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视野

有关马来亚共产党建党初期的重要资料

火烧 2010-10-05 00:00:00 历史视野 1025
本文整理马来亚共产党建党初期的重要资料,涵盖成立时间、地点、领导人及历史背景,重点提及胡志明与远东局的参与,揭示马共反帝反封的斗争历程。

有关马来亚共产党建党初期的重要资料

来源:21老友网站      张泰永 辑

一、马来亚共产党的成立

马来亚共产党——我国第一个现代政党

前身:南洋共产党。

成立日期:1930年4月30日。

成立地点:原定在森美兰州的瓜拉比拉, 后因受“注意”而移至临近的柔佛州某胶园工人宿舍。

国际代表:胡志明 (共产国际远东局)。

来自外国代表:泰、缅、菲、印尼等。

第一次代表大会产生 - -

书记:黎光远;
宣传部长:傅大庆;
组织部长:吴清(徐天炳)。

大会决议:马来亚是资本主义化农业社会,任务反帝反封。

据李启新报告:至1934年,各州除吉兰丹外,马共拥有组织和州机构党员1千多,团员2千, 群众2万多。

马共成立初期,书记是工人,知识和能力一般,另设立一文书,协助书记起草决议、宣言、巡视工作等,以傅大庆、李启新较为人知。

马共从成立时起,就明确提出驱逐英帝国主义、建立独立的马来亚,因此,遭到英殖民当局的残酷镇压。

(主要资料引自《纪念合艾和平协议签署20周年画册》页77)

二、关于马共成立的日期和地点

陈平总书记谈马共的创立

马共是在1930年4月底,于森美兰州瓜拉比拉的树胶园内正式成立。出席创党会议的核心人物是共产国际的代表阮爱国。他是越南人,就是后来越盟领导人胡志明。中国共产党南洋临时委员会的领导也出席会议。较早时,设在上海的共产国际远东局决定成立马来亚共产党,因此才召开这次会议。

多年后,首次访问河内时,我有机会与胡志明主席本人讨论这件事。我们一起推算马共成立的准确日期。胡志明记不起准确日期,不过他记得他走出会场时,见到街上挂著红布条,迎风飘扬。这显然是庆祝五一劳动节的布条。在那个时期,当局不准五一劳动节悬挂布条,视为非法活动。但是,工人不理禁令,还是在五一前夕,悬挂红布条和红旗。节日过后,就立即收起来。根据胡志明的记忆进行推断,我们马共便定1930年4月30日为创党日期。

初期,党自然地是以新加坡为活动中心,因为新加坡的工运发展远远超越马来亚半岛其他地区的工运。新加坡的海峡殖民地警察很快地对马共的成立作出反应,他们的情报准确,在30年代上半期,经常突袭搜捕马共人员,使马共深受打击。回应马共的挑战,警方也作了一些改组,调整各部门要对付的目标。政治部于1933年 成立,接管刑事犯罪情报部(Criminal Intelligence Department) 的职责。在1930年以至1935年之间,警方在突袭行动中逮捕了不少过六名马共领导人。法庭宣判将其中五人驱逐出境,遣去中国。当时马来亚共产党的组织下有两个市委会,一个在新加坡,另一个在槟城。在全马各州,马共的组织是以“地区委员会”为单位。面积大的州,如彭亨州和柔佛州内就设有两个地委会。彭亨有东部和西部两个地委会,柔佛州有北部和南部两个地委会。

根据官方的统计,单单在新加坡,从1931年至1935年,警方总共向马共展开432次突袭行动,逮捕了226名共党嫌疑分子。过后,大部份被捕者被驱逐到中国。在这些镇压行动当中,以1934年新加坡市委会遭扫荡,最具戏剧性和破坏力。

(取材自《陈平:我方的历史》)

阿成(单汝洪)回忆:胡志明谈马共建党日期

1959年4月下旬,马共中央委员阿成从北京回返马泰边区途中,路过越南河内时,获得胡志明主席接见。据阿成回忆,当时,他曾向胡主席请教一些问题,试摘引部分内容于下:

……………。

接着,我们把话题转入20多年前那光辉而伟大的一日。

我问胡主席:“当年您代表东方局出席马共第一次代表大会时,具体的时间和地点您能详细跟我说说吗?”

