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实力,一种被夸大的力量
现在,“软实力”这个词挺热的,媒体和网络上经常在谈论这个话题,尤其是讨论如何提高中国的软实力。我也想表达一下我的看法,和大家交流。
软实力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的,大意是说软实力是相对於硬实力而言的,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主要指通过文化、价值观、传媒等软因素的作用,吸引和说服别国服从你的目标,从而使你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能力。约瑟夫·奈还认为,软实力和硬实力同等重要。
中国众多人士纷纷为如何提高国家的软实力献计献策。北京大学张颐武教授就曾就中国文化输出提出“孔子和章子怡”的命题,为此张教授还和媒体打了不少笔墨官司,很多人都加入了讨论。直到今天,还有不少人一提软实力就在那里辩论“是章子怡还是孔子”。不经意间,张教授就把文化输出的问题变成了一种特定的思维模式。
我认为,今天热火朝天的“软实力”讨论进入了某种误区,离开了根本性的东西,反而在细枝末节上纠缠不清。
一. 软实力与硬实力是什麽关系?
在这里,我提出一个观点:软实力是硬实力的附属品,是毛与皮的关系。如果没有了硬实力,软实力就只有“软”而没有“力”了。
约瑟夫·奈认为软实力和硬实力同样重要,这种观点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不对。比如说,美国人篮球打得好,尼日利亚人足球踢得不错,但是美国人硬实力强,美国的篮球就成了美国的软实力之一了。尼日利亚足球就算获得了世界杯冠军,那又能产生什麽力量呢?因此,软实力只能是在硬实力真正提高的时候才能成为一种力量。也就是说,即使你那些“软”的东西一点没变,它也同样随着你的硬实力的提高而提高。
这其实很好理解,让我们来看洪晃女士的一段话:“软实力就应该是一个军的章子怡,谁看见谁不感叹?攻打谁,谁都会不击而懈。对吧?所以别老小看活着的,比你小的,更漂亮的。软实力是看一眼你就缴枪的能力,孔子行吗?解释都解释不过来。”——洪晃女士还是拿章子怡和孔子比较,可见张颐武教授的这个类比影响够大的。
洪晃的这段话如果是我说的,当然没有什麽影响力,由洪晃女士来说,影响的人就多得多,而且这句话好像还上了杂志,这就更有影响力了。能说出同样的话,这就是软实力,为什麽洪女士影响力大呢?那就是她的硬实力比我强得多,洪女士有家庭背景,有广泛的人脉,这些硬指标就注定说同样的话她比我有影响力。国家之间其实也是如此。因此要认清软实力与硬实力之间的关系,不要被约瑟夫·奈的所谓“同样重要”的话蒙蔽了。
二. 软实力的作用被夸大了,不值得大家如此的重视。
上面我们说了,软实力依附于硬实力,随着硬实力的增强,软实力自然就增强了,再加上像张颐武教授这样的一批人士研究如何刻意的去增强软实力,相信我们的软实力一定会更加强大。但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是软实力增强了,是否会真的达到约瑟夫·奈教授所说的效果?这个问题值得去思考。
全世界谁的软实力最强?当然是美国,那美国用它的软实力得到了多少它想要的东西?虽然世界各地都有不少的美国粉丝,这似乎体现了它的软实力,但是我们更应看到,世界各地那些反美的人士,对美国不满的人士要远远超过本国的美国粉丝,以至于美国人也自问:他们为什麽恨我们?当然美国人的结论是:我太棒了,太优秀了,他们都是嫉妒我,这种结论多少让人啼笑皆非。
美国实现他们的目标,我看基本上都是依靠硬实力。利比亚主动放弃核计划,也是被美国的硬实力吓住的,并非是软实力。小布什当总统的时候,大家说他损害了美国的软实力,那麽奥巴马上台後,摒弃了小布什的那一套,注重了软实力,可是他又取得了多少外交成果呢?恐怕美国人自己都不看好。
既然世界上软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也不过如此,那麽我们费这麽多心思来增强我们的软实力,到底能得到什麽?真的能使别人在不知不觉中接纳和服从我们的观点,得到我们想得到的东西吗?看看美国就知道了。因此,我认为软实力是一种被夸大的力量,对於软实力我们存在着不切实际的幻想。
以我本人为例:我也算是个影迷,我对美国电影的喜爱程度也远远超过中国电影。还有美剧,从上个世纪的《大西洋底来的人》、《成长的烦恼》、《海滩救护队》,到近年来的《人人都爱雷蒙德》、《越狱》、《英雄》,我都非常喜欢。
在家里,我还每年订阅像《译林》这样的介绍外国文学的杂志,所看的美国小说可不算少,也知道美国不少的作家。另外,还有诸如NBA这样的体育比赛,美国的媒体杂志等等我也爱看。
那麽,我会不会不自觉的去追随美国呢?不会的。美国文化对我产生了吸引力,这是软实力的体现,但是我本人的中国本位,中国立场从未动摇。因此,从我本身来看,美国的软实力体现出来了,但是没有效果。
当中美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比如汇率争执,奥运火炬传递等等,那些站在中国一边的中国人难道都不看好莱坞的电影?难道从不吃美国快餐?难道都不看NBA吗?难道都认为美国的政治体制不好吗?当然不是。因此,软实力的作用很明显被夸大了。
三. 所谓是“章子怡还是孔子”的争论是一个伪命题
张颐武教授的这个命题其实局限了大家的思维,很多人都在讨论文化输出上是章子怡所代表的大众文化还是孔子所代表的高端文化。其实这个命题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也会有不同的需求。
比如说有人喜欢看好莱坞电影,熟知好莱坞影星,有人喜欢看有思想的书,如《娱乐至死》,如果你来决定美国的文化输出,那你是输出好莱坞电影呢还是思想家呢?当然是都输出,满足不同的人的爱好。与之对应,我们还在这里争论我们输出章子怡呢还是孔子呢,是不是有点吃饱了撑的?
