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不要揣着明白装糊涂

火烧 2011-03-25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围绕‘揣着明白装糊涂’现象展开,揭露电影广告超时、葡萄酒造假、车辆检测乱收费等社会问题,批判权力寻租与制度漏洞,呼吁正视问题,推动公平公正。

不要揣着明白装糊涂  

马望野  

=========================  

这个题目是从一帮年轻人嘴里听来的。那天,我们小区几个半大不小的孩子,打院外回来,一路上骂骂咧咧地走着。我好奇打听了一下,原来是他们去看什么进口大片,到了开映时间,却先给他们播放广告,没曾想应该是7点开始的电影,竟然差一点到了7点半才正式放映,足足耗费了他们25分钟。他们说,我们的时间不值钱啊?光存车费得多花多少?他们又不替我们掏!据说,去找人理论,看场子的人说这事不归我们管。卖票的人说,我也不懂是怎么回子事儿。连放映员也推脱说,我得听经理的。后来我告诉他们,有的媒体都已经暴料,某家影院播放的广告甚至长达40分钟。一个小伙子啊的一声冒出了一句:“咳!揣着明白装糊涂!”我说:对了。人家早算计好的。于是,回到书房,我就写下了后面的几个还不算陈旧的例子——  

   

比如一:兑出来的葡萄酒  

先说说葡萄酒吧!众所周知,葡萄酒是要选上好的葡萄来酿制的,而现在却是用清水、酒精、香料、颜色。。。。。。等等化学物质来兑成。你没有品酒师的能耐,试喝了也察觉不出其内里品质的好坏,那外在的标签、装潢就更不容易发现其真假了。这一来,低成本的假葡萄酒当然大赚其钱,而真葡萄酒便难以不大亏其本,而消费者不知就里难辩真假也只得到一种虚幻的心满意足,以为喝到了名牌的葡萄酒。事实上,据媒体曝光,当地生产假酒标已经十几年了,没有出过什么大事。从各种勾兑原料到假商标、假包装,在周边已经形成了造假酒一条龙的完整链条。仅邻近一家酒业公司一年卖给葡萄酒厂的酒精就有四五百吨。县城的汽车站附近的食品添加剂店女老板卖货时间长了,连她都知道造假葡萄酒的主要配方。不少葡萄酒厂的车间里都安装着监控摄像头,这些摄像头连通当地的质监部门,有专人监控。工人就在摄像头底下灌装假葡萄酒。摄像头连同专人监控整个就是聋子的耳朵——摆设。(《北京晚报》2010/12/28  苏文洋:《专人监控何以成为摆设》)这是一种贪心引发的揣着明白装糊涂。为了捞钱,为了发家,你哪里去找什么买卖公平,童叟无欺,什么商业信誉,市场规则!  

   

比如二:车辆检测的新招  

机动车年检是例行公事了,虽然我家没养车,但是也知道,机动车到时候是要去接受检测的。去年年底,某市交警部门按上级规定也要进行这个工作,“推行新的机动车号牌固封装置,对注册登记的机动车核发新固封装置,不再使用旧固封装置;对使用旧固封装置的机动车,在办理定期检验或需要更换号牌业务时,统一要更换新的固封装置。”而在安装时,“每个号牌的4个安装孔均需安装新的固封螺帽”,如果说某市这次有什么创新的话,那就是每个螺帽要收4元人民币。可是,据了解,杭州、广州、平遥等多处地方,均有免费的固封装置提供;另外也有文件规定,其螺帽价格应为1元/个。不料在该市机动车技术检测站,“固封装置27元/套”,而且“到检车站年检就要求换固封,不换就没办法通过车检。就只有这里有卖,贵点有什么办法?”而且“凡不按规定使用和安装固封装置的,在检查中被发现一次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给予罚款和扣6分的处理。”据记者调查发现,“早期发放的固封装置按现行不合格的必需要更换,却只能到驾协服务中心在各检车站设置的窗口买到,这个中心是独家经营的。”原来为了进行号牌固封装置安装,该市交警支队决定采取市场化运作,交由企业办理该项业务。于是在招投标中中标的该市驾驶人协会就定价了,并从12月6日开展业务,截止12月19日,已销售3982套,收取107514元,捞了一票。“尽管收费项目在车管所行政权力主导下强制推行,收费发票上却盖着当地驾协服务中心的公章”。所以有人指出,“不是螺帽太贵,而是权力太肥”。(据《人民日报》2010/12/21、《北京青年报》2010/12/20、《北京晚报》2010/12/19)如此这般,老实的车主,忍痛地交钱了事。不愿忍痛的就不老实地到处质询去问个究竟。人们终于搞明白了,那个所谓专业协会,乃是自行成立的;然后打着旗号和有关部门挂钩,因为利益均沾,便一起从老百姓兜里掏票子。此事涉及公权的使用,理所当然要受到上一级政府部门的追究、查处了事。但是,这种打着当局招牌进行敲诈的行为,不能不说是一种存心的揣着明白装糊涂。如此行径,不仅损害群众利益,而且败坏政府威信,也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比如三:变了样的听证会  

