把这些西方观点同国内学术界某些人否定革命的言论相对照,就不难发现,从思想到语言,实在是亦步亦趋,如出一辙。



谈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根源,还应当看到,发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苏东剧变及其后国际上出现的西强东弱的总体态势,使得社会主义“失败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共产主义“渺茫论”的市场有所扩大。其实,革命低潮的出现并不可怕,因为历史的进程从来就不是直线的,暂时的挫折不能改变历史所昭示的发展方向。



值得警惕的是,因为低潮的出现,革命队伍里有人因此而惊慌失措,丧失信心,甚至另找出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出现,正是同社会主义处在低潮的形势紧密相关的。他们以学术研究为幌子,要求“重写历史”,鼓吹“告别革命”,说到底是为“另找出路”制造历史依据。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