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隽:发展的隐忧
发展的隐忧 华 隽
国家统计局今年年初公布的资料显示,据初步核算,200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82321亿元人民币。按可比价格计算,2005年中国经济总产值比上一 个年度增长了9.9%。根据世界银行2006年1月发布的2005年世界各国gdp(按名义汇率计算)排名,中国排第五位(20548亿美元),次于美国(144866亿美元)、日 本(46638亿美元)、德国(27301亿美元)、英国(22275亿美元),超过了法国(19727亿美元)、意大利(17096亿美元)、西班牙(10190亿美元)、印度 (0.7198亿美元)。与排名第四位的英国已相差不多。从统计数字看,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增长速率,过去的一年,中国经济的发展都是惊人的。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一直保持着较高的速率。按2005年修订后的gdp数据计算,1979年至2004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为9.6%。最近三年,在以科学 发展观为指导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背景下,仍连续保持10%左右的增长率。英国渣打银行的一位经济分析师形容,中国经济看上去就像一辆“超级坦克”。据此有 人预言,从经济总量看,中国 gdp跃升到世界前三名,甚至数一数二的地位,并非超常规的遥远的梦。
然而,中国经济总量的增长和在世界排名地位的提升,是否 意味着中国已跻身发达国家行列?回答是否定的。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的,“再大的国民生产总 值如果除以13亿就可能是一个很小的数字。”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5年世界各国人均gdp(按名义汇率计算)的统计数据,中国仅为1352美元 ,排名第112位, 是排名第一位的卢森堡(69056美元)的1.9%、排名第七位的美国 (42076美元)的3.2%、排名第十位的日本(36486美元)的3.7%。落后于香港(24581美元,排 名第23位)、韩国(14649美元,排名第34位)、 台湾(13926美元,排名第36位)、俄罗斯(4750美元,排名第63位)。从以上人均gdp数字可以看出,中国经 济的发展,与发达家相比差距有多大。即使和一些“小国”如阿尔巴尼亚(2434美元,排名第90位)相比也不如人家。而隐藏在数字背后的诸多隐患和严重问题,则更是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
1.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经济增长仍处于粗放的发展阶段
多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其中依靠投资的拉动占了相当的比重。从2000年起,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年均20%以上。2004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超过7万 亿元,比上年增长25.8%。据国家统计局最近发布的公报显示,2005年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8604亿元,比上年增长25.7%。增幅比上年仅回落了0.9个百分点。 其中有些产业、行业主要是第二产业中的资源性产业、行业,如钢铁、水泥、电解铝以及汽车、房地产等,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达60%左右。另一方面,发展过快 过热的资源性企业、行业,又主要是第二产业中的低端产业,其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造成了资源、能源的严重损失和浪费。
水是人类生存发展和一切生产活动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长期以来,我国无论是农业还是工业,对水资源的利用都十分 粗放。目前我国农田灌溉用水总量约为3440亿立方米,占全国用水总量的66.5%, 灌溉用水的有效利用率仅为30-40%。发达国家一般为70-80%。以色列是世界上最贫 水的国家之一,却是世界上淡水利用率最高的国家,其有效利用率达到80-90%。我国每立方米水粮食生产能力只有1公斤左右,发达国家一般2两公斤。 以色列 建国50多年来,农业产量增长了12倍,而用水量只增加了3倍。我国目前工业用水的效率也相当抵,生产1吨钢需用水23-56吨,而美国、日本、德国所用水不到6 吨。
有资料显示,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4%,但消耗的能源却占全球的12%,淡水占15%,钢材占28%,氧化铝占25%,水泥占50%。从我国的资源生产率看只 相当于美国的10%,日本的5%,德国的16.6%。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比发达国家高10倍。在全球144个国家的“环境可持续指数”排名中,中国位居第133。 中国科学 院2月28日发布《2006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首次提出了综合评价节约型社会的节约指数。报告选取了一次性能源、淡水、水泥、钢材和常用有色金 属等五种资源材料消耗量来计算节约指数,并对占世界gdp 93.7%的59个主要国家的资源绩效水平进行了排序 ,结果表明, 丹麦排名第一,是资源绩效最好的国家, 中国仅排在第54位,位于资源绩效最差的国家之列。中国五种资源的单位gdp 消耗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9倍。 每生产价值1美元的商品,中国所消耗的原材料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6倍,甚至比印度还要高2倍。国家发改委负责人提供的数据显示,建国50多年来,我国的gdp 增长了大约10倍,而矿产资源消耗却增长了40倍。 这些都说明中国尚未从根本上摆脱资源能源密集型的经 济增长方式。早在上个世纪“九五”计划之初, 我国即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任务要求。10年过去了,至今,我国经济仍处于十分粗放的发展阶段。
2.重复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产能、产量过剩和资金、资源的极大浪费
