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社会民生

我们身边还有多少塑化剂

火烧 2012-11-29 00:00:00 社会民生 1025
文章聚焦塑化剂在食品生产环节的潜在风险,探讨白酒塑化剂超标问题,分析其他食品生产线是否存在类似隐患,并提出加强监管与排查的建议,强调食品安全与公众健康的重要性。

  我们身边还有多少塑化剂(民生·民声)

  富子梅

  《 人民日报 》( 2012年11月29日 17 版)

  ●白酒生产环节会混入塑化剂,其他食品的生产线上是否也存在同样的风险?别让其他食品因塑化剂重蹈覆辙

 

  白酒塑化剂风波使公众对食品安全本已脆弱的神经,再次受到刺激,对塑料制品疑虑重重。婆婆把家里的塑料杯子、盘子都换掉了,盛油的瓶子也换成了玻璃制品。连上小学的侄女看着装饼干、话梅的塑料容器也颇有意味地说:“塑料制品是把双刃剑啊!”

  此次白酒塑化剂超标与前次始于台湾的故意添加不同,属于生产过程混入。虽非主观恶意,但也表明对生产过程质量管理不严,对于食品生产环节可能潜藏的塑化剂超标隐患缺乏有效控制。那么,白酒生产环节会混入塑化剂,其他食品的生产线上是否也存在同样的风险?

  在塑料制品大行其道的今天,塑化剂超标风险可谓无处不在。塑化剂是一种高分子材料助剂,广泛用于提升塑料制品的柔韧性。它不溶于水,易溶于油脂和醇类。去年,源起台湾的塑化剂问题让我们第一次认识了这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可能伤害到我们的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甚至导致基因突变,引发癌症。此后,相关部门紧锣密鼓地开展研究,确定有关标准,为监管提供了依据。

  客观地看,在经历了一次次食品安全风险之后,有关监管部门的职责清晰了,相关的检测标准逐步健全了,对问题食品的排查迅速到位了,对责任人的处理严厉了,诚信体系和举报制度也陆续建立了。但是这种处置方式还仅停留于一时一事,着眼于尽快消除眼前的麻烦,对原因的查找和认识也仅仅局限于出问题的某一种食品。还做不到深究问题的根源,彻查可能波及的其它食品,防患于未然。比如,塑化剂具有脂溶性,那么广泛用于食用油的塑料桶、塑料瓶是否安全?食用油中的塑化剂含量是否符合标准?

  公众对塑料制品的疑虑不仅限于此,一直以来,与食品相关的塑料制品的安全性问题就时常被提及:可用于盛装食品的塑料袋和非食品用的塑料袋在市场上没有严格区分,更少明确提示,尤其是一些小摊小贩,盛装食品的塑料袋更是来源不清。日常用的塑料餐具中,不可用于微波炉的也难见相关安全提示。而一些专供儿童用的塑料餐具是否安全合格也无从问津。这些问题在实际生活都因缺乏相应的严格管理措施而让人一头雾水。

  建议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以此次白酒塑化剂超标为契机,详查各类食品生产过程,查找共性问题,列出可能的风险点,并通过认真检验,一一排查,尽早履行告知义务,尽快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别再让其他种类的食品因塑化剂重蹈覆辙。这既是给公众的一粒定心丸,也能让监管工作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避免因忽略一个个看似零散、孤立的小问题,而酿成系统性风险。

相关文章

  • 《恩怨情仇录》选载:与差不多先生的是非恩怨
  • 警惕!起云剂=:塑化剂=乳化剂=增稠剂
  • 大陆媒体应该用“增塑剂”而不是“塑化剂”
  • 台毒走遍陆港澳和海外
  • “民主”底下有什么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