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再说对“文化传统”的正解(答[一地工]网友)

火烧 2011-03-16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区别,强调文化传统具有过程的相对性与阶段性,而传统文化具有历史的发展性与连续性。通过革命传统与传统革命的对比,指出笼统提倡文化传统可能导致社会不和谐。

再说对“文化传统”的正解(答[一地工]网友)


在《对温家宝总理“文化传统”的正解》中,大于提出:“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从内容上来说,“传统文化”强调的是文化形式,“文化传统”强调的则是文化特征。从时间上来说,“传统文化”具有历史的发展性与连续性,“文化传统”则具有过程的相对性与阶段性。

[一地工]网友提出不同看法,并以“革命传统”与“传统革命”的不同来说明:“革命传统”才“具有历史的发展性与连续性”;而“传统革命”才是“具有过程的相对性与阶段性”。

大于认为,“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和“革命传统”与“传统革命”的关系是不疑这样简单类比的。下面再对相关概念的含义进一步说说看法。

从时间上来说“传统文化”具有历史的发展性与连续性,指的是一般所说的“传统文化”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就儒学来说,其本身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比如忠孝思想,孔儒的忠是要忠君。到了民国,孙中山先生也是喜欢“传统文化”的,但是觉得孔儒的“忠孝”二字,确是维系封建宗法制度的基本道德规范。封建人伦之“忠”,专指君臣关系,即孔子所说:“臣事君以忠”。所以孙中山提出,现在进入民国,君主可以不要,“忠”字却不能不要。照道理上说,我们还是要尽忠,不忠于君,要忠于事,要忠于国,要忠于民,要为四万万人去效忠。“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孙中山的这个发挥当然也被包括在“忠”的“传统文化”之中了。文革中的“三忠于”之所以能够风靡一时,实际上与孙先生的这个发挥是分不开的。这就说明了“儒学”的发展性与连续性。所以讨论中不少网友一再强调,现在的孔儒已经不是原来的孔儒了。但是不管它怎样发展,变的只是方法与形式,“儒学”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本性是没有改变的。

关于“文化传统”具有过程的相对性与阶段性,在《正解》中已经说了:所谓“文化传统”的相对性是指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封建地主阶级有地主阶的“文化传统”,资产阶级有资产阶级的“文化传统”,无产阶级有无产阶级的“文化传统”。这就和儒、释、道教派各有自己的“文化传统”类似。所谓“文化传统”的阶段性是指在文化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如中国在封建社会其主流文化有封建社会的“文化传统”,民主革命阶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阶段也各有自己的“文化传统”。

当然,在每一个文化阶段的“文化传统”也是具有发展性与连续性的,这就是[一地工]网友说的“革命传统”“具有历史的发展性与连续性”。由此可见,笼统地说什么“文化传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比如在妇女问题上,孔儒的“文化传统”是“难养”,是“三从四德”,是男人可以“三妻四妾”。无产阶级的“文化传统”是“男女平等”,是“妇女半边天”,是“一夫一妻”。你笼统地提倡“文化传统”,那么人们就会各取所需,权贵们认为可以继承“传统文化”的“三妻四妾”,无产阶级的老百姓则可能连自己“文化传统”的“一夫一妻”也难保了。于是不同“文化传统”的斗争就开始了,这个社会就和谐不起来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