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待遇问题
文章围绕公务员待遇问题展开,指出需区分层级、关注隐性收入及话语权失衡,强调人才市场流向是判断待遇合理性的晴雨表,呼吁合理调整薪资结构。
两会的帷幕尚未完全拉开,媒体即开始热炒“公务员待遇”话题。看待这一话题,应注意几个侧面:一是工资之外的隐形“收入”(包括社会地位等方面享受的好处),不可忽略;二是公务员概念需要区分,不可笼统;国家各阶层民众之间话语权的不公,不可视而不见。
隐性收入问题,本文不涉及了,因为大家都长了眼睛,公务员概念的细分要说几句。媒体炒这个话题时,经常以村官为例,而一旦以村官“打头阵”实现提薪,估计村官们获得的实惠还不及厅局长们的一个零头!建议今后给公务员调薪要区别具体的层级,不可笼而统之。不加区别地呼吁提高公务员待遇是一种战术,这战术可谓之曰“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话语权地位的严重失衡问题也需要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农民工不光是待遇低,且那点可怜的工资能不能兑现还是问题,但他们没有话语权,他们很难发出自己的声音。所以判断待遇是否合理,是否失衡,要把这一层考虑进去。毕竟我们这个政权眼下还号称人民政权。
其实判断各类人员待遇,有个最好的晴雨表、温度计,那就是人才市场的流向统计。目前的公务员报考和录用比例大概是最高的,这本身就很说明问题。面对这个最说明问题的指标,在那里装聋作哑反反复复地炒待遇话题,究竟为了啥?我看只有这个比例降下来了,才能够说待遇合理了。当然,这里还要有一个具体分析:大家争相报考科员、科长,不能说明科员、科长工资高,而是为了心底那个美好愿景,良好预期。从工作量、工作强度和工作舒适度而言,科员、科长们的待遇并不高,如果给公务员加薪,应当重点提高这部分人员的薪资,不应该再没完没了地按照级差照顾高层官僚了。
佗佗伯
很赞哦! (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