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李昌平:从1980年原平县委书记张文秀知错就改说起

火烧 2024-01-31 00:00:00 网友时评 1037
文章讲述80年代李昌平回忆的真实故事,包括原平县委书记张文秀知错就改,以及公社书记胡应民以权谋私被查处的过程,体现当时社会风气与干部作风。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1980年6月7日,正在省农干校学习的山西省原平县委书记张文秀,看到《人民日报》上面刊登了一篇题为《原平八一被服厂招工人大多是干部家属》的批评文章。

  张文秀马上打电话给县委,要求把他的妻子从被服厂辞退,然后6月9号返回县城,查实被服厂招收的25名新工人的确是干部家属,并且还查出其他工厂也有12名干部家属,于是全部辞退。

  事后,张文秀给《人民日报》编辑部写了一封信:“我身为县委书记,带头搞不正之风,应当负主要责任。感谢党报对我的监督和批评,我虚心接受......”

  7月4号,张文秀的这封认错信刊登在《人民日报》上,题目叫《原平县委书记知错即改》。

  看完这个真实的故事,引发了我对80年代的共鸣。我也给大家讲一个自己在80年代亲历的一个故事:

  1983年我在监利县周河公社工作,公社书记叫胡应民(小知识分子),公社主任叫陈胜槐(部队转业干部)。80年代在农村经济是“双轨制”的,一轨是计划的,一轨是市场的。走计划的物资价格要比走市场的物资价格便宜很多。

  例如:计划的尿素只有8分钱一斤,市场上的尿素价格可以卖到1毛8分一斤。粮、棉、油、肉、蛋、奶、鱼、木材、钢材、水泥、柴油等都是既有计划、有市场的。我们公社主要产鱼和粮,每年向国家贡献计划粮和计划鱼,国家会给我们公社下拨计划物资,如:化肥、柴油、钢材、木材等。90%以上的计划物资是和向国家贡献的计划粮、计划鱼数量直接挂钩的,只有不到10%的“机动”计划物资是公社主要领导激励下级改革创新的“激励品”,但不得私用。

  公社胡应民书记有一个亲戚是跑水上运输的,找胡书记帮忙搞1立方米计划木材修整木船,胡书记觉得水上运输对经济发展很重要,于公于私都应该支持亲戚1立方米计划木材,但因为是亲戚,为了避嫌,胡书记先是给公社渔工商总公司多批了1立方米木材,再让渔工商总公司给跑运输的亲戚1立方米的计划木材指标。

  胡应民书记的“暗箱操作”还是被陈胜槐主任发现了,陈主任立即提请召开党委会,胡应民书记承认了错误,党委会决定在机关支部党员生活会(渔工商公司党员和公社机关党员同属机关支部)上解决胡应民书记以权谋私、优亲厚友的问题。胡应民书记在机关支部生活会上“交待”了以权谋私的经过,做了口头检查,并承诺把“差价”追回归公。

  胡应民书记的第一次“口头”检讨没有通过。第二次专题生活会,胡书记站着做了书面检查,党员人人发言,都对胡书记进行了帮助,陈胜槐主任总结发言说:应民同志态度诚恳,但检讨“没有触及灵魂”。在第三次机关支部大会上,胡应民书记的检讨才过关。

  私心,人人都有。掌握公权力的人,以权谋私、优亲厚友,每时每刻都会发生。纪委监委只能管大案要案,体制内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以权谋私、优亲厚友的事情,怎么管呢?一靠舆论监督,舆论监督让张文秀书记知错就改;二靠民主监督,民主监督才能让胡应民书记不敢腐、不想腐、不能腐。

  现在的问题是:对主要领导,既缺舆论监督,又缺民主监督!张文秀变成了李贵富,陈胜槐变成了“跟屁虫”!权力属于人民并接受人民群众监督,权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做人民公仆,这两句话都有落空的危险!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