胡主席沉思了一下说:“我清楚的记得,那是1930年5月1日的前一天,会议地点定在森美兰瓜拉比拉 (Kuala Pilah,推测或为瓜拉比拉的丹绒怡保一带 - - 编者) 附近一个胶园的工人宿舍,后因上述地点被“可疑人”注意,又迁到柔佛某一胶园的工人宿舍,在那里我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宣告马来亚共产党正式成立。但选出的中央委员是哪些人,我都不记得了。”

胡主席停了停又说:“傅大庆 (傅大庆,曾出席马共第一次代表大会的代表,被选为马共中央委员。- - 编者)现在哪里?他懂英文。”

我说:“我是後辈,没曾见过这位前辈。”

“1930年代,我在上海见过他一次,往後再也没见过了。” 胡主席简单地提了一下

(取材自阿海回忆录之四《我肩负的使命》)

关于马共成立的日期和地点

马共成立于1930年4月30日是可以确定的。

胡志明当时是作为共产国际东方局 (远东局) 的代表专程来参加马来亚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根据胡志明于1959年与马共中央一位负责人以及1961年同另一位马共中央负责人两次的谈话也可以证实。

胡志明说:……到了新加坡由当地的人员带上火车,坐到一个站下车后去到会议地点……开完成立大会后,还开一个远东赤色职工会议。又到火车站,乘火车到新加坡……开完会就是五一劳动节了。

二战后成立的“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的机关报《争取持久和平,争取人民民主!》曾以七月一日作为马共的成立日。香港《亚洲周刊》1998年6月15日出版的12卷24期19页一篇文章中将七月一日作为马共成立日期,应为误传。

严格地说成立大会开始与结束都不是4月30日,是取其很接近的日期而作出决定的。

(取材自《马来亚风云七十年》页344所引述的阿海谈话内容)

阿海(单汝洪)谈马共成立初期与森州情况

二十世纪20年代,马、华、印人民在英帝国主义的统治下,遭受着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他们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曾经进行过多次自发性的工人运动。当时,马来亚三大民族的劳动群众在受到来自印度尼西亚、印度和中国的工人运动的影响下均建立起工人运动的秘密组织,以指导工人群众同外国垄断资本的大胶园主和锡矿主展开为改善生活条件而进行的斗争。

到了二十世纪中叶,马来亚人民反对殖民主义者剥削压迫的斗争浪潮已不断高涨。与此同时,森美兰劳动人民同全马人民一样不断奋起反抗英帝国主义垄断资本的压迫,自发性的工人运动此起彼伏。但由于这些运动缺乏政治觉悟的指引和组织性,一旦遭到英帝的镇压就大受挫折,甚至失败,参加斗争的工人便各散东西,像盘散沙!

为了将马来亚工人运动推向一个新的纪元,1930年4月30日,马来亚工人运动的代表先在瓜拉比拉 (Kuala Pilah) 某地 (似在丹戎怡保附近的一个胶园工人宿舍),后因会议地点被“人”注意,又迁到柔佛某一胶园工人宿舍,召开了第一次全马代表大会,并宣告成立马来亚共产党。胡志明代表共产国际东方局出席了这次大会 (注:笔者根据1958年胡志明回忆的谈话)。从此,森美兰和其他州劳动群众一起,走上了自觉的 (有政治觉悟和有组织纪律性的) 工人运动的道路。

建党初期,森美兰党组织先后在州内许多地方建立了支部,但基础都比较薄弱。例如在:芙蓉市区和郊区,日叻务(主要是知知港和葫芦顶),瓜拉比拉和马口,淡边市区和郊区,波德申 (主要是Lukut - - 芦骨和Tanah Merah Estate——新港) 及沿海别墅“洋工” (即替英国大资本家和华人大资本家当服务员的雇佣工人) 的聚集地。这五个县的党组织中,比较强的是日叻务县的知知港 (当时森美兰有党员110人左右,日叻务县的知知港区就约占百分之五十) 和葫芦顶。

(取材自单汝洪著《森美兰抗日游击战争回忆录》)

