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流:求红得白的李立三
千流:求红得白的李立三
陈独秀的右倾路线破产后,中共左倾路线日趋高涨,先是瞿秋白,李立三紧随其后,形成历史上有名的立三路线。写中共史,不能少了李立三。
—、简历
李立三,原名李隆郅,李立三是其数十个化名的—个,1899年11月18日出生于湖南省醴陵县阳三石芋园府一个破落地主家庭,其父是个秀才。
1901年前后就读醴陵渌江中学、长沙长郡中学和广益中学。 毕业后入程潜护国军中当文书兵。
1916年,在长沙响应“二十八画生”征友启事,与毛泽东会见。
1919年9月赴法国勤工俭学,积极参加留法学生的爱国运动。
1921年春,同赵世炎、陈公培、刘伯坚等酝酿建立共产主义同盟,组织劳动学会和勤工俭学学会,成立华工组合书记部,为华工谋福利。同年10月,参与领导留法学生进驻里昂中法大学的斗争,被法国当局遣送回国。12月中旬,在上海见陈独秀并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即被派回湖南,从事工人运动。
1922年1月,在安源创办平民学校和工人补习学校,发展党员,建立中共安源支部,任书记。 5月1日 ,成立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当选为主任。 9月14日 ,和刘少奇等发动、领导了著名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罢工胜利后,当选为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主任,参与创建汉冶萍公司总工会。
1923年3月,任中共武汉区委书记。
1924年4月,任中共上海区委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负责领导上海地区工人运动。创办了工人补习学校,在小沙渡、杨树浦、吴淞等地成立工人俱乐部和工人进德会。
1925年2月,和邓中夏等领导了上海日本纱厂工人大罢工。同年5月在抗议日本资本家枪杀工人顾正红的斗争中,任现场总指挥。五卅惨案发生后,被公推为上海市总工会委员长,参与领导了五卅反帝爱国运动,并一直坚持在斗争的第一线。10月,与蔡和森等赴莫斯科出席共产国际第六次扩大执行委员会会议和赤色职工国际会议。
1926年5月,在第三次全国劳动大会上当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任总工会组织部长。同年9月北伐军占领武汉后,任中华全国总工会驻汉办事处主任,代理全国总工会领导武汉政府时期的工人运动。
1927年1月成功地领导了收回汉口英租界的斗争。在中共五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任中央工人部长。6月,在第四次全国劳动大会上继续当选为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 7月12日 ,中央政治局改组,是5名常委之一。 大革命失败后,与谭平山、邓中夏向中共中央提出发动南昌起义的建议。南昌起义中,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委员、革命委员会委员和政治保卫处处长。同年12月,广州起义失败后,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赴香港重建广东省委,恢复党的工作,曾提出在广大农村实行武装割据,然后夺取广州的战略思想。
1928年6月,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苏联莫斯科近郊兹维尼果罗德镇秘密召开。出席这次大会的各地代表142人。共产国际负责人布哈林和国际东方部负责人米夫也参加了大会。这次大会主要是为了系统地总结第一次国内革命的经验教训,批判右倾投降主义和“左”倾盲动主义的错误,明确新时期革命的性质和任务而召开的。大会的中心任务是:总结大革命失败以来的经验教训,分析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制定党在新时期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统一全党思想,发展革命力量。 会上,共产国际代表布哈林作了《中国革命与中共任务》的政治报告,瞿秋白作了《中国革命与共产党》的政治报告,周恩来作了《组织问题报告和结论》及《军事报告》,刘伯承作了军事问题的副报告,李立三作了农民土地问题的报告,向忠发作了职工运动的报告。大会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同时批判了瞿秋白的“左”倾盲动主义错误,明确了当时中国革命的性质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出了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十大政治纲领:第一,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第二,没收外国资本的企业和银行;第三,统一中国,承认民族自决权;第四,推翻军阀国民党政府;第五,建立工农兵代表会议(苏维埃)政府;第六,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增加工资,失业救济与社会保险等;第七,没收地主阶级的一切土地,耕地归农民;第八,改善兵士生活,发给兵士土地和安置工作;第九,取消一切军阀政府的税捐,实行统一的累进税;第十,联合世界无产阶级和苏联。