重复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是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已经有过三次大的“发作”。第一次始于上世纪80年代,全国 各地竞相上马以彩电、冰箱、洗衣机等“三大件”为代表的家电制造业。10年之间,全国涌现彩电生产企业上百家。彩电业总投资达280亿元。第二次在上世纪90 年代,钢铁、汽车成为投资热点。1999年,全国汽车生产企业达到122家,年生产能力超过240万辆,但实际上1/3的产能闲置。第三次从2000年开始直到现在,以 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工程为代表的“高新”项目成了各地竞相争夺的焦点和招商引资的重点,结果导致又一轮重复建设和低层次恶性竞争。
以电信为例。 据中国联通陕西分公司总经理李俊义介绍,截至2004年底,我国几大电信运营企业的光缆线路总长度已达360万公里,这些光缆线路(还不包括 相关设备)总投资已超过千亿元,而目前我国的光纤利用率尚不足20%。而接入网的资金浪费的规模更要远远高于干线光缆。接入网是连接用户与电信运营企业的 桥梁,其投资一般要占整个固定通信网络投资的40%左右。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资源90% 以上掌握在传统运营企业手中,其他企业要拓展业务,只能自己重建,于 是形成重复建设。随着移动通信的普及,移动通信基站的重复建设问题也日益突出。在国外,常常是几家企业共用一个基站;但在我国,两个铁塔并肩而立的现象 十分普遍。我国目前已有24万个基站。按照一个铁塔30万元的造价计算,如果其中1/3实行共建,可以避免重复建设并节约资金240亿元。如果再加上占地、机房、 设备建设等成本,又可节约近百亿元。仅在电信基础设施方面,因重复建设造成的资金浪费总数超过了2000亿元。
再以水泥为例。目前全国共有规模以上水泥企业4813家。企业数量已超过了世界上其他国家企业数量的总和。据2005年中国水泥行业研究报告称,到目前为 止,我国水泥产量已连续18年位居世界第一。我国是世界上水泥生产与消费的最主要的国家。 2004年中国水泥生产与消费分别占世界的50%和45% 左右。 数量可观,然而质量如何?1999年亚洲水泥会议曾尖锐指出,中国水泥80%-90%是劣质品。此说尽管令人难以接受,但却是事实。目前我国水泥75%的产量出自落后的立窑生 产,低标号水泥的产量达80%以上,水泥生产企业的平均规模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0。
钢铁、汽车产业重复建设亦出现回潮现象。仅长江下游,从马钢、南钢到沙钢、宝钢,就有着庞大的产能。 去年全国钢铁总产量达到3.48亿吨,但需求仅 3.05亿吨,产量过剩4300万吨。这一数字相当于德国全国钢产量的总和。再看汽车,去年国家发改委工业司副司长陈斌在“2006年中国行业发展报告会”上表示, 目前我国汽车行业已有的整车生产能力约为800万辆/年,加上在建生产能力220万辆,建成后产能累计将达到1020万辆/年。同时,各地的投资热情仍然不减,正在 准备投资的规模预计将达到1000万辆。如此,到“十一五”期末,汽车产能可达2000万辆左右,将超过实际需求的200%。
近些年来,机场的建设也已显出过剩。1997年6月通航的福州长乐机场,投资连同利息总计32.28亿元。通航后到2001年完成旅客及货邮吞吐量不到机场实际运 能的1/3,通航5年,亏损11亿。江苏南通机场建成后,自开航至今一直陷入亏损境地,成为当地的一个沉重负担。目前华东地区已有三个机场停航,其中两个是因 为航班不足。仅华东地区,“十五”期末已拥有运营机场36个,预计到2020年,这一区域拥有的民航机场将达到48个,形成平均每间隔400来公里就有一个机场的 布局。该地区每万平方公里的机场密度为0.8个,超过了美国每平方公里0.6个的水平。展览馆的建设也正形成热潮,几乎每个省会城市和其他大中城市都在新建、 改建或扩建展览馆或会展中心 ,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异乎寻常。著名的德国慕尼黑新展览中心从立项到建成用了13年,其中大部分时间是花在前期论证上。而 我国许多地方展览馆的建设从决策到建成不到3年时间。中国展览馆协会理事长梁文表示,目前我国的室内展览面积超过了办展面积比我们大得多的德国,而眼下 全国20多个新建展览馆的实际运作情况却是几乎无一盈利。
根据世界银行估计,“七五”到“九五”期间 , 中国投资决策失误率在30%左右, 资金浪费损失大约在4000亿到5000亿。“十五”期间, 情况并未得到遏 制。 许多地方领导为追求“政绩”“形象” 而盲目上马的政府投资项目,有些根本没有投入运营,有些已经运营的项目根本没有达到设计生产能力,还有些由于 管理不善、设备不合格以及工程质量的缺陷等问题而弃置,不但造成严重的损失浪费,而且给地方经济的持续良性发展留下了 很大的隐患。
3.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并吞噬着经济发展的成果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与世界人均水平相比相当之少。 如人均淡水资源只有世界人均水 平的1/4, 耕地只有1/3,矿产只有1/2,森林不足1/2。 发展生产所必需的石油、天然气、铁矿石、铜、铝等重要矿产资源人均储量,均低于世界人均水平。重要资 源短缺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的,能源短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软肋”, 淡水和耕地的紧缺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 患”。
近几年,我国能源供需矛盾突出,煤电油运(输)供应全面紧张。我国能源资源结构以煤为主,煤的消耗占能源资源总量的75.2%。据世界银行统计,世界上 每使用3吨煤,就有1吨是被中国用掉的。国土资源部最新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02年底,我国探明可直接利用的煤炭储量为1886亿吨。按年产19亿吨匡算,可以开 采上百年。尽管数量可观,但生产消费环节浪费严重。国家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数字显示,中国煤矿回采率平均只有35%,一些煤矿回采率仅为15%,有些甚至低于 10%。中国每消耗一吨标准煤实现的gdp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0%。另据《我国煤炭城市采空塌陷灾害及防治对策研究》报告称,截至2004年12月,全国煤矿累计采 空塌陷面积超过70万公顷,其中重点煤矿平均采空塌陷面积占矿区含煤面积的1/10。有专家预测,以现有条件年产20亿吨煤炭已经达到极限,至2020年煤炭将面临 巨大缺口。石油供应缺口也越来越大。据国土资源部初步统计,截至2005年底,我国石油剩余可采储量24.85亿吨,居世界第12位。2004年我国产油1.75亿吨,净