来源:取自马来西亚21世纪出版社出版《马共文集第一辑:战前地下斗争时期(一)——建党初期阶段》

三、李启新的报告

编者按:1948年1月马共中央通过决议,向党内由中央直至州级各单位传达“莱特大内奸”事件,该决议文件题为《 X事件传达的决定》。决议文件最后一个部分名为“国际关系”,据证实,此部分为马共成立初期的一名领导人李启新所作的报告(文件称“ X同志报告”)。报告中不仅涉及莱特(代号“岳”)事件,更提供了关于马共党史早期的第一手资料,特录于下,谨供参考 --

国际关系:

(一)

这是根据暹一位曾在此负责工作的X同志(即李启新同志 – 编者)报告。

战前求中代写一份党史,中即叫他负责写,负责搜集材料,找旧干部(最先来的)写好后不懂是否交来这边了(注1)。他在大革命后从国内来马到34年才被驱逐。

1924年两广区委派一批干部来马及南洋各地活动。当时是来在华侨中搞中国革命。初期只建立团,后来才建立党组织,当时以马为中心,工作也做得比较好。接着大概在大革命时期建立一个南洋临时工作委员会,管理全南洋,不久由中央接管。在这过程,好些马干部被驱逐,但多数走去菲、暹,一些到越、缅、荷属,等等,加上原来派去的一些同志进行工作。1930年前后,远东局决定把马来亚侨党接管,建立马共,30年五或六月,在柔佛开一代(X参加),远东局派阿宋(即阮爱国)参加,会讲国语,少发表意见。会上产生中央,主要的同志是黎xx(乐会人,从中国来的工人,在马参加党,能力一般)书记;傅大庆宣传(是中共送去莫斯科读书,国际调来);吴菁组织(真名徐天炳,荷属侨生,回国读书参加中共,给国际调来)。一代对马来亚问题有一本决议(记得要点是马来亚是资本主义化农业社会,任务反帝反封)(注2),同年天炳被捕。31年国际派杜克罗斯来星,开一个洋行,当时是准备另建一个南洋局,他来后几个月给中央发行部姓林的出卖(发行部实质是交通)被捕,接着黎xx、大庆也先后完。法国同志被捕时,当时星洲报及其他各报都大标题登载(注:我问越同志“尧” -- 曾去苏留学 ―― 他说他懂此事,这个人的名叫Duerous,不是杜克罗斯,现在不懂其下落)。因这案牵连到上海远东的牛兰夫妇被捕。这法国人大概不久后是送回法国。这个破坏后,同年又建立一个新中央,由一位姓符的海南人负责书记。这个同志也是工人,能力较差(中国来的,这边参加党)。当时书记下面设一个文书,负责起草决议、宣言、巡视工作等,即由X同志负责。实际上是文书几乎等於书记。32年即派X同志回上海找关系(国际和中央都断了)。X同志还顺便带一个华侨同志蔡白云(华中学生,后来负责中央,抗战前驱逐出去 ―― 自由出境,因他哥哥担保,他哥哥是足球名将蔡文礼。后到过延安,写了一本书,去年七八月在西贡肺病死)。一个印同志Amulu(后来脱离党 ,对党多意见,岳也懂此人,战后曾在雪州搞一个印人公会,及参加国大)准备介绍给国际送去留学,因国际曾答应过这事。白云到港时脱节,后走回马。Amulu 到上海后,因路线不通,又回马。X同志到上海不久即找到远东局(由阿里明来谈)及中共,都给了书面指示,中共的比较具体切实,32年或33年回来。不久书记(或是因符的被捕)为姓林的福建人(星洲游艺场大股东的儿子,大学生)(林庆充?另有其人?待查 – 编者),后来他肺病死了。他死后,由另一位同志负责书记。直到34年大破坏。X同志在33年或34年又到上海,回來后不久,即34年又到上海,回來后不久,即34年8月左右被捕,同時和前后捕一批中同志(指当时的马共中央——编者),中整個完了,后來如何就不懂。當時小明在星洲是印刷部门写钢版,阿硬在瓜拉比拉负责区委,还不是比較负责的干部,能力一般(小明是一個大學生,在海南岛時曾是区苏维埃主席,失败后南來)。直到中国抗战后,X在港才听到马党有了岳后,阿明,阿硬出境到港时,X因本来认识,曾去找他们,很奇怪他们负责中央,又从他们口里听了赞扬岳的话。