大会指出了当时国内的革命形势是处在两个革命高潮之间,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 大会通过了《政治决议案》、《苏维埃政权组织问题决议案》、《土地问题决议案》、《农民问题决议案》、《职工运动决议案》、《组织决议案提纲》、《宣传工作决议案》、《军事工作决议案(草案)》、《共青团工作决议案》、《妇女运动决议案》、《关于民族问题的决议》等。大会还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章》第四次修正案,通过了《定“广州暴动”为固定的纪念日的决议》以及关于党纲、大会宣言问题的决议。大会选举了新的中央委员会,选出中央委员23人,候补中央委员13人。大会同时还选举了中央审查委员会:孙津川、刘少奇、阮啸仙为正式委员,叶开寅、张昆弟为候补委员。随后,六届一中全会选举了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务委员会,向忠发、周恩来、苏兆征、项英、蔡和森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治局会议选举向忠发为中央政治局主席兼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主席。中共六大以后名义上总书记是向忠发,但实际主持中央工作的是李立三。
1930年6月至9月,在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兼秘书长、宣传部长期间,犯了“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被称为“立三路线”。 6月11日 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通过了由他起草的《目前政治任务的决议》(即《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制定了组织全国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和集中全国红军进攻中心城市的冒险主义计划,使革命事业遭到重大损失。 9月24日 ,瞿秋白、周恩来根据共产国际指示,主持召开中共六届三中全会,纠正“立三路线”的错误,结束了他在党中央的领导。他很快认识并检查了错误。
1930年12月去苏联向共产国际汇报交代错误,羁旅莫斯科15年,受王明的陷害和苏联肃反扩大化错误的影响,曾坐牢一年多,甚至被共产国际停止党籍。他多次申请回国参加抗日战争,均遭苏联内务部拒绝。
1945年在中共七大上重新当选为中央委员。
1946年1月回国,任军事调停处执行部东北3人小组中共方面成员、首席代表,同美蒋反动派发动内战阴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后任中共中央东北局敌工部、城工部部长等职,争取了滇军六十三军、九十三军起义,为东北根据地的开辟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积极贡献
1948年8月,在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上当选为全国总工会副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共中央工委书记,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党组书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劳动部部长、党组书记、中共中央书记处第三办公室副主任、工业交通工作部副部长。主持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
1951年底,在全总党组会上受到批判。
1956年在中共八大上发言,对过去的错误进行了“总清算”,诚恳坦率地解剖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受到好评,继续当选为中央委员。
1958年初,率中共中央工业交通工作部部分干部下工厂调查研究,召开部分省市工交部部长会议,提出干部参加生产,工人参加管理,领导干部、工人、技术人员三结合管理工业的思想,撰写成《人民日报》社论发表。
1960年任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处书记。
1967年6月22日 自杀身亡,终年68岁。
1980年3月,中共中央称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工人运动的杰出领导人之一。
二、历史贡献
1、 中国工人运动领导人之—
