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幸福”
文章探讨幸福的本质,强调幸福源于心理满足与欲望节制,提出知足常乐是获取幸福的关键,同时指出社会公平与物质保障对幸福的重要性,引导人们正确看待幸福与生活。
近一段时期,“幸福”成了人们的热议话题。
但凡是人,都追求“幸福”,希望自己和家人、亲朋好友都能过得幸福。更有仁人志士,心系天下,心系百姓,希望普天下的人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可仔细琢磨 “幸福”这个词,就一个人来讲,想获得“幸福”,既易又不容易,想让普天下的人都获得“幸福”,更是谈何容易。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满意的一种心理感受。从本质上讲,是人们对欲望的一种满足。人们是否感觉幸福,并不取决于人们的生活状态,而是取决于人们的心理状态。幸福与不幸福全在人们自己的心中,认为自己幸福的人才能享受到幸福,不承认自己幸福的人,总是不可能得到幸福。
因为“幸福”是人们对欲望的一种满足,而人的欲望是无穷尽的,几乎没有极限,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 人欲难足,欲壑难填,一种欲望得到了满足,紧接着又有新的欲望,求欲不达,人们就会感到失望,甚至沉浸在痛苦之中。所以,人们如果不节制欲望,追求的这种“幸福”,只能是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
人们必须面对现实去争取幸福。“知足常乐”是获取“幸福”的最好途径。人要善于自我调节心理,自我安慰,自寻乐趣,自感满足。当今社会的现实是人分阶层,存在差别,没有绝对的公正平等。论生活条件,看财富收入,讲生活质量,不能总在人群中横向和比自己强的比,越比越心理不平,越比自己越不“幸福”。要善于自己和自己的现在过去纵向比,你如果发现并感受到自己的现在比过去好不少,对将来就会充满信心,有一种自我满足感,就能感觉和享受到幸福。即便是横向比,也和那些还不如自己的人比一比,你也能感到自我满足,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也会自我产生一种幸福感。
当然,人们要获取起码的“幸福”,在物质上必须要满足起码的生存需求。这就是要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孩子有学上,长大了有活干,能结婚成家,养儿育女。而且这种物质上的生活条件要不断地得到改善。如果住无所居,衣食忧愁,看不起病,上不起学,找不着工作做,没有爱情,没有婚姻,老无所养,有何“幸福”可谈。而要满足这种基本需求,要靠人们自身的智慧和劳动,靠人们自身的努力和奋斗,更要靠国家,靠党和政府,靠社会制度上的保障。这正是当政者必须考虑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当政者要让人民幸福,让人民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不仅要在物质生活上使人们得到基本的满足并不断地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还要在精神文化生活上不断地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更要让大多数人对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希望、人类的未来,有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革命前辈徐特立老人有句名言:“一个人有了远大的理想,就是在最艰苦难的时候,也会感到幸福。”
社会差距过大,腐败和严重不公,必然造成人们心理的不平,使人们即便是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也难于感受到“幸福”。当政者必须确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予以贯彻实施,营造出一种公平、和谐的社会氛围,缓解和消除人们的心理不平,让更多的人能体验到“幸福”。
对于任何人,身体健康、没有灾祸,是“幸福”所必需的条件。人们应该防患于未然,预先采取措施防大病、免灾祸。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如若个人及家人出现了身患重病、遭遇灾祸的情形,此时此刻不可能与“幸福”有缘。“幸福”既然是种心理的感受,就不是终生的概念,遭遇到此等情况,人们只能咬紧牙关,克服困难,相信灾祸终能过去,困境只是一段时间,前面还有“幸福”在召唤。
但凡是人,都追求“幸福”,希望自己和家人、亲朋好友都能过得幸福。更有仁人志士,心系天下,心系百姓,希望普天下的人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可仔细琢磨 “幸福”这个词,就一个人来讲,想获得“幸福”,既易又不容易,想让普天下的人都获得“幸福”,更是谈何容易。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满意的一种心理感受。从本质上讲,是人们对欲望的一种满足。人们是否感觉幸福,并不取决于人们的生活状态,而是取决于人们的心理状态。幸福与不幸福全在人们自己的心中,认为自己幸福的人才能享受到幸福,不承认自己幸福的人,总是不可能得到幸福。
因为“幸福”是人们对欲望的一种满足,而人的欲望是无穷尽的,几乎没有极限,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 人欲难足,欲壑难填,一种欲望得到了满足,紧接着又有新的欲望,求欲不达,人们就会感到失望,甚至沉浸在痛苦之中。所以,人们如果不节制欲望,追求的这种“幸福”,只能是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
人们必须面对现实去争取幸福。“知足常乐”是获取“幸福”的最好途径。人要善于自我调节心理,自我安慰,自寻乐趣,自感满足。当今社会的现实是人分阶层,存在差别,没有绝对的公正平等。论生活条件,看财富收入,讲生活质量,不能总在人群中横向和比自己强的比,越比越心理不平,越比自己越不“幸福”。要善于自己和自己的现在过去纵向比,你如果发现并感受到自己的现在比过去好不少,对将来就会充满信心,有一种自我满足感,就能感觉和享受到幸福。即便是横向比,也和那些还不如自己的人比一比,你也能感到自我满足,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也会自我产生一种幸福感。
当然,人们要获取起码的“幸福”,在物质上必须要满足起码的生存需求。这就是要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孩子有学上,长大了有活干,能结婚成家,养儿育女。而且这种物质上的生活条件要不断地得到改善。如果住无所居,衣食忧愁,看不起病,上不起学,找不着工作做,没有爱情,没有婚姻,老无所养,有何“幸福”可谈。而要满足这种基本需求,要靠人们自身的智慧和劳动,靠人们自身的努力和奋斗,更要靠国家,靠党和政府,靠社会制度上的保障。这正是当政者必须考虑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当政者要让人民幸福,让人民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不仅要在物质生活上使人们得到基本的满足并不断地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还要在精神文化生活上不断地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更要让大多数人对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希望、人类的未来,有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革命前辈徐特立老人有句名言:“一个人有了远大的理想,就是在最艰苦难的时候,也会感到幸福。”
社会差距过大,腐败和严重不公,必然造成人们心理的不平,使人们即便是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也难于感受到“幸福”。当政者必须确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予以贯彻实施,营造出一种公平、和谐的社会氛围,缓解和消除人们的心理不平,让更多的人能体验到“幸福”。
对于任何人,身体健康、没有灾祸,是“幸福”所必需的条件。人们应该防患于未然,预先采取措施防大病、免灾祸。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如若个人及家人出现了身患重病、遭遇灾祸的情形,此时此刻不可能与“幸福”有缘。“幸福”既然是种心理的感受,就不是终生的概念,遭遇到此等情况,人们只能咬紧牙关,克服困难,相信灾祸终能过去,困境只是一段时间,前面还有“幸福”在召唤。
很赞哦! (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