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的理论与实践
“三个代表”的理论与实践
徐汉成
2000年2月25日,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首次对“三个代表”的思想作了阐述。提出:“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 2001年7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的庆祝大会上: 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也是我们在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不断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根本要求。 2002年11月8日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所作的报告中,江泽民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胡锦涛在“三个代表”研讨会上作重要讲话:“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全国人民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 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近十多年来,“三个代表”的思想与邓小平理论一同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实际上就是力图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阐述当代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与任务,虽然,“三个代表”作为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已经有了十多年,但是,由于理论上对“三个代表”阐述不足,党内外有相当一部分同志对“三个代表”存有模糊认识,而导致了在“三个代表”的实践中偏离了正确的政治与文化方向,因此,从理论与实践上对“三个代表”进行进一步的探索,清醒的认识到生产力、文化与广大人民利益之间的三者关系,无产阶级的政党与生产力、文化、最广大人民利益之间的关系,对于今后我们党进一步践行“三个代表”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政党与生产力
正确理解“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一立论,必须正确理解政党与生产力的辩证关系,消除理论上的误区,否则,我们就会走进唯生产力论的圈套!
第一、生产力水平与政党的先进性不能混合一谈!
生产力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在生产力的要素中,占主要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是劳动技能与劳动工具。而先进的劳动工具与劳动技能是劳动人民随着对于自然科学的认知而不断发现、发明创造的。生产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自然科学本身是没有阶级性的,先进的生产力既不是无产阶级的专利,也不是资产阶级的专利。譬如说,中国的“四大发明”,有谁能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资产阶级们所发明与创造出来的吗?十八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后,西方资产阶级的生产力有了空前的大发展,而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大机器的广泛采用,为初期资本主义的工场、作坊向工厂化转变创造了条件,由小生产转化为大生产创造了条件,如果没有科学技术的发展,没有大机器的采用,也就不可能产生工业革命,但是,又有谁能说大机器等一系列新的劳动工具与新技术就是资产阶级发明与创造的呢?
因此,在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中,谁掌握与采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谁掌握与采用了先进的生产力。谁就增强了创造财富的能力。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共存的现代社会,资产阶级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就会转化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力,无产阶级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也就会转化为社会主义的生产力。
然而,政党从来就是阶级的产物,具有强烈的阶级属性。如同不能以拥有财富的多少来衡量一个人品德是否高尚的道理一样,生产力水平的高低不能作为衡量政党先进与否的标准,在当今世界上,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水平高于发展中国家,欧洲国家的生产力水平要高于亚、非、拉国家,又有谁能说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就先进于发展中国家的执政党吗?当然是不能的!生产资料是生产力的载体,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没有生产资料,也就谈不上生产力,但是,尽管旧中国的生产资料掌握在蒋、宋、孔、陈等四大家族与民族资产阶级手中,为什么全国广大的人民还是愿意跟共产党闹革命、打天下?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代表着广大的受压迫被剥削的劳动人民利益的。因此,我们能说掌握着中国生产力的国民党先进于共产党吗?当然也是不可能的!