1922年,在毛泽东领导下于安源创办平民学校和工人补习学校,发展党员,建立中共安源支部,并任书记。 5月1日 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成立,当选主任。7月,成立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兼任经理。 9月14日 ,和刘少奇、蒋先云等发动和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罢工胜利后,当选为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总主任。参与他建汉冶萍公司总工会。在安源从事我工人运动期间,常回醴陵县立中学、开元学校、县立女校宣传马克思主义,介绍工人运动情况。同年9月,陪同毛泽东来醴陵师范讲习所发表演说。
1923年3月,任中共武汉区委书记。次年1月,当选为国民党武汉区代表,出席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旋任中共上海区委职工运动委员书记,同邓中夏、刘华等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在小沙渡、杨树浦、吴淞等地成立工友俱乐部和工人进德会。
1925年2月和邓中夏等领导上海日本纱厂的“二月罢工”。在抗议日本纱厂枪杀工人顾正红的斗争中,任上海市反帝大示威总指挥。“五卅惨案”发生后,当选为上海市总工会委员长。曾遭奉系军阀追捕。年底,与蔡和森等赴莫斯科出席共产国际第六次扩大执行委员会会议的赤色职工国际会议。
1927年1月3日 、5日,武汉分别举行10万、30万人的反英、反奉系军阀示威大会,任大会总指挥。大会首次提出收回英租界口号。
2、参与南昌起义
1927年7月12日 ,根据共产国际指示,中共中央成立了由张国焘、张太雷、李维汉、李立三、周恩来5人组成的临时中央常务委员会,陈独秀不再参加中央领导工作。两天后,共产国际又传达了新的指示,提出中共“要开展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反抗国民党”。于是,刚刚成立的临时中央常务委员会立刻开始研究挽救时局的办法,最后决定:在张发奎的第二方面军中发动军事暴动;在工农运动基础较好的湘、鄂、赣。粤举行秋收起义。
党中央特派中央常委李立三与秘书邓中夏去党的力量较强的第4军、第11军驻地九江,去做部队移师广东的准备工作。 1927年7月19日 ,中共中央常委李立三和秘书长邓中夏抵达九江后,谭平山也到了九江。当天晚上,在九江的一幢二层楼房里,在李立三的主持下,召开了会议。会上,李立三在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时指出:“在政治上,武汉政府已完全反动,唐生智正在积极屠杀我党,压迫工农运动。汪精卫已完全投降于唐生智。张发奎态度虽然仍表示反唐,却已深受汪之影响,高唱拥汪,并表示对我们不满。所以我们应该抛弃依然依张(发奎)之政策,而决定一独立的军事行动。”会后,李立三代表大家向中央发电报建议,尽快将革命军队集中至南昌,举行南昌起义。
7月23日 晚和24日,李立三、谭平山、邓中夏、恽代英在九江召开第二次会议,具体研究了南昌暴动的计划、政纲、宣言等问题。决定:叶、贺军队于28日以前集中南昌,28日晚举行暴动,并急电中央可否?在接到李立三等人的电报后,党中央召开了会议,为了挽救革命,中国共产党决定在江西南昌举行武装起义。组织一个前敌委员会,由周恩来任书记,谭平山、李立三、刘伯承、恽代英、叶挺、彭湃、吴玉章、徐特立、周逸群为委员,前敌委员会指挥前敌一切事宜。以周恩来、李立三、恽代英、澎湃四人组织之。后来,张国焘参加了前敌委员会。
共产国际代表罗明那滋对起义有新意见。 7月22日 ,共产国际代表罗明那滋来到了汉口,立即与张国焘、瞿秋白晤谈。 罗明那滋首先说:“我是共产国际派来的全权代表,奉命来纠正过去共产国际人员和中共中央在中国革命中所犯的种种错误,并指导中共的工作。
共产国际不同意南昌暴动
中共中央决定武装起义后,根据共产国际代表罗明那滋的意见,把此事电报共产国际。共产国际很快回电,罗明那滋在会上念道:“如有成功把握,可举行暴动。否则不可动,把在(国民革命军)军队中的同志退出,派到各地农民中去。”
罗明那滋说“这的确是一封阻止暴动的电报,是一个严重的训令,是斯大林亲自决定的电报由布哈林具名拍来的。我们如何能不遵行,我个人也认为事出意外,不过即使这个指示错了,我们还是要执行的。”罗明那滋明白表示了遵令阻止南昌起义的意向后,瞿秋白和所有到会者都表示支持。会议当即决定由张国焘去送信并同前敌委员会相机处理。
30日晨,张国焘到达了南昌,立即与周恩来、李立三、彭湃、恽代英、谭平山 叶挺、周逸群等举行紧急会议,讨论是否应发动南昌起义。
会上,张国焘详细报告了26日中央会议的情况。张国焘说:“中央意见宜慎重,共产国际电报如有成功把握,可举行暴动,否则不可动,将在军队中的同志退出,派到各地农村去。所以目前形势,应极力拉拢张发奎,得到张之同意,否则不可动”
张国焘传达的意见引起前敌会议多数人的反对。李立三质问张国焘:“一切都准备好了,为什么我们现在还需要重新讨论?”谭平山则大骂张国焘为“混蛋!”,气愤地对一位军官说,张国焘若再反对起义就把他杀掉,被周恩来制止。
7月31日 ,传来了张发奎已滑向反动的汪精卫一边,经辩论,张国焘表示服从多数,南昌暴动原定在31日晨举行,前敌委员会决定于 8月1日 如期举行武装起义。李立三参加了 1927年8月1日 的重大事件南昌起义。
3、红四军七大会议朱德、陈毅与毛泽东发生分歧,李立三支持毛泽东领导军队,另外,李立三主持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和参与鞍钢宪法制定也是他的贡献。
