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做到强忍坚韧需要多久?

火烧 2010-06-23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讲述青年时期遭遇社会不公,民师被驱逐后的无奈与挣扎,探讨强忍坚韧的必要性与生存之道,反映时代变迁下个体的困境与坚持。

 做到强忍坚韧需要多久?  

   

还是在我属于青年范畴时就觉着社会已经有“时过境迁”的味道,原本好好的不要了,陈年的烂芝麻旧垃圾逐渐地被捡了回来。就从我跨出校门的那一天开始,便知道“不公平”这个“还乡团”杀回来了!我的人生中最美好最有活力的一段为时九年多的光阴,被葬送在“还乡团”的手中;最终的回报是得到了120元人民币的安抚金,我们愤怒地将它叫做“棺材钱”。不只是我,全校民办教师队伍里已经教了二十年的,十六、七年的也被赶出了校门;反正,不管三七二十一,凡“民师”都得走人。毛泽东时代教育战线“两条腿(指公立和民办)”解决师资严重不足的办法被砍去了一条腿。看一看今日吧,师资仍是不足,代课教师多有人在。那时的我们是:二十来岁上讲台,三、四十岁赶出来;非是他处不能活,唯恨新政恶如豺。此情此景之下,本县某地区当年被驱逐出校门的民师们走上了漫漫上访之路,从本县到地区,从地区到省城,最终为首者被请进了派出所接受训诫,并被限制再出去上访,想到京城表达诉求的愿望也就此终结。——写这一段我毫无目的,略作回顾而已。常言道,忍字心上一把刀,不会忍不懂得忍者,只会催自己早亡。本镇还真的有一个,女性,教了十六年的书,被赶出校门后愤恨难忍,跑去学校里拦住校长室的门,不让校长去吃饭,说“你是还没吃这餐中饭,我是以后没有饭吃了”,几年后她于某一天傍晚猝死;死前毫无征兆,平日身体也无什么明显不适,却仅仅在几分钟内就永久地去了,终年四十二岁。她其实并非走出校门就真的活不了了,其丈夫还是杭州一家本省最大直属企业的工人呢。是对现实的极为不满和过度的气愤,是日复一日的心情郁结,促使她早逝于英年。她还是我的婚姻介绍人。  

在突然到来的艰难困苦面前,是拼命地发泄不满,一天到晚地愁眉苦脸,一味地沉湎于过去的岁月,还是一面去进行理论,批判毫无人道主义的做法,一面坚强地自力更生,另辟蹊径养活家小,的确是一种两难的选择。但凡是选择了后者的无奈落魄之人,却每每总能活得长久一些,用我们的家乡俗语来说,叫“活着看看也好”。然而很可悲,这看是越看心越烦意越乱,彷佛进入了漫漫之长夜,看不到希望中的黎明,于是只好强忍;但强忍还是远远不够的,要活下去还得有坚韧的意志,灵活的生存之道;这灵活当然不是去偷去抢去诈骗,而是靠最光荣的各种各样的劳动去获得维持生计的小钱。活着真好,也最好。你活着,我活着,他活着,大家都活着,像驯服的羊羔,社会才会安定和谐,特色才会大放其异彩,肥猫硕鼠们才会感到最安全惬意,特别是亡我之心不死的美帝国主义才会欣喜若狂,更加猖狂,到头来无私地给中国送上一顿最后的晚餐。扯远了。  

   

尽管我韧性十足,顽强地生存,但我清楚地知道,死亡离我已经并不很遥远,或者说是随时随地有可能发生的事情;这最好的证明,便是长达几十年的心力交瘁,和由此为主因而导致的慢性疾症,而非物质的缘故,论物质条件我在城里人生活保障线之上。如此看来我得准备一些后事了,寿衣是六年前就已经做好了的,花了四百元钱,一直放在木箱里,也不知道虫蛀了没有。但即使蛀烂了于我也无妨,人生始于赤条条,去时总会有一身衣穿着,肯定是赚的,因而不遗憾不肉痛。唯一的遗憾只是上网尤其是知道乌有之乡太迟太迟了;上得早些知道得早些或许我会早死几日几月,然这是毫无遗憾的事情,狂妄地借用一句元帅诗人的诗句:“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无论如何,我是欣慰的,安详的,这非自大之词吧。  

   

原本打算结尾的话现在改变了,是因为读了孔教授的文章。昨晚,我也看了朝鲜足球队大战葡萄牙足球队的直播,为朝鲜队最终的惨败深感惋惜,但无论浅究细究,我都以为属于正常。据孔教授在文中说,李承鹏先生将朝鲜队的失败归咎于“体制”,这就引起了我这个伪球迷的好奇心,以及一个质疑。全世界都知道咱中国人乒乓球打得最好,就算这一次我们的女乒丢失了冠军,可得冠军的仍是新加坡中国人。巴西美国葡萄牙也好,英格兰西班牙法国也罢,敢于与我们比乒乓球的水平吗?之所以我们的乒乓球水平高超,远高于欧美非拉等,是因为我们的“体制”比它们好?但一讲到令人大倒胃口的中国足球,是因为我们的“体制”比它们差?同是体育项目,虽有大小之分,却是“一母之子女”,怎么能将竞技体育的胜败归咎于“体制”呢?这不是脑残的说法又是什么呢?之前李先生就早说了,中国不应学朝鲜,朝鲜太落后(在此他是单指足球),试问,中国学没学过欧洲足球?请没请过欧洲教练?但学到今日仍是打得一塌糊涂,亚洲老几?所以,依我的愚见,咱中国足球先学朝鲜、韩国、日本等国也无不可,等到能扫平亚洲、回归世界杯赛场的那一天,再来羡慕西方的“体制”不迟。不知李先生以为然否?  

读孔教授的文章是一种美滋滋的享受,别看其说东道西,貌似散乱,却是最讲究的高级“拼盘”,又如调酒的大师,调得色彩诱人口味馋人;较长时间读下来,不禁有了购买孔教授文集的欲望,只惜京城远离我地,而我地又无,故深感莫大的失望。  

   

君见何处不心凉,都在此地话衷肠,不见君貌知肝胆,陋文也充一支枪。  

就让我坚忍到底吧。  

                                                                    2010.6.22晚  

                                                                        21:00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