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化之两周
中国现代化之两周
所谓两周是一破一立:破: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独立运动;立:独立建国—文化运动——改革开放。从综合经济基础规律和需求层次规律来说,就是生存挑战、意识革新、文明创生三个阶段。
洋务运动首先是对殖民体系的条件反射,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个过程因为一个切近的应照而不断加强,即西化嫁接的日本的挑战,从甲午海战、戊戌变法、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但归之为中日世仇未免狭隘,应该说是西方殖民体系的东方化及反动。譬如日本用结合中国字及西文创造性的转化为词,我们现代汉语所用的词汇很多由日本转译过来,甚至马克思的学说还是通过国共合作来得以推广,梁启超、孙中山、李大钊等人都曾以日本为桥梁连接东西。
之后所谓二次大战就东方而言,则是西方军阀混战的东方整合。我们考虑到苏联崛起及国共合作北伐对西方殖民势力的清剿(想想那张“百兽图”),所谓蒋宋联姻其实是舍苏(经国)就美(美龄)的国际变局的内化。其子的回归是个象征性的事件,即国共合作、也即美苏合作反法西斯的结果。然而事情并非是意识形态那样二分法,即美苏都极力促成国共的划江而治,而这正是美、苏经柏林墙瓜分欧洲的亚洲版本。
于是独立建国与改革开放就不只是向苏还是向美的问题,当毛泽东喊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时候,还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抗美援朝自然是抗击海上霸权,中苏交恶又何尝不是反抗陆上霸权,为其如此才可谓独立建国。反而言之,在苏联专家撤离之后毕竟已经有了“一五”和工业化的蓝图,而工业化基础的锻造则是抗美援朝的双重结果:一方面赢得了苏援专家,另一方面也使得欧美留学生的回归成为可能。
可以说五十年代是苏美模式、六十年代是毛周模式、七十年代是美苏模式,苏联模式和文革的衰竭始于林彪的北逃和尼克松的东来。经过苏美毛周的种种博弈、实验,于是创生了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模型,即完成邓陈朱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
当前则处于再平衡的阶段,即由海洋化向海陆冲积期的回归,上海合作组织的中心不是太平洋而是中亚,所谓古丝绸之路的复兴。金砖五国是南南合作的核心,是能否从20国集团“重返”联合国的关键环节。从国内来说,深圳-上海—天津——重庆则是中国城乡连动、东西南北全面可协调发展的中间环节。中国的就是世界的,重庆模式作为中国模式的缩影,随着中华文明的复兴将成为全球现代化的样板。(就社会结构,资源禀赋及历史延续来说无不如此)
(日媒提到,以中国的人均能源消耗只需一个地球,以美国标准“普世”则需六个地球,这也是美圆危机和霉菌混战的深层经济基础)
中国能源消耗不会威胁世界 人均能耗是美国1/10
2005-05-17 03:25 新闻晨报 记者李耀宗实习生赵丽萍
晨报讯在昨日开幕的由复旦大学主办“经济全球化与亚洲选择”上海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指出,中国的能源消耗不是对世界的威胁。与会专家表示,如何节油比解决石油的供应问题更重要。
徐匡迪表示,中国的石油消耗量虽然居世界第二,但中国占世界23%的人口,人均能耗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只相当于美国的十分之一。因此,中国的能源消耗不是对世界的威胁。对于能源问题的解决,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如何节省用油比开采更多的石油更重要。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京文则表示,提高替代燃料和再生能源在我国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建立新型消费模式,节约优先是中国油气战略的当务之急。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