如果以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来衡量一个政党先进与否,也就混淆无产阶级政党与资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属性。
第二、生产力水平与社会制度不可相提并论!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一脉相承,但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是有条件的,如果一个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那么,这样一个国家的社会主义就不会是贫穷的,而这样一个国家的执政党也就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反之,在经济落后的国家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在这一个国家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必然是贫穷的,譬如近代的中国,由于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中国在近代几百年的历史中饱受战乱,外有西方列强瓜分,内有军阀混战,使得本来就积弱贫穷的中国雪上加霜,中国人民灾难深重,经过八年抗战与长时期的国内革命战争,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这样一种满目疮痍、贫穷落后的基础上领导人民夺取并建立了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华民族从来就没有掠夺别国财富的野心,生产力水平是动态发展的,创造财富需要各种基础与时间,因此,要赶上或超过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不是一年两年就可能实现的,因此,在这样的一种历史条件下与社会基础上,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一定是贫穷的!因此“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也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时间条件,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中,在这样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期阶段中,中国共产党也根本不可能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要求。
众所周知,在人类生存的地球上,一共有二百多个国家与地区,二战后,除了苏联、中国、东欧等一部分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外,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仍然是资本主义或半资本主义半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已有了三百年左右的历史,工业革命后,西文列强优先将先进的生产力使用于军工工业的发展,为列强的对外侵略扩张与掠夺资源创造了条件,为殖民别国创造了条件,进一步造就了一部分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但直至今天,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屈指可数的,并不是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是发达的,就拿与中国毗邻的印度来说,印度原为英国的殖民地,先于新中国成立的一九四七年宣布独立,但是,在独立后直至六十多年后的今天,其经济发展与增长与中国相比较,也是相距甚远的,由此可见,资本主义制度并不是发展生产力的灵丹妙药。
在中国长达二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历史上,各地区的生产力水平也是不平衡的,譬如江南地区历来富庶,而中西部及内陆地区历来就相对贫穷落后,即使同一个省份,地区之间的差别也是十分明显的,譬如江苏省,历史上的苏南与苏北的生产力水平就有较大的差别,又有谁能够说这是因为社会制度不同引起的吗?改革开放以来,同样一种改革开放的政策,三十多年来,东南沿海地区的生产力水平相对较高,而西北与内陆地区则相对落后,又有谁能够说这是社会制度不同引起的吗?当然也是不可能的。
为什么同样是资本主义制度,有的国家生产力水平高,而另一些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就差呢?为什么同样的一个国家,同样的一种制度,有的地区生产力水平高一些,而有的地区生产力水平就差一些呢?除了采用先进生产力这一条件外,由于自然条件,交通与资源条件、人口等各种条件的差别所决定的,因此,不能无条件的以单一的生产力水平来衡量社会制度的优劣,修正主义者们总是昧着良心故意抹杀这些条件,以生产力水平来美化资本主义制度,诱惑和蛊惑善良的人们,丧心病狂的丑化社会主义制度,推崇资本主义的私有制,以达到其颠覆社会主义的目的。
第三、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不同的历史时期,无产阶级的政党肩负的使命也是不同的,在建立国家政权与社会主义制度之前,共产党的使命是领导人民革命,夺取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建立新的国家政权与社会主义制度;在建立新的国家政权后,共产党的使命就是在保卫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使之赶上和超过资本主义,从而进一步影响资本主义向着社会主义转化。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消灭了人与人之间的剥削与压迫,消除阶级差别,建立了公平的政治与经济秩序,二是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如果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夺取政权后,虽然建立了消灭剥削与压迫的社会主义制度,但是,这样一种社会制度并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的生活长期处于贫困状态,长此以往,社会主义制度也是必然要倒台的。共产党的政权的垮台也是不可避免的。1979年,邓小平说:“我们相信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的制度优越。它的优越应该表现在比资本主义有更好的条件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第2卷第231页)
社会主义必须要体现出发展生产力的优越性,邓小平之所以相信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的制度优越。就是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有更好的条件发展生产力。是因为资本主义的工业革命促使了工场与作坊向大工业的生产方式转变,而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则促使了资本主义的小生产向规模化的大生产方式的转变。
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表明,我国在公有制条件下取得的经济建设成就也证明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1979年,邓小平说:“我国工农业从解放以来直到去年的每年平均增长速度,在世界上是比较高的。”“社会主义革命已经使我国大大缩短了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我们尽管犯过一些错误,但我们还是在三十年间取得了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所没有取得过的进步。”(邓小平文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第2卷第163页、167页)所谓“在世界上是比较高的”也就是说不仅仅是与发展中国家相比较,而是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较,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也是比较高的。