注1.:李启新所编写的《马来亚共产党史》,无从追寻 – 编者

注2.:马共成立时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一本),无从追寻 – 编者

总括起来:

(1)马共在一代前是中国领导的,30年交由远东局领导,就和中共成了兄弟关系。远东局虽领导这边,但国际从未正式通过马共是支部,看来是准备条件成熟才介绍为正式支部。但很快的32年国际关系和中共关系被打断了(因而当32年X同志到上海找到关系时,阿里明有表示对马共不很信任),接着又恢复。直到34年又打断。直到抗战后不久,岳回去找到八路军办事处时,才恢复和中共关系。

(2)岳较可能是在大破坏后才参加党的,X同志在时根本没有听过有甚么越人参加党。

附注:到34年时党已相当发展,各州除吉灵丹外,除(拥)有组织和州机构党员一千多,团员二千,群众二万多人,是马共开始以来做得最好的时候。

吴菁,黎xx,傅大庆,驱逐引渡到广州。吴、黎给老国枪毙,傅大庆直到抗战爆发后才从牢里释放出来,后到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工作,翻译了《战争论》。现传说在延安参谋部,但未证实。

(二)

除上述外,抗战爆发后不久,廖承志从牢里释放,派到港主持办事处,大概是37或38年岳回去,在39年又似乎再回过一次。第二次战争爆发后回去一次,前后三次(他回去几次,廖和他谈时,另几位同志也一齐参加,现有两个在港,他们很肯定记得是第一和大战后的一次)。大战后的一次,中强烈批评这边(由廖提出):(1)提出打倒帝国主义又建立共和国,不够条件,过早提出,不正确。(2)斗争主要在华侨资,而且斗得过火,他们记得似乎有批评反援英无原则,打击新中国剧团也是不对的。以后就一直没有关系,到投降后,即46年由海外支部找到岳,介绍他回去。

(三)

越,根据其中代表阮先生说:从战前到战时都没有一点联系,他们完全不懂马情形,直到投降后,“尧”到暹时听说一些这边的情形,才过来找到关系。日寇时越党很统一,无所谓分裂三派,也根本没有“岳”去处理这件事。

(四)

暹,X同志战前(“一二•八”前不久)被派到当地工作,即懂得和马党无关。日本时,泰南通过吉打及吡叻交换了一次文件,马交通来过暹京二次(由吡派去的一次在投降前),在吉打共同建立根据地。阿岳曾写过信由吡交通送去,他们完全不认识岳,也不是属於马。战后即去年(46年),X同志来此才见到岳。

来源:取自马来西亚21世纪出版社出版《马共文集第一辑:战前地下斗争时期(一)——建党初期阶段》

四、建党初期的主要领导干部

1930年主要领导干部列表

 

注1:Sp=新加坡;Pg =槟城;Mk=马六甲;Pk = 吡叻。有?是根据日本学者原不二夫所推测的中文名字或年份。

注2:本表参考杨进发先生、日本学者原不二夫之研究成果。

*据《一路艰辛向前走》(马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阿成回忆录之五)页325记载:1942年3月,中央委员朱老曾与阿成谈起,本来“五扩”是选举杨少明为中央书记,但杨少明觉得莱特的理论水平比他高,工作能力也比他强,就“让位给了”莱特。所以实际上,“六扩”(1939)以前莱特就已窃取了中央书记的职位。

(由于技术原因,建党出其领导人表2暂缺)

注a:1938年2月作为“南洋华侨战地记者通信团”团长,在延安见毛泽东和周恩来。

* :马·阿里,即苏丹·哲乃因(Sutan Djenain),印尼共干部。1926反荷起义失败后逃来马来亚,并在森美兰参加马共活动,后成为马共中委。1948年紧急状态时被英殖民当局逮捕,随后驱逐出境,返回印尼。马共主席阿都拉·西·迪回忆录(上),有多处谈到他同苏丹·哲乃因接触,并受其教育和指导。

