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一种“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思维逻辑——读《学习时报》评论员文章有感

火烧 2005-07-12 00:00:00 思潮碰撞 1025
文章围绕《学习时报》评论员文章,分析其思维逻辑,探讨改革方向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关系,强调战略机遇期下的风险防范与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意义。
 

一种“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思维逻辑——读《学习时报》评论员文章有感

    2005年6月27日,《人民日报》全文发表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同一天,《学习时报》发表题为《当前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文。此前,该报还相继发表了《警惕和防止往回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要不要改?》、《我就担心丧失机会》等文章。将《学习时报》近期发表的系列评论员文章与胡锦涛的《讲话》对照着看,一种不和谐的感觉油然而生,让人深为诧异。

    以《当前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文为例,该文强调“在当前的战略机遇期,最大的战略风险就是丧失机会。”认为“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思想和决策的深刻性就在这里。这都是以现实问题导向的,是在战略全局上防范并化解风险、抓住时机发展中国的大方略,其实质是在新的条件下坚持邓小平理论,坚持这个理论所确立、所代表的中国的发展路线。”“发展靠什么?从根本上说,靠改革。不改出一个好的市场经济体制来,就不能支撑发展。在这个意义上,发展不能丧失机会,就是改革不能丧失机会。实际上,科学的发展观同时也是科学的改革观,要以此为指导,加快、深化改革。”

    从表面上看,该文是在提倡要抓住机遇,深化改革。但从下文提出的三个“当前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来看,却显然又是另有用意。似乎总是意图在掩盖什么,坚持什么和否定什么。

文章说,“第一,不可将改革中的某些失误和改革不到位引起的问题归咎于改革的基本方向、基本原则。中央关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两个重要决定,明确提出了改革的方向、目标和一系列指导原则,都是完全正确的,必须坚持贯彻。若干年来,有些方面没有贯彻好,既有某些具体方案上的失误,又有关键环节上的改革迟滞或不到位的情况,以至引起或加剧了不少问题和矛盾。如果不作具体的分析,反而对改革的基本方向和一些重大指导方针产生怀疑动摇,轻率地要求修改这个,修改那个,势将不断引起混乱,延误改革。”

    “第二,不可将违背市场经济的基本精神和要求,直接损害市场经济发展的问题归咎于市场经济本身。寻租、腐败、侵害民众基本权利等等,根本原因是市场经济体制及与之相适应的民主法治条件尚不健全,不可错误地提出问题,反而去批市场体制和所谓‘市场迷信’”。

    “第三,不可用某种民粹化思想和情绪对待某些社会矛盾,错误地理解社会公正、平等、和谐等等重大概念,提出一些不正确或不恰当的社会政策主张。否则与一些专家学者和媒体工作者的良好初衷相反,不仅不能真正有效地帮助穷人和弱势群体,而且误导民众,适足加剧社会矛盾与对立,很危险。”

读了以上似是而非的“评论”,对文章中所表露出来的那种思维逻辑,让人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三十年前,当邓小平一度恢复工作,试图纠正“文革”中的错误的时候,我们也曾听到过一种要“继续革命”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不能把“文革”中所出现的问题和错误归结为是“文革”所造成的,恰恰是由于“文革”不彻底的缘故。把人们对“文革”的不满指责为是“全盘否定文化大革命”,所以要“反击右倾翻案风”。直到粉碎“四人帮”以后,还有一个时期要大家坚持“两个凡是”,坚持“继续革命”。后来,在全国范围展开了一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才使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令人难以想象的是,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实践之后,一些口口声声要“深化改革”的人竟然也用起了类似“继续革命”的思维逻辑,岂非发人深省?

    想当初,改革也曾经受到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现在提“深化改革”却恐怕难以得到绝大多数人民的热烈响应。其实,原因只有两条:一是在改革实践过程中确实出现了失误。至于这种失误究竟属于什么性质,只要看看改革实践的结果是否偏离了目标和方向(也就是中央决定中所提出的内容)就行了。二是少数人利用改革之机大肆掠夺国家资产,为自已谋取私利,严重损害了大多数人的实际利益。这就从根本上败坏了“改革”声誉,为“深化改革”人为设置了障碍。在这种情况下,现在提出“深化改革”已经缺乏动力,更难以得到绝大多数百姓的支持。所以,在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改革实践后,改革的成效和后果都已经显现,此时“抓住机遇”对改革及时进行反思,正是为了进一步明确目标,坚持正确方向,纠正失误,及时采取调整和完善的政策措施,就是为了再次凝聚人心,实事求是地根据天时、地利和人和,在社会承受力具备的情况下逐步推进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不丧失机会”,才能将全体人民统一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伟大事业中来。现在有一些人不顾现实情况,以“抓住机遇”和“不要丧失机会”为名,迫不及待地要“加快改革步伐”,真让人怀疑,这些人究竟是为了国家和人民利益的需要,还是为了少数既得利益集团维护和巩固个人利益的需要?

对此,我们也能从《学习时报》的上述评论员文章中就可以看出端倪。

例如,该文在大谈要“坚持邓小平理论”时,恰恰没有全面、完整、准确地坚持邓小平理论最根本的精神实质,恰恰忘记了邓小平理论中最重要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根本。文章只提目标和方向不明的所谓“改革”和“发展”,只字不提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究竟走什么样的道路才能实现这一目的。实际上,提出“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就是对“发展是硬道理”的一种补充和完善。

再如,该文不敢直面改革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敢实事求是地揭示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和后果,而是竭力淡化和回避对改革中出现失误的反思,恰恰就是不谈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该文无视中国改革的目标是根据中国国情建立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恰恰是以市场“原教旨主义”的态度否认市场经济也存在其“失灵”和一定的负面作用,坚持照抄照搬“市场经济”,以为这样就能自然而然地建成“好的市场经济体制”?

又如,该文混淆“民本主义”和“民粹主义”的根本区别,以那种模糊不清的“某种民粹化思想”来指责“以人为本”,指责“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自以为是地以那种一贯准确的口吻,指责别人“错误地理解社会公正、平等、和谐等等重大概念”,实际上自已恰恰忘记了执政党的根本宗旨。

以上这些都说明,反思改革才能“抓住机遇,不丧失机会”,真正让改革按照正确的方向稳步推进。拒绝反思和违反民意,急于强行推进“改革”,只能葬送“改革”。“改革”绝不能搞“运动”,“深化改革”必须拒绝“继续革命”式的思维逻辑。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算起,中国的改革已经进行了二十多年,在肯定改革所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对多年来的改革实践进行反思。一个国家的“革命”固然不能成为“常态”,“改革”也不能成为“常态”。“不断革命”当不可行,“深化改革”也应有时,更不能让“改革”成为一些人谋取私利和维护既得利益的“招牌”。我们要坚持的恰恰应当是“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实际上,让国家尽快进入一个稳定发展的“常态”,真正需要的是一种“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从这个意义上说,那种搞运动式的“改革”应当尽快结束。

                                        2005年7月12日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