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忠臣何以无好死?

火烧 2010-06-30 00:00:00 网友杂谈 1028
文章探讨忠臣为何常死于非命,分析忠奸对立的根源,指出忠臣因妨碍奸佞而被陷害,揭示其可恶之处及历史规律。

       忠臣何以无好死?


    以前播过多次,现在又在播放的电视连续剧《大宋提刑官》里有这么一段:名将史文俊被诬通敌而身陷天字号死牢。宋提刑欲为之翻案,不料连自己也被奸佞陷害关入地字号大牢,还差点被推上断头台。

    这使我又想起了小时的那句古话:忠臣无好死。

    那时虽然不懂,但看的许多书里基本上都有忠良贤臣被栽上各种大逆不道的罪名而死于非命的故事。
    这话说得固然有点偏颇,但还是反映了一种现象。或者说是反映了某些特定情况下的一种规律。
    我喜欢问为什么。对这种现象也不例外。
    最后的看法如鲁迅先生所说:不是因为他有罪,而是因为他可恶。
    忠臣为什么可恶呢?因为他妨碍了奸贼佞臣。
    他们不但是奸佞们谋私的障碍,而且是奸佞们生存的威胁。
    人生于世,不管自己是否意识到,只要想想就应该承认,其实每个人都是有自己人生信念和处世原则的。
 
   一些成语和古训就能充份反映这个问题。
    比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就反映了这类人赤诚的爱国情怀和为国为民的责任心。他们以天下为己任,义无返顾,决不以什么借口置身事外。
  
    比较起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可就反映了一种貌似清高的明哲保身。掀开这块遮羞布便能看到那冷漠自私的灵魂。这种人虽不直接为恶,但也不会无回报地去行善。他们缺少的是人性中最基本的善。当然更没有由善激发出来的正义感--而这对于一个人来说恰恰是最可贵的。

    而“人不为己,天株地灭”,则很嚣张地表现了赤裸裸的唯利是图。这种人只要于己有利,便能不顾一切。哪怕祸国殃民,生灵涂炭也在所不惜。--汉奸如此,所有的贪官恶吏奸商莫不如此。
    这些不同的信念和原则,如果是互不相干的普通百姓,一般情况下也不会发生太大的矛盾或冲突。但对于同朝从政的忠奸两类官员来说,产生这种矛盾就是必然的、无法回避的。而且是水火不容、你死我活。
    为什么呢?因为忠臣以国为重、以民为重。
范仲庵<岳阳楼记>中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名句,其实是所有仁人志土、忠诚贤良的写照。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使他们时刻想着国家和百姓的利益。
    而奸佞们却是要利用手中的权力千方百计地以谋私利。因此无论何时何地,凡有事,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能否从中得到利益和能得到多大的利益。至于对国家、对百姓的利弊危害,他们是根本不去考虑的。
    实在没事,他们也要想出些事来--因为他们要谋利。
    另外,凡忠良贤臣都以国事民生为重,而不顾及个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不但一心为公,而且克己奉公。因此,他们不但自己不谋私,还不让奸臣们去谋私。而这些奸贼之所以拼命要去做官,目的就是为了方便谋私。这就是忠臣的可恶之处。

    忠臣与奸佞最大的、也是最根本的区别就在这里--为谁。
    既然忠臣命中注定要成为奸佞们私欲愿望的尅星,那奸佞们对忠臣千方百计欲除之而后快就是必然的。
    俗语有"宁得罪君子,莫得罪小人"之说,其中道理就在于此。因为小人害起人来是心狠手辣,不择手段而且无所不用其极的。而君子之心根本就想不到这些。
    小人中之佼佼者--秦桧夫妇以“莫须有”的罪名残害岳飞父子之事,便是史上最著名的一例。

    为了最大限度地谋得利益,奸贼们还必须结成尽量宠大的利益共同体,互相勾结,互相包庇,互相提携,互相利用。他们是一张铺天盖地的私欲之网,是一股翻云覆雨的邪恶势力。

    如果上面再是昏庸无能之君的话,那好戏也就快落幕了。

    忠臣们被包围在这样无处不在、处心积虑、防不胜防的险恶之网中能有什么样的命运,应该是可想而知的事情。

    我想,这大概就是"忠臣无好死"的缘由吧。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