来源:取自马来西亚21世纪出版社出版《马共文集第一辑:战前地下斗争时期(一)——建党初期阶段》

五、马共成立的见证人——

胡志明Ho Chi Minh(1890–1969)

胡志明,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1946 – 1969 )。越南劳动党的创始人。

原名阮必成,曾改名阮爱国。生于越南义安省南坛县金莲村。

早年当过教师、海员和杂役。

1920年在法国加入共产党。1924年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1925年在广州组织“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1930年领导建立越南共产党(后改名印度支那共产党)。

1941年发起建立“越南独立同盟”(简称“越盟”),当选为主席,领导越南人民反对法国殖民者和日本帝国主义。

1945年9月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任临时政府主席。1946年3月,当选为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

1951年2月印度支那共产党将越南的党组织改为越南劳动党,当选为党的中央委员会主席(1951 – 1969 )。

1945 – 1954年领导越南人民进行9年抗法救国战争;1960年代又领导越南人民进行抗美救国战争。他是越南人民的领袖,是斗争中的亚洲各国人民的亲密战友。

1969年9月2日,在河内病逝。

(资料来源:《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维基百科》,2009年10月15日更新。)

编者按:

1.    1930年,胡志明作为共产国际远东局代表,出席了马来亚共产党成立大会。为了壮大革命队伍,他要求马共党员广泛联系群众特别是马来族劳动群众,努力学习马来语。后来,马共在论证党的成立日子(1930年4月30日)时,也是根据他的回忆而作出确定的。

2. 在胡志明漫长的革命生涯中,他曾数次被捕,在十几个地方的监狱中被监禁过。在狱中,胡志明用中文断断续续写下了100多首诗,集中抄在日记本上,总共抄了 53页,合订成册,封面题:《狱中日记》(1943年,见图)。《狱中日记》表现了他坚强的革命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狱中日记》作为越南文学宝库中的珍品和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教科书,一直在越南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中广为流传。

3. 1957年7月,胡志明结束访问朝鲜、东欧回国途经北京时,图为中国少先队员请胡伯伯(小朋友们对胡志明的昵称)带信给越南小朋友。

另:1962年,胡志明送给中国同志的贺年卡(有胡之亲笔签名)。

来源:取自马来西亚21世纪出版社出版《马共文集第一辑:战前地下斗争时期(一)——建党初期阶段》

六、马共早期宣传部长——傅大庆简历

(1) 革命英烈——傅大庆

傅大庆,江西临川人,1900年生,江西省立第七中学毕业,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1920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后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4年夏,回国任苏联代表团翻译。1925年,两次随军东征。

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后,受党组织派遣,回临川与农民建国军联系,做宣传教育工作。12月,参加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转移香港。

1928年,派赴新加坡任中共南洋临时委员会常委兼宣传部部长。先后在泰国、印尼、缅甸、菲律宾等国建立地委或支部。

1930年5月,成立马来亚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当选为常委兼宣传部长。并主编出版《马来亚工人》月刊,宣传革命理论,同时负责建立共产国际东方局办事处。

1931年6月,被英国殖民当局逮捕并引渡回国,关进上海、南京国民党监狱。抗日战争爆发后,经宋庆龄营救出狱,先后在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和中共中央南方局军事组工作。并将德国军事家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译成中文,受到朱德、叶剑英高度评价。

1941年6月,受中央派遣,去北平(北京)筹建秘密电台,与第三国际联系。

1944年7月23日,被日本宪兵逮捕。抗日战争胜利前夕被日本帝国主义残酷杀害。

(引自《江西∙抚州一中校园网》 2008-02-08更新)

(2) 傅大庆年表

傅大庆(1900-1945),临川县上顿渡人,江西省立第七中学毕业生。

1921年(民国十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与刘少奇、肖劲光等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

1924年(民国十三年)回国,担任孙中山高级顾问鲍罗廷、加伦将军的翻译。

1927年(民国十六年),随周恩来参加南昌八一起义。同年12月,参加广州暴动。此后转移到香港、南洋一带从事革命活动。

1930年(民国十九年)5月,在马来亚当选为马共中央常委,兼任宣传部长,主编革命刊物《马来亚工人》。

1931年(民国二十年)至新加坡组织东方局办事处,因叛徒告密被捕,经宋庆龄营救获释。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在贵阳、桂林等地开展抗日救国宣传。不久,奉命到重庆工作,翻译了德国军事家劳克塞维茨的《战争论》。