所谓“社会主义革命已经使我国大大缩短了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也就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因为生产力的发展是动态的,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同样也在发展,只要中国的社会主义大大缩短了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则说明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速度优越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速度。这里,邓小平所说的“错误”指的是什么呢?就是大跃进与文化大革命,长期以来,推崇资本主义的“精英”们总是喜欢用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来攻击社会主义制度,殊不知大跃进正是背离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结果,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经济,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就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而生活资料是私有制,因此,大跃进也好,文化大革命也好,其本身所体现的并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大跃进本身并没错,只是在运作过程中背离了有计划增长的规律,盛行了浮夸风,盲目追求高指标,追求超英赶美,背离了社会主义经济的有计划增长的规律,过早将人们撵进公共大食堂,盲目的追求快步进入共产主义,抹杀了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的原则,犯了欲速则不达的左倾错误。而文化大革命的出发点则是巩固无产阶级专政,保卫社会主义制度,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出发的,其立意与出发点也是毋容置疑的,因此,文化大革命是一场政治运动,本身所探索与体现的是如何保卫社会主义制度,并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因此,邓小平表述的本意是说,如果不犯大跃进的错误,不搞文化大革命,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还要更快!这就更进一步的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无产阶级政党代表的生产力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之上的,是建立在激发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基础之上的,而不是建立在剥削与压迫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之上的,不是建立在牺牲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的基础之上的。如果以发展生产力而放弃社会主义制度,也就抹杀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抹杀了无产阶级专政与资产阶级专政的区别,将马克思主义的政党混同于资产阶级政党。
二、政党与文化
文化是社会的产物,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就会有什么样的文化。封建社会有封建的文化,资本主义有资本主义的文化,很难想象,在奴隶社会中会产生资本主义的文化,在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中,会产生社会主义的文化,资产阶级会推崇社会主义的文化。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在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代表着封建统治阶级的儒家文化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虽然,孟子提出来“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论点,虽然也有人提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立论,但封建文化的总体终究是为着统治人民的,四书五经也好,诸子百家也好,虽不乏其精华,但无不打上封建主义的烙印,终究是糟粕居多,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史中,虽然也不缺乏为民请命的志士仁人,但总体上终究为官国、官权与官商的社会。早在1940年,毛泽东就说:“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及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在中国,有帝国主义文化,这是反映帝国主义在政治上经济上统治或半统治中国的东西。这一部分文化,除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直接办理的文化机关之外,还有一些无耻的中国人也在提倡。一切包含奴化思想的文化,都属于这一类。在中国,又有半封建文化,这是反映半封建政治和半封建经济的东西,凡属主张尊孔读经,提倡旧礼教旧思想,反对新文化新思想的人们,都是这类文化的代表。帝国主义文化和半封建文化是非常亲热的两兄弟,它们结成文化上的反动同盟,反对中国的新文化。这类反动文化是替帝国主义和封建阶级服务的,是应该被打倒的东西。不把这些东西打倒,什么新文化都是建立不起来的。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它们之间的斗争是生死斗争。(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
马克思说:“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文化具有浓烈的阶级属性与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政治经济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不同的社会,不同的阶级,不同的时代就会创造出不同的文化,文化又是世界观的反映,各种文化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无不打上社会的政治与经济的烙印!毛泽东说:“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这就是说,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组织者与领导者,共产党人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信念与宗旨,在政治上告别了几千年来的官国、官权与官商文化,由于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在意识形态上不断批判千百年来的私欲、贪欲、物欲意识,而使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为之一新,新中国成立后短短的二十多年中,工业战线上涌现了以王铁人为代表的大庆精神,展示了新中国工人阶级为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面貌,农业战线上涌现了愚公移山式的战天斗地改造河山的大寨精神,在共产党人中涌现了以焦裕禄为代表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人民子弟兵中则涌现了以雷锋为代表的一大批共产主义战士。
试想,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条件下,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能够涌现出如焦裕禄那样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人吗?能够涌现出诸如王铁人那样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工人阶级形象吗?在资产阶级的雇佣军队中,能够涌现出雷锋、王杰、欧阳海式的子弟兵吗?在资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能够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吗?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能够成为时代与社会的主流风尚吗?当然是不可能的!