洪晃女士说,“软实力就应该是一个军的章子怡,谁看见谁不感叹?攻打谁,谁都会不击而懈。”且慢,洪女士,那麽多的好莱坞明星我们中国人都没有“不击而懈”,多几个章子怡出去能让谁“不击而懈”,“看一眼你就缴枪”呢?孔子不行,章子怡也同样不行,但是硬实力行。写到这里,我觉得我比洪女士在这个问题上更有见地,但是谁叫她的硬实力比我强呢?我只能认输,这就是硬实力的厉害啊!
中国人中不少像张颐武教授,洪晃女士这样的人,他们希望让外国人了解中国的文化,也想了一些办法,这就好像一个人认为自己已经很美了,却发现别人并不在乎自己,于是想办法把自己推销出去。其实关键在於自己还不够美,自己够美的话别人自然会注意。因此,我觉得大家其实不用太着急,只要我们的硬实力实质性的提高,我们的文化自然也就能出去了。
四. 中国的软实力已经随着硬实力的增加大大的增加了
写了上面的内容,可能有人认为我是要全面否定软实力。当然不是,软实力在增强後,它依然是一种力量,别的国家我不敢说,但是中国确实存在着不少的美国粉丝,这种状况的出现当然离不开美国硬实力的强大,不过软实力也是起作用的。我只是说软实力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但是一种根本性的力量。这几年,大家经常感慨西方尤其是美国的软实力的强劲,中国软实力的弱小。不过我们应该看到,中国的软实力已经跟着硬实力大大的增加了。这体现在中国不同方面的影响事实上已经增强了。外国通讯社以及媒体有关中国的报导增加了不少,比如我看到路透社的英文网站大量出现有关中国的新闻和分析。西方出版的有关中国的书也层出不穷,涉及中国的方方面面,如“饥饿之国的崛起”、“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不祥之兆,21世纪的中西方”、“打工妹”等等。甚至美国文艺中的中国及中国人的形象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以前西方的影视作品及书中,中国及中国人的形象相当的负面,而现在却趋於多元化了,也有了不少的正面形象。另外,影视中有关中国的场景也大大的增加了。比如电影《2012》中,中国人制造了拯救人类的大船;《神奇四侠》续集中,最後的决战就使用了中国的场景,《碟中谍》续集也跑到了上海拍摄。好莱坞影视当然不能太当真,不过它是美国人潜意识的一面镜子,可以照出潜美国人意识里的看法。还有一些小说,如我订阅的《译林》杂志2010年第一期上的美国长篇小说《深海风暴》中,就有一个正面的华裔女科学家形象,以前美国给人的感觉似乎华裔科学家都是中国间谍似的。以上这些其实暗示了中国软实力的增加。记得中国的一对主持人夫妻吵架,女主持人说中国只有能输出自己的价值观,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大国。这句话一些中国人如获至宝,用来论证中国如何的不行,但是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中国硬实力的增强,一些西方学者主动来帮你输出价值观了,如《中国大趋势》总结中国的成功,《当中国统治世界》总结中国文明,当然也就包括价值观了。这连我们自己都感到惊讶。
五. 对外传播途径的改善是有益的尝试
我上文说了,软实力完全靠硬实力支持,但软实力可以给硬实力锦上添花,反过来增强硬实力。比如美国文化虽然不能让我去追随美国,但是的确让我掏了不少的钞票,这当然会增强美国的硬实力。
今天的中国在与西方出现利益冲突时,我们希望让西方人听到自己的声音,了解自己的想法。因此,成立了新华社的电视台,网络上也成立了国家的中国网络电视台,中国发行量很大的《环球时报》也出了英文版,这些都是希望把中国自己的声音传递给西方民众。
我认为,这是非常有益的尝试。不过首先,我们先不要抱有太大的期望,因为很多西方人对你抱有成见,你说的再好他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就不是一个传播声音的问题了,这要想改变就只能慢慢来,慢慢的影响他。眼下这些传播渠道的拓展主要针对那些愿意听到不同声音,愿意了解来自不同新闻源的新闻的西方人。这些做好了,对中国硬实力的增长也是有帮助的。