进口原油1.17亿吨,对外依存度达到40%。预计到2010年将超过50%。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鲍云樵表示,按照目前石油探明储量和各大油田生产能力估 算,今后国内原油增长有限,约为1.8-2.0亿吨/年,而谁着经济发展对液体燃料需求的快速增长,2020年我国石油消费量将增至5亿吨/年,有3亿吨需要进口, 对外依存度高达60%, 超过美国目前的水平。 由于我国尚未完全建立起石油战略储备,在国际油价波动面前,承担风险能力脆弱。目前推算, 若每桶国际油价上升 1美元,中国将多支付6亿美元外汇。
水资源的匮乏也已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我国淡水资源总量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的6%, 居 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占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 的1/4。 在我国660多座城市中,有2/3城市缺水,110座城市严重缺水。 正常的年份全国缺水量近400亿立方米。每年受旱面积200万-260万平方公里,影响粮食 产量150亿-200亿公斤,影响工业产值2000多亿元。目前全国饮用水困难人数已达7000万。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在最近一次专访中表示,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 不均,水土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不相匹配,是我国的基本水情。部分流域和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已接近或超过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谁着经济社会发 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水资源的需求呈增长趋势,而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江河治理的难度越来越大,水资源短缺问题将不断加剧。
淡水资源已经匮乏,人为污染更是触目惊心。据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陈邦柱透露,中国目前江河湖泊有70%被污染,75%的湖泊出现不同程度的富 营养化。中科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水利科学研究院院长刘昌明介绍,全国七大江河水系的741个监测面中,仅29.1%的断面符合三类以上水质标准,30%的断面属 于人体不能直接接触、仅可用于工农业的四、五类水质,40.9%的断面属于完全丧失水环境功能的劣五类水质;90%流经城市的河段受到严重污染;大部分湖泊氮、 磷严重超过地面水水质标准,在东部和西部地区被调查的200多个湖泊中,有80%不同程度富营养化,水生生态系统全面退化。工农业和生活污染是造成水环境污染 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每年的废污水排放总量达620亿吨, 其中大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江河湖泊。中国与美国轻工业污染物排放比 较,如造纸,中国污染物排放量是美国的4倍到10倍。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gdp的1.5-3%。水污染已不亚于洪灾、旱灾,甚至是更为严重的灾害。
耕地在大量减少。在今年全国人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记者招待会上,国土资源部提供的报告显示,从1996年到2005年,我国的耕地面积净减 少1.2亿亩,约占耕地总量的6.6%。同时到2004年底,全国城镇共有闲置土地、空闲地和批而未供地共计393.61万亩,相当于现有城镇建设用地总量的7.8%。根据 国土资源部的统计,截至去年年底,我国耕地面积为18.31亿亩,人均1.41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约相当于美国的1/8 ,印度的1/2。而且现有耕地总体质量不高,高产田仅占28%,地产田为32%。
-耕地减少的同时,同样受着污染的侵害。据中国经济时报(2005.9.9)报道, 全国受镉、砷、铬、铝等污染的耕地面积近2000万公顷, 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5 , 其中工业“三废”污染耕地1000万公顷,污水灌溉的农田面积已达330多万公顷。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出现了酸雨,上海、杭州、贵阳等城市每年都有漫长的时期沉浸在酸雨、酸雾之中。 环境污染和破坏给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极其惊人。八十年代初的不完全统计,环境污染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是690亿元,部分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65亿元,合计共955亿元,约占当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的14%。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在接受德国明镜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经济的持续的高速发展令世人瞩目,但却为此付出了昂贵的环境代价。目前中国13亿人口是50年前的两倍,到2020年,这一数字还将上涨到15亿。而在城市膨胀的同时,沙漠不断蔓延,可居住区域及耕地面积在过去的50年内缩小了一半。 不断恶化的环境正在吞噬着经济发展的成果,而人口的不断增加与不可再生资源的日渐减少更使矛盾加剧。
“十一五”规划已将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战略重点提了出来。期望“亡羊补牢,尤未为晚”。
2006.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