中国共产党领导与发起的最大最广泛的新文化运动,当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后,虽然,因文化大革命中批判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遭到质疑,文化大革命的动因遭受到否定,但是,文化大革命作为一场破旧立新的新文化运动,荡涤着一切封、资、修旧文化的污泥浊水,在全党范围内推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全民范围内推崇毫不利自己,专门利人,倡导大公无私,公而忘私,斗私批修的社会主义风尚将永远载入史册。
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造就了社会主义的文化。在新中国成立后短短的二十多年间,电影、戏曲、文学等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更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涌现一大批社会主义的经典戏曲与电影。社会主义的文化又反作用于社会主义的政治与经济。造就一大批社会主义新人物,社会主义的精神风貌又反作用于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短短的二十多年中,中国就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国防事业有了极大的加强,一跃成为核大国,为中国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社会主义的文化市场,无产阶级不去占领,资产阶级就必然占领,改革开放后,资产阶级的“精英”们总是一面否定文化的阶级性,棒杀与涂炭社会主义的新文化,一面推崇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文化,改革开放以来,在政治上,由于否定了文革,官商、官权文化迅速抬头,共产党的干部成了封建社会的官员,贪污受贿尉然成风,在经济上,由于推崇了私有制,一切向钱看的商业文化、拜金主义文化取代了社会主义文化,企业家成了老板。意识形态领域,在享乐主义、利己主义、一切向钱看的唯利是图的驱动下、封建与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黄、赌、毒沉渣泛起。官商界、知识界的性丑闻络绎不绝,假冒伪劣商品泛滥成灾,知识分子剽窃成风。使得一部分国人寡廉鲜耻,道德沦丧, 随着社会主义文化的丢失,汉奸文化也趁虚而入,文化“精英”们不遗余力地推崇西方文化,推崇个人利益至上,以个人主义瓦解社会道德,影艺界以裸为荣,以裸出名,电视台的相亲节目公然推崇“拜金女”使得青年们的精神一步一步走向颓废!
人们大惑不解,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民族,为什么在改革开放前后的精神风面貌的反差如此之大呢?难道这一类的文化就是中国先进文化的方向?为什么各类的文化现象与“三个代表”中的“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相悖?这就是在改革中复兴了私有制,在开放中引进了资本主义的思想意识,可想而知,在私自制的汪洋大海中,还让人们怎么保持共产主义信仰,因此,社会主义的文化与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是皮与毛的关系,在私有制的社会中,社会主义的政治与经济制度遭到子毁灭性的打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社会主义的文化也就荡然无存了。
因此,中国共产党践行“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必需建立一个与先进文化相对应的社会主义政治与经济制度,否则,“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将成为一纸空文!
三、政党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正确理解我们党“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命题,首先需要我们必须弄清“人民”与“利益”这两个基本概念。
一、 什么是人民?
“人民”和“敌人”是相对的,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与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有着不同的内涵,第三次国内革命时期,毛泽东说:“人民是什么?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这些阶级在工人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团结起来,组成自己的国家,选举自己的政府,向着帝国主义的走狗即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及代表这些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帮凶们实行专政,实行独裁,压迫这些人,只许他们规规矩矩,不许他们乱说乱动。如要乱说乱动,立即取缔,予以制裁。对于人民内部,则实行民主制度,人民有言论集会结社等项的自由权,选举权,只给人民,不给反动派。” 接着,他又说:“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要强化人民的国家机器,这主要是指人民的军队,人民的警察和人民的法庭,借以巩固国防和保护人民利益。以此作为条件,使中国有可能在工人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之下稳步地由农业国进到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消灭阶级和实现大同”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社会主义革命中,人民则采取专政的手段,剥夺与没收了地主阶级与官僚资产阶级的财产,而对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财产,则采取赎买的方式,使之转化为公有。因此,在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不仅消灭了资产阶级与其他剥削阶级,而且消灭了剥削的条件,因此,也就不会再产生新的资产阶级,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右派,除了贪污、盗窃、诈骗、杀人、放火等刑事犯罪分子,其他一切的人们都属于人民的范畴。邓小平说:“我们反对把阶级斗争扩大化,不认为党内有一个资产阶级,也不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在确已消灭了剥削阶级和剥削条件之后还会产生一个资产阶级或其他剥削阶级。”(邓小平文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第2卷第168页)他又说: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社会主义社会,仍然有反革命分子,有敌特分子,有各种破坏社会主义秩序的刑事犯罪分子和其他坏分子,有贪污盗窃、投机倒把的新剥削分子,并且这种现象在长时间内不可能完全消灭。……对于这一切反社会主义的分子仍然必须实行专政。”(邓小平文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79年3月30日,第2卷第169页)
“人民”具有浓厚的阶级性,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也是截然不同的,在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民处于受压迫、被剥削与奴役的地位,人民为封建统治阶级与资本家创造财富,但却不能也无条件享受自身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社会发展成果。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资料成为公有,人民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民”。如果抛弃了阶级概念,一概将对立的阶级称之为“人民”,也就掩盖与抹杀了剥削者与被剥削者、压迫者与被压迫者之间的阶级性,如果将资产阶级分子们拉进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机关,这就抹杀了无产阶级专政与资产阶级专政的区别。
资产阶级总是忌讳“阶级”这个词语,抹杀阶级概念,早在1940年,毛主席就做出过论述,他说:“这里所谈的是“国体”问题。这个国体问题,从前清末年起,闹了几十年还没有闹清楚。其实,它只是指的一个问题,就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资产阶级总是隐瞒这种阶级地位,而用“国民”的名词达到其一阶级专政的实际。这种隐瞒,对于革命的人民,毫无利益,应该为之清楚的指明。“国民”这个名词是可用的,但是国民不包括反革命分子,不包括汉奸。一切革命的阶级对于反革命汉奸们的专政,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要的国家。”(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
二、“利益”是什么?
