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极左话语的解析

火烧 2006-04-24 00:00:00 思潮碰撞 1029
本文解析极左话语及其历史表现,探讨左右思潮的对立统一关系,分析其对社会发展的阻碍与推动作用,强调左右平衡的重要性及未来社会方向的可能变化。

极左话语解析

极左一词产生很久了,仅拿现代中国革命来说,在民主革命时期,扱左的代名词是左倾,相对于共产党内来讲,毛泽东代表左,王明代表左倾,陈独秀代表右倾,这以是长时间的语言共识。

所谓极左或左倾,一个是从立场上而言,扱左或左倾盲目站在单一无产阶级阶级立场而反对任何其他阶级,另一方面从方法而论总是脱离实际做超前运动,结果同右倾一样,会给革命与建设事业造成危害,同样是错误和反动的。

所谓左,就是站在以工农商学兵大多数人立场上看问题,并紧密联系实际,有理有节推动社会向前发展。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是左的代表,左代表人类前进的方向。广义上的左的真正理论基础是相信人的本性是可改造的,主张弃恶从善,重视精神改造。

所谓右,就是站在少数人立场上看问题,讲究方法和策略,稳步为少数人谋利,知道可持续剥削的重要,是阻碍社会发展的代表。所谓极右,就是集反动大成而无视多数人死活的一次性剥削理念的代表。广义上的右的真正理论基础是认定人性本恶,因此奉行利已主义和丛林法则,追求物质利益,运用法律进行制约。

新中国成立后,大跃进前后,极左的主要表现是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右倾主要表现是反对搞社会主义。一九五七年反右斗争中的扱左是反右扩大化,极右是要推翻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文化革命中的极左是打倒一切、全面内战,极右是发动政变,改革开放后的极左是全盘否定改革开放,极右是彻底私有制、市场化和政治美国化。在现阶段的扱左是认为中国社会性质已完全资本化,否定市场经济有任何的积扱一面,认为革命的主要对象已变成是共产党领导层,要发动群众革命,打倒一切资产阶级,反对任何改良。扱右是顽固坚守改革的负面,与人民为敌,与国外勾结,谋求政治美国化或法西斯化。

事实上,扱左和极右只是表现形式不同,本质是一样的,都是起阻碍社会进步作用,因而是反动的。一般说来,极左和扱右都不受大众的认可。极左与扱右虽然不大受欢迎,但却是社会矛盾的两扱,是事物转化的临界点,不发生扱左,社会方向不会向右转,同理,不发生扱右,社会方向不会左转,这是普遍规律,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左和右都有其合理性,否则无法解释左与右的生成与灭亡。

当前中国与世界的左与右主要矛盾方面正在发生易位。随着以美国为首的右的势力的日益破产,历史正悄悄的发生方向性变化,左将成为社会矛盾的主导方面,具体表现为中国左翼抬头、拉美左翼登台、法国学潮获胜等方面。

从更深哲学层次上讲,左右思潮是社会矛盾运动不可消灭的对立统一体,只要人类社会还存在,就会永远存在下去,左右的形式不同,会反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中总有左或右占据着矛盾的主导方面。例如,在毛泽东时代后期以左为主,他试图彻底消灭右走到了反面,右却空前强大起来;在邓小平时代后期以右为社会矛盾主要方面,他试图消灭左也走到了反面,左翼于大地上掘起。我认为,以毛泽东与邓小平的功力尚不能消灭左和右,可见左右是客观社会属性,是不可消灭的,正确的思路是搞好左右平衡,因势力导,力图消灭极右和极左,限制右的发展,逐渐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达到左派的改造社会与人性的目的。

改革开放后,极左一词使用频率空前看涨,极左的概念也被右派偷偷改变,而把左和扱左混淆起来,当成右派事业发展壮大的利器,而且运用的很好,例如把反思改革或深入反思改革一律斥责为极左,这正是中国新自由主义的惯用技魉。

文化革命后,全盘否定文革,是把扱左和左相混淆的开端,从此,日益深化,变成了反左,制造任何主张多数人利益、主张马克思主义、主张社会主义的左的正确理论和政策都当成是极左的谬论,从此,反极左大捧不断挥舞,逐渐把中国引向了极右,新自由主义份子,就是极右的代表,极右的理论定义就是集古今中外的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负面的反动大成,他们所高调叫嚷的反极左,实际上是反左。

发生反极左概念的变化,除了少数右派故意策划以外,多数人是认识问题,要正本清源,恢复极左一词的本来定义,把扱左和左的概念区别开来是不难做到的。

直到今天,右派依然借用极左一词,攻击左翼战线,由于几十年右派编造的极左话语权的反复使用,还很能迷惑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泛左翼内部也有把左和极左混淆的现象,不但不评击右派的极左话语本质,而且鹦鹉学舌,动不动不加分析反“极左”,自觉不自觉地同右派一样,起到了反左的作用。因此,是到了揭开右派制造极左话语混淆秘密,把左和极左概念严格分开的时候了,要格外警惕以反极左为名以反左为实的任何右派阴谋。否则马列毛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以及其他左翼思想和事业包括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大业都很难向前发展。

二零零六年四月十日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