当然中国的一些人会用种种的理由来说你搞这些不行,比如体制不行,中国人素质不够,不了解外国受众等等。我以为这些人的话听听就可以,不要当回事。因为多年来他们什麽时候说中国行了?而且中国的每一种“不行”的原因几乎都是那几种,都成了标准答案了,听的人耳朵都出茧子了,可以说完全八股化了。这其实恰恰说明他们的脑子不行了,不能进行良好的思维了,被某种东西完全禁锢住了。因此他们的意见即使不说,我都能猜到他们会说什麽了。因此,我说他们的意见不要当真。关键是行动,在行动中依据具体情况改善,进而取得进步,这才是发展之道。
以前看到一则新闻,欧盟女外长在开会期间,忙里偷闲,阅读一本叫《中国怎麽想》的书,这本书表述了中国的思想界怎麽看中国,怎样看世界以及中国思想界自身的分歧。这说明一些西方人已经不满足于以前形成的对中国的定见,希望认真的了解中国人的观点与看法。
中国新闻出版署的署长柳斌杰在接受崔永元采访时说,他在德国访问期间,德国总理默克尔对他说,你来给我介绍几种有关中国的图书,哪一本最能够真实地介绍当代的中国。柳斌杰给她介绍了《中国大趋势》。默克尔说,不,不,我的意思是让您给我推荐一本中国人自己写的书。这件事说明一些西方人已经不满足于仅仅从西方人那里了解中国了,他们希望直接从中国人那里了解中国。看到了吧,这些就是中国拓展传播渠道意义所在,至少让那些希望直接听到中国的声音的人有渠道听到。现在不少西方的媒体援引新华社甚至《人民日报》的消息都越来越多,这其实也是中国声音的传播。所以,对外传播要有信心,要知道虽然有很多的困难,但是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不能一想到困难,就吓得什麽都不敢做了。
六. 思想的危机
软实力这个概念是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的,它在中国的火爆其实反映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处於思想危机之中。中国作为一个想要崛起的国家,如何崛起?如何应对崛起中碰到的问题?我看中国的思想界一片茫然,缺乏创新的能力和愿望,就只能从外部寻找现成的答案,要麽从西方寻找,要麽从中国古人那里寻找,唯独自己拿不出一点新东西。软实力就是从西方那里寻找的一个典型,拿过来也不做认真的思辨,就吵吵嚷嚷的争论如何提高。这些年,我们的思想界总是跟着西方的话题和概念走,什麽中美国,低碳,金砖四国,负责任的利益相关国,连所谓的“中国模式”(前身叫北京共识)都是西方先提出来的,这麽多年,你什麽时候见过中国思想界提出自己的东西?总是这样,中国的思想界能长大吗?中国要崛起,思想界是软肋之一。以我的观察,中国的思想界充斥着一堆“言必称希腊”的教条主义者,明明思维匮乏却还好讲什麽逻辑,理性,独立思考。其实,不客气的说,这些教条主义者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障碍,已经不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了。另外,听说约瑟夫·奈又提出了一个什麽“巧实力”的概念,看了它的说明,我几乎要认定约瑟夫·奈是一个江湖骗子了。我想不用多说,明白人一眼就看出,这一个完全没有必要提出的概念,软硬实力本来就是结合在一起的发挥作用的,我甚至怀疑一些西方学者是不是用提出概念来混生活的。我只是希望我们的学者不是整日里玩味这些概念混日子。
七. 总结
软实力的作用在中国被夸大了,关键还是硬实力。如果说中国的软实力还不够强,比美国差得远,那是因为中国的硬实力比美国差得远。软实力本质上还是一种力量,可以给硬实力锦上添花,但它不是一个具有决定性的力量,所以既不要去夸大它,也不要不管不顾。
软实力在中国被过度重视了,这其实说明了中国思想界独立创新能力的匮乏,这是中国发展道路上的一个短板。中国的思想界需要成熟,这首先需要解放思想,打破那些各种主义的条条框框,站在更高的视野去平等的看待不同的思潮和主义,吸取各种主义的精华,去其糟粕,融会贯通。其次在上面说的基础上要建立自信,直面问题,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为中国社会的进步,中国人的幸福提出一条真正的金光大道。
问题在於,中国的思想界做得到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