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绵里藏针

火烧 2023-11-07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绵里藏针是褒义还是贬义,解析其词义来源及历史典故,分析其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结合伟人对某人的评价,展现成语的多层含义与实际运用。

  今天在某乎看到一场争论,争论话题源于伟人曾对一个人的评价——绵里藏针。

  一方说,绵里藏针的本意是外柔内刚、刚柔并济的意思,这是伟人对此人工作作风的极力称赞。

  另一方说,绵里藏针指的是丝绵里包裹着针,比喻外表和善,内心狠毒,这是伟人对此人为人处世的形象刻画。

  双方各执己见,争论不休,争到后面互爆粗口。

  那么,绵里藏针究竟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呢?

  绵里有东西,最早出自苏轼之口。

  北宋文学家苏轼不但诗词散文写得好,在书画方面也颇有成就。

  他的字表面上看起来软绵绵的,但骨干却很是硬朗。他自己说:“我写的字好比绵里铁。”

  南宋书画家赵孟頫在给苏轼的书法作品所题的“跋”也说:“公自云:‘余书如绵里铁。’观此书,外柔内刚,真所谓绵里铁也。”

  苏轼也好,赵孟頫也罢,把书法作品外柔内刚,柔中有刚,比喻成“绵里铁”,这个"绵里铁"的词义确实是褒义。

  不过,"绵里藏针"的出处,却并非苏轼口中或赵孟頫笔下的"绵里铁",而是元代戏曲家石君宝的《曲江柳》二折:“笑里刀剐皮割肉,绵里针剔髓挑筋。”后人据此典故,引申出了成语“绵里藏针”。

  在文言文中,绵里藏针属于偏正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比如,明末清初的西周生在其所著的小说《醒世姻缘传》一五回有云:“当日说知心,绵里藏针。险过远水与遥岑。何事腹中方寸地,把刀戟,摆森森?”

  不难看出,不管是石君宝戏曲中的"绵里针剔髓挑筋",还是西周生小说中的"绵里藏针",都指的是丝绵里包裹着针,比喻外表善良,内心狠毒,在语境中是明显的贬义。

  在现代汉语中,"绵里藏针”有两层意思,在比喻外表善良,内心狠毒外,也比喻表面柔和内里刚硬。但不管是哪层意思,都没有褒义色彩。

  伟人饱读史书、通古博今,自然知道"绵里藏针"的词义和运用,他对此人的评价,也确实恰如其分,入木三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