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乃人類最幸福之婚姻
我們國人近120年以來常常被五四和所謂新文化之罪人們告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所結成之秦晉之好乃 封建專制 的 產物 、是 戕害人性的 。是不自由的、是毫無愛情可言的。他們在用最惡毒的詞語污蔑我國的時候、給 自由戀愛 為基礎的婚姻用極其美妙動聽的詞彙 尊重人的意願和自由 。
而他們最崇拜、恨不得爹娘應該把他們投胎到的歐美、最近卻給了這些罪人們一記響亮的耳光: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大量的研究重新顯示:那些媒妁夫妻或是透過父母或媒人介紹而成為伴侶的夫妻,感情傾向隨著時間越來越濃。而戀愛結婚,感情則隨時間推移減少。在10年間,媒妁夫妻彼此間的依存感,會加倍強烈。感情專家解釋:這是因為媒妁婚姻經過深思熟慮,會考慮到雙方家庭、興趣和生活目標是否能合得來。這意味他們在生活中更能堅定不移,培養出共患難、同享福的感情。另一方面,那些戀愛結婚的夫妻,往往因激情而盲目,以致忽略這些重要細節。當相處變得困難時,他們較容易將困境僅視為彼此浪漫情懷的自然終點,一種命運告訴他們感情出問題的方式。
隨著西方社會離婚率上揚、單親家庭數創新高,研究人員認為,是時候該重新審視西方的愛情態度了。哈佛教授艾普斯坦(Robert Epstein)研究媒妁婚姻8年,檢視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和東正教猶太人等不同文化族群的相關態度。他的研究指出:戀愛夫妻的愛意在18個月內會開始消退多達1半。然而,媒妁夫妻的愛意往往逐漸增溫,感情會在結婚5年的時候約超戀愛夫妻。艾普斯坦認為,這是因為西方人將他們的愛情生活交託給機會或命運,常分不清愛情和慾念。然而其他文化尋覓的,則不只是激情。艾普斯坦說:在媒妁婚姻中、夫妻經過思考而結合。在西方社會、重視肉體吸引。然而、人們必須能區分愛和慾。強烈的肉體吸引非常危險、它會是盲目的。
很可惜、該教授再也不能研究我國了。因為我國整個國民在這些喜歡動不動就拋棄髮妻娶年輕貌美的美女的、或者動不動就為妓女而爭風吃醋導致臉被抓傷的罪人們的大力 指導 下、已經喪失了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整個國民失足了。隨著我國離婚率急劇追過歐美、北京上海等地已經達到45%的離婚率、這意味著幾乎每兩對 自由戀愛 結婚的人註定有一對在未來離婚、婦女和男人在這些罪人的罪孽發酵之下、對自己做出了整個人類所最可恥的傷害。大量的統計顯示、流產婦女占整個非婚性行為的婦女的70%左右、流產三次以下的站流產婦女的的65%、流產七八次的婦女已經達到了流產婦女的5%左右。何等傷害哉。可是那些所謂的專家還是在說戀愛不自由。等到100%離婚的時候,到了所有婦女都經歷7八次的時候、他們才滿意乎。他們願意自己的後代如此行事耶。
中庸曰: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天地乃萬物之法則、故而易經曰: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懮。安土敦乎仁、故能愛。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
有天地然後萬物生也。故而天文、人文皆有矣。賁卦曰: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有了天文之後、通過婚姻則與人文相同。故而序卦傳曰: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儀有所錯。夫婦之道,不可以不久也。
故而婚姻乃上承天文、下開人文。故曰:婚姻乃體現天地萬物倫理。而西方則錯誤的建立在性和契約基礎上、美其名曰:婚姻建立在愛的基礎上。這個西方觀點是人類走向滅亡的動力、是該被徹底拋棄的。
孟子講: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鑽穴隙相窺、逾墻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故而婚姻之禮廢、夫婦之道苦、淫僻之罪多。若婚姻之道淫僻則人文世界廢。故而禮記婚義曰:敬慎重正、而後親之、禮之大體。而所以成男女之別、而立夫婦之義也。男女有別、而後夫婦有義。夫婦有義、而後父子有親。父子有親、而後君臣有正。故曰:婚禮者禮之本也。故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極高巨大的人文價值。在如此嚴正莊重的含義之下、婚姻不會一出現裂痕即分崩離析。個人家庭因之安穩、國民天下因之而和諧。西式婚姻概念自引入我國、遂不受禮制之保護、單單受法律之保護、使得西化家庭為原子而組成西化國家。而西化婚姻又只以两性相悦為條件、一旦夫婦恩盡情竭、家隨即破碎、兒女隨即慘痛。而個人即可被原子式地推向外部。人無所依靠而孤苦成為亂端。西化婚姻基於两性之相悦并非完全不對、然而在西式自由平等概念下不自覺喪失婚姻之嚴正莊重。結婚固然隨意、離婚亦無所謂。猶如小孩過家家。此则使婚姻堕落为男歡女愛之自由遊戲。可不慎哉。
我國傳統深知兩情之相感、兩性之相悅、其力量甚為巨大。故曰: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由此而力主以禮義裁成疏導之:發乎情、止乎禮義。發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禮義、先王之澤也。如若不然、則 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導致皇室衰敗、國家動亂。故而禮記坊記:子雲:夫禮、坊民所淫、章民之別、使民無嫌、以為民紀者也。故男女無媒不交、無幣不相見、恐男女之無別也。以此坊民、民猶有自獻其身。詩雲:伐柯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爻刂麻如之何、橫縱其畝。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
傳統中國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足以養成個人之高貴品質、足以成就傳統質直而好義的自由平等概念、然西式戀愛自由乃建立在個人主義之上、似乎很適合所謂西式平等、自由之概念、然而則為整個民族產生大批毫無判斷力的俗眾。
先人云:敬則克終、苟則易離。可不慎哉。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