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父是个八级钳工,也是个美男子,非常和顺的老头子。生活非常节俭,节俭得有时我都不太理解,认为已经达到吝啬的程度了。有一次,姑父激动地流着泪讲述了自己的生活经历后,我理解老人了。
老人说:“八十年代广播《黄河东流去》这部长篇小说时,我几乎天天中午,边听边哭,因为那就是自己生活的写照。父亲去世得早,孤儿寡母来到西安,早早辍学,给人当学徒;干钳工活儿,有一次在炉子上融化一颗铜壳子弹,子弹爆炸,差点伤了他;西安解放时,城里都乱了,国民党兵都跑了。家里没吃的,在新城广场国民党的碉堡里留了一些面粉,我进去,搬不动,只能弄小半袋面粉从碉堡的枪眼里推出来,小脚母亲在外面接着。解放后,公私合营前,在厂里打工,有一次重病,厂里不管;公司的党员和工会支持他,要求私营老板必须承担工人的医疗问题,最后把担架抬到厂里,最终得到了解决。公私合营后,成了技术能手和企业骨干。八十年代在西安市冶金机电系统技术比武中取得第一名的成绩。感谢共产党给我带来的幸福生活。”
资本主义是一个工人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的社会,稍有不慎,人的生活就失去保障。而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记录着每个劳动者的劳动记录,不管你在哪个企业工作,都有工资绩效的标准,换个单位,仍然尊重你的能力和累计的绩效,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资本主义就是业绩成果全部归资本家所有,工人就是短期收益,有今天没有明天,精神永远是紧张的。同样都是工人,今天的工人愿意过哪种生活呢?我相信姑父他们的选择,必然是社会主义企业,因为,他知道私营企业的苦,当初如果没有共产党和工会的努力,他也许就死在私营企业里了。今天中国人生活幸福的一部分人中其实就包括了那些退休工人,因为他们实实在在享受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有些年轻人能啃老,其实也就是能啃这些老人。今天的民工们,数亿的民工们,他们能享受过去普通工人的待遇吗?他们的地位能与之相比吗?他们未来能超过今天的退休工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