三、问题
1、立三路线
由毛泽东主持起草,1945年4月20日中国共产党第六届中央委员会扩大的第七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对立三路线作了实事求是的总结和评价。
《决议》在指出“一九二八年六七月间召开的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路线,基本上是正确的”之后,提出“在一九二九年下半年至一九三〇年上半年间,还在党内存在着的若干‘左’倾思想和‘左’倾政策,又有了某些发展。在这个基础上,遇着时局的对革命有利的变动,便发展成为第二次的‘左’倾路线。在一九三〇年五月蒋冯阎战争爆发后的国内形势的刺激下,党中央政治局由李立三同志领导,在六月十一日通过了‘左’倾的《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数省的首先胜利》决议案,使‘左’倾路线第二次统治了中央的领导机关。产生这次错误路线(李立三路线)的原因,是由于李立三同志等不承认革命需要主观组织力量的充分准备,认为‘群众只要大干,不要小干’,因而认为当时不断的军阀战争,加上红军运动的初步发展和白区工作的初步恢复,就已经是具备了可以在全国‘大干’(武装起义)的条件;由于他们不承认中国革命的不平衡性,认为革命危机在全国各地都有同样的生长,全国各地都要准备马上起义,中心城市尤其要首先发动以形成全国革命高潮的中心,并诬蔑毛泽东同志在长期中用主要力量去创造农村根据地,以农村来包围城市,以根据地来推动全国革命高潮的思想,是所谓‘极端错误的’‘农民意识的地方观念与保守观念’;由于他们不承认世界革命的不平衡性,认为中国革命的总爆发必将引起世界革命的总爆发,而中国革命又必须在世界革命的总爆发中才能成功;由于他们不承认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长期性,认为一省数省首先胜利的开始即是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开始,并因此规定了若干不适时宜的‘左’倾政策。在这些错误认识下,立三路线的领导者定出了组织全国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和集中全国红军进攻中心城市的冒险计划;随后又将党、青年团、工会的各级领导机关,合并为准备武装起义的各级行动委员会,使一切经常工作陷于停顿。在这些错误决定的形成和执行过程中,立三同志拒绝了许多同志的正确的批评和建议,并在党内强调地反对所谓‘右倾’,在反‘右倾’的口号下错误地打击了党内不同意他的主张的干部,因而又发展了党内的宗派主义。这样,立三路线的形态,就比第一次‘左’倾路线更为完备。”
《决议》在列举了立三路线所造成的危害后,实事求是地指出:“但是立三路线在党内的统治时间也很短(不到四个月时间)。因为凡实行立三路线的地方都使党和革命力量受到了损失,广大的干部和党员都要求纠正这一路线。特别是毛泽东同志,他不但始终没有赞成立三路线,而且以极大的忍耐心纠正了红一方面军中的‘左’倾错误,因而使江西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在这个时期内不但没有受到损失,反而利用了当时蒋冯阎战争的有利形势而得到了发展,并在一九三〇年底至一九三一年初胜利地粉碎了敌人的第一次‘围剿’。其他革命根据地的红军,除个别地区外,也得到了大体相同的结果。在白区,也有许多做实际工作的同志,经过党的组织起来反对立三路线。”
《决议》还指出:“一九三〇年九月党的第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六届三中全会)及其后的中央,对于立三路线的停止执行是起了积极作用的。虽然六届三中全会的文件还表现了对立三路线调和妥协的精神(如否认它是路线错误,说它只是‘策略上的错误’等),虽然六届三中全会在组织上还继续着宗派主义的错误,但是六届三中全会既然纠正了立三路线对于中国革命形势的极左估计,停止了组织全国总起义和集中全国红军进攻中心城市的计划,恢复了党、团、工会的独立组织和经常工作,因而它就结束了作为立三路线主要特征的那些错误。立三同志本人,在六届三中全会上也承认了被指出的错误,接着就离开了中央的领导地位。”
2、 其他
如建国后(1951年)犯有狭隘经济主义、工团主义、主观主义错误等。
四、简评
不能否认李立三是有理想和才华的那个时代的英才之—,他的一生风云起伏,大起大落,非常坎坷,为革命出生入死,极具传奇色彩,就连追悼会中国共产党都为他开过四次,其中有两次是周恩来为他主持的。
但他急于求红取胜,书生气重,容易犯教条主义,加上中共的整体年轻、不成熟,犯了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给中国革命造成重大损失,形成求红致白的后果也是事实。
总之,李立三的功过都不应该回避,要历史地公平评价,全盘否定和全盘肯定都是不对的。李立三是犯过左倾路线严重错误给中国革命造成重大损失的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工人运动的杰出领导人之一,这才是恰当评论。
2011-3-10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