经查,原来听证会的制度,是英美议会议事程序的一个环节。一方(如政府或提出议案的议员)试图推动某个要紧的事项,就得在听证会上接受各方议员或其他群体代表的诘问、质疑,并一一给出合理的、尽可能说服对方的解释。听证的过程就是公开讨论和博弈的过程。对公共决策负有责任,却又未必全知全懂的议员们,也可以在听证过程中获知更多信息,以便为自己将来的投票,找到足够的依据。现在,估计是有人有部门看到听证会制度有助于政府决策获得民意支持的合法性,就迅速将其引进我国,并且迅速普及推广了。然而,出发点的不同,却使学习的过程变成了扭曲的过程:本来过程开放、结果未知的制度,演化成了一个封闭可控、结果确知的过场。有的单位预先设定了结论,预先选定了出席人员,来达到原定的目标。虽然名称都叫听证会,也有着差不多一样的形式,我们这儿的听证会却有着完全两样的逻辑。听证会被全盘摆布,形式弄得煞有介事,却以操弄民意为手段,达到眼前急切的目的,结果搞臭了听证会的信誉,以致公众再也不敢相信听证会是一个民意表达的机制,反而看做愚弄民意的圈套。进而让公众逐渐对所有的政治话语都失去信任,并因而变成一个对自身命运失去支配感、对社会生活失去参与感,却对社会充满牢骚、无奈、抵触等负面情绪的庞大群体。(《北京青年报》2010/12/26胡 冉[北京编辑]:《听证会的逻辑》)依在下看来,这也是一些多心的人揣着明白装糊涂的结果。于是,要涨价了“逢听必涨”。要改政策了“逢听必胜”。。。。。。那么,你们自己去听吧!  

   

比如四:选举规则的小变化  

按说,选举本来通常是先由全体选民推举候选人,从获选票较多者中间认定少数几个,以免选举时票数分散,超过不过半数,致使选举失败。然后再进行投票,选出当选人。可是,现某些地方和部门,对上述的规则作了点小小的变化,在具体的执行的过程中,候选人的认定不再是取决于获得选票的多少,而是由上级来审查、敲定后再推出。虽然,此后也有公示的的过程,貌似也在征求意见;但是,那却就意味着,选民只能从被圈出的名单上再画圈。这样必然就影响了选举人的自主权。所以,现在诸多的选举,没有多少人发生兴趣,参加者聊聊。这就是一些有心人揣着明白装糊涂的结果。本来很热闹的场面,忽然就冷清下来了。其中难道没有必然性么?  

   

比如五:未毕业的大学生就业办法  

最新近发生的一则故事,是还差一年尚未毕业的大学生,居然因为“我爸是李刚”,还没踏出校门便找到了就业的岗位,有了去处,而且是当上了公务员。至于能不能立即就拿到薪水,那对任何一个在校的同学来说,都是很无所谓的问题。毕竟,天下已定,唯此为大了。比之某些地方和部门的“量身定做”——提出除了不写姓名的招聘条件来招聘,其生猛的程度,猖獗的范围,真是有过之而不及,使人无法望其项背了。据媒体报道,当地人事局的一位头头还表示,“常委开会时确实有这么一个决定,就是照顾(各单位)一把手亲属子女工作”,并称“如果这个事你们查还多的是”。(《北京晚报》2010/12/28  张 丽:《投胎是个技术活》)这种专门录取当地权贵子弟的丑闻,居然能堂而皇之大言不惭地公之于众,仿佛其权大气粗,有持无恐,党纪国法,都可以不放在眼里了。这大概可以称之为没心人的揣着明白装糊涂了。这里所指的没心,并不是说其无意,而是揭示这些人把良心都丢到九霄云外去了。他们将公权私用,无所顾忌,置公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逆行,讲的不好听一点,就是反动呐!让咱们老百姓说他们什么好呢?  

   

揣着明白装糊涂,说的清楚一点,就是忽悠,就是欺骗;是诚信的丧失,是道德的沦亡,是人际关系的毒品,是国家机器的腐蚀剂。人们一旦看出了“装糊涂”后面的“揣着明白”,那结果就很难预料了。记得,鲁迅先生曾经引用过一首民谣,讽刺在乡下庙里骗人来钱的那些蹩脚卖艺人,指出他们的下场并不美妙。我记得的大意是:“台上群玉班,台下都走散。急忙关庙门,只扯住一挑馄饨担。”这种结果,很值得深思啊!  

(2010/12/28)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