自古以来,一切的阶级斗争与民族战争都是围绕着物质利益展开的,政治是经济的表现,一切的人权、民主与自由都是以物质利益为出发点的,因为人们的衣食住行都需要物质财富的支撑,生命健康权、受教育权、发展权等诸种权力均需要物质财富的维系,人权首先是生命权与生存权,而物质利益就是维系生命与生存的唯一的首要条件,然后才是健康、发展权、受教育权等各种权力,离开了物质,其它一切皆为空谈,人类最大的利益就是物质利益,物质财富本身没有阶级属性,但是,物质财富的所有权与分配就具有强烈的阶级性。
什么是革命,革命就是革私有制的命,革生产资料的命,为什么要革命?革命就是要打土豪,分田地,剥夺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什么是解放?解放就是将人民从私有制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世界有几百个政党,说穿了,以性质区分,其实只有两种:一种是“私产党” 就是资本主义政党,另一种是“公产党”,就是社会主义政党。如果一个国家出现了以“公产”与“私产”混合制度,那么这个国家终究要陷入资本主义的泥潭,这个党也终究蜕变为修正主义的党!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主义制度,如果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夺取政权后,不是去建立一个没有剥削与压迫的社会主义制度,那么,新民主主义革命也就毫无意义了,解放战争也就变得毫无意义了,共产党与国民党蒋介石之间只能是争夺国家统治权的战争。
所谓最广大人民,也就是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所谓“利益”就是物质财富的所有权与分配。毫无疑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才是真正能够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社会制度。然而,从践行“三个代表”的十多年的过程与结果来看,中国的两极分化日趋严重,私有制经济占取了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百分之五的新资产阶级掌握了百分之七十以上的财产,而广大的劳动者却陷入了卖不起房,上不起学,看不起病的境地,因此,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载体是什么?真正落实与践行“我们党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须保卫社会主义制度,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在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中,中国共产党的任务有两条:一条就是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第二条就是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国的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就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首要任务,但是,社会主义革命并没有完结,在整个社会主义时期,还有一个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任务,虽然,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将民族资产阶级列入在人民的范畴内,但他同时指出“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要消灭阶级和实现大同” 因此,如果在社会主义时期,在消灭了剥削制度与阶级后,重新推行私有制,重新创造剥削条件,就必然会产生了两极分化,产生新的资产阶级,必然会将人民分化为两个或多个不同的阶级。激化阶级矛盾与阶级斗争,则意味着社会主义制度的解体,如果共产党还继续走社会主义道路,则还要重新进行一次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重新进行所有制方面的革命。
综上所述,“三个代表”是一个互为联系而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生产力、文化、最广大人民利益这三者的关系中,最广大人民利益是核心,是纲领,如果脱离了最广大人民利益这个核心,“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只能是对人民阳奉阴违的一句空话!江泽民在阐述“三个代表”时说:“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胡锦涛同志说“三个代表”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因此,如果共产党践行“最广大人民利益代表”的承诺,那么,就必须保卫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制度,消除创造资产阶级的剥削条件,消除阶级对立!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就是回归社会主义公有制,回归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否则也就不能也无法作为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代表!
二0一一年三月十八日
请参阅下列文章:
邓小平晚年反思文革
邓小平理论的两个误区
修正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天敌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