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调查凯雷收购徐工
国家发改委调查凯雷收购徐工
> 新洋务运动争议 凯雷收购徐工遇阻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06年03月17日 20:20 作者:杨利宏 来源:中国经营报
> 原本被认为“板上钉钉”的外资大鳄凯雷购并徐工一案,近日风云突变。国家发改委一纸批文,要求凯雷集团追加有关并购项目的“情况说明”,同时派出调研组数次造访徐工集团,调查这一外资并购项目的详细情况。
> 三个月前就已经通过地方政府审批的这一项目,如今在上报国家发改委后,被“押后”批复。在一片质疑声中,国企改制的“新洋务运动”前景迷离。
> 凯雷收购徐工受阻
> “这完全是正常程序!”3月16日,凯雷集团香港总部负责公共事务的李女士在电话中向记者反复强调,凯雷收购徐工的项目“还在进行之中”,“国家部委向凯雷发文征询项目的相关情况,并不代表收购项目遇到困难。”
> 但在国际投行亚太总部云集的香港,业界却盛传凯雷收购徐工项目已经“受阻”。
> “国家发改委近日向凯雷发文,要求补充收购项目的相关‘情况说明’。例如,收购徐工集团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收购徐工集团之后将如何进行运作等。”一位早期参与竞购徐工项目的投行人士说,“现在国内外资威胁论盛行、国家有关领导在两会期间提出要防范恶意收购、重视经济安全。显然,这个项目遇到了一些麻烦。”
> 当事者徐工集团正处在风口浪尖。按照徐工内部一位高管的说法,当前公众对徐工的关注让他们压力很大。
> 本报2月13日特别报道《外资蚕食中国产业No.1调查》发出之后,引发徐工集团和主管单位内部的争议。国家发改委近期已经派出调研组,连续两次到徐工调查。
> “最近的一次是2月底,主要的调查内容就是凯雷的收购动机、项目规范及日后的制度安排。”上述高管说。外资收购徐工之后,对于整个行业及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也成为国家发改委调研的焦点。
> 面对记者采访,徐州市政府对有关问题讳莫如深。徐州发改委负责外资项目的外经处一位负责人说,徐工当初签下外资并购协议之后,徐州国资委本来认定是去年最大的“政绩”,但没想到在上报国家部委时“卡了壳”。
> “本来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徐州市发改委这位人士说,徐工这个项目得到了徐州市政府和江苏省国资委的大力支持,早在去年底就通过了江苏省的审核。
> 当时,他们预计通过国家审批也是迟早的事情,因为去年11月商务部和国家发改委到徐工调研的时候,就明确表示了支持态度。当时他们乐观估计,今年3月前就能拿到国家批文。“但现在政策有变化,能不能通过审批谁都说不准了。”
> 争议“新洋务运动”
> 凯雷收购徐工的项目进展,正成为外资购并的政策“风向标”。
> 两会期间,有关“外资购并威胁中国产业安全”成为热点话题。前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提出了“要谨慎对待垄断性跨国并购”。全国工商联提案也提出,出于国家经济安全的考虑,“外资并购要有底线”。
> “中国的市场经济正处于转轨时期,这给并购行为提供了包括各种政策在内的极大的获利可能性。这是国外投资机构如此看重中国并购市场的主要原因。”长期研究跨国公司投资战略的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薛求知教授说。
> 曾参与竞购徐工的某投行人员甚至提出疑问:“国有企业本身历史包袱沉重,技术设备老化,国企管理者又没有管理现代企业的能力,不卖给外资还有什么出路?”
> 即使在市场经济相对成熟的西方国家,有关外资并购的审查制度已经相当完善。
> 美国规定,凡是交易额在2亿美元以上的并购行为都必须申报相关部门,只有在排除“垄断可能性”后才能批准实施。在欧洲,欧盟委员会日前正在发起对中集集团(000039)收购荷兰博格公司交易的调查,原因在于这项交易一定程度上可能造成欧洲市场“准垄断”的格局。
> 如今,国有企业“卖给外资”的底线已经引起各界高度关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谢伏瞻认为:“大举进入的外资威胁到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外资过于集中某些行业,将会进一步使中小企业或国内企业丧失话语权。加快制定《反垄断法》、防范外资并购带来的垄断风险已经迫在眉睫。
> “外资在中国市场深度介入,一方面规范或影响了参与者的市场行为,另一方面也加快了中国有关市场的法律体制的建设和完善,规范了政府部门以及产业服务部门的行为,其影响将逐渐放大。”薛求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