1941年(民国三十年),与爱人杨浩赴华北敌占区建立电台。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被捕,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壮烈牺牲。

傅老育有一女,名:戴晴。

(引自《百度百科∙傅大庆条》,2008-04-28更新)

来源:取自马来西亚21世纪出版社出版《马共文集第一辑:战前地下斗争时期(一)——建党初期阶段》

七、马共早期新加坡领导人之一——李启新简历

(1) 李启新

李启新(1910年2月-2007年6月5日),曾用名文德才、老黑等,中国海南省万宁人,新华社香港分社前副社长,泰国共产党、马来亚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

李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后被派往新加坡工作,担任马来亚共产党新加坡区副书记。

1934年新加坡共产党组织被英国占领当局破获,李被遣送回中国后关押于海南。

1937年抗战爆发后,李被释放,在中共南方局中从事宣传教育工作。

1942年,李被派往泰国,任泰共总书记,并负责出版《真话报》。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担任中共中央统战部综合研究组副组长,后调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处长、秘书长。

1978年出任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1984年离休。

2007年6月5日,李病逝于北京,享年97歲。

(引自《维基百科∙李启新条》)

(2) 李启新同志逝世

2007年06月18日 15:53:39

【新华网北京6月18日电】原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部长级待遇)李启新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6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 李启新病重期间和逝世后,胡锦涛、温家宝、曾庆红、贺国强、王刚、唐家璇、廖晖、刘延东同志分别以不同方式表示慰问和哀悼。

李启新1910年2月出生于海南万宁,192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至1929年任共青团海南万宁县委常委、中共万宁县县委常委兼组织部部长。1930年至1934年在国外从事革命工作。1934年至1937年被国民党政府监禁,“七•七”事变后获释,在华南地区从事党的宣传教育工作。1949年5月,任中央统战部综合研究组副组长。1951年4月起,历任中央对外联络部处长、秘书长等职。1978年后担任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1984年离开领导工作岗位。

(引自《新华网》2007年6月18日报道)

来源:取自马来西亚21世纪出版社出版《马共文集第一辑:战前地下斗争时期(一)——建党初期阶段》

八、一代英烈蔡白云

蔡白云,原名蔡文盛,又名蔡长青、蔡志义、蔡如松,原籍福建省金门岛琼林村。1913年7月9日出生于新加坡。16岁在新加坡中学毕业后,到上海读大学,次年,因父亲去世,缀学回家奔丧。

在新加坡读书期间,蔡白云接受进步思想影响,学习马列主义,参加了学生运动,立志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1931年,蔡白云参加了马来亚共青团(CY),次年参加马来亚共产党(CP)。1933年受马共中央选派,与印度人阿玛露秘密回到上海,准备赴苏联学习。由于这时发生了“中东铁路事件”,去路受阻,后转中央苏区学习。1934年3月返马来亚,不久即奉派担任马共槟城地委书记。

1935年,蔡白云担任马来亚共产党总书记。这时,日本帝国主义践踏中华国土,广大海外华侨怀乡忧国,马共发动华侨反对日寇侵略,宣传抗日,抵制日货,义演募捐,支持中国抗战。当地工潮、学潮热情高涨,震撼了新加坡殖民当局。这时,由于“助手”莱特(潜伏共运的国际间谍)出卖,1936年,蔡白云被英国殖民当局逮捕入狱,经党组织多方营救,家人出钱担保,半年多后获释。出狱后,蔡白云继续战斗,写了反映抗日的剧本《怒涛》,在新加坡大世界剧场上演,轰动了整个狮城。

1937年底,蔡白云受党的委派,带领一批华侨青年,秘密离开新加坡,取道香港回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到了延安,蔡白云被安排在抗大政治部工作。1938年8月,中共中央派蔡白云担任“海外工作团”副团长(团长蔡克明),率领符克、陈莉莉等20多位华侨干部赴东南亚工作。行抵武汉时,由于国民党加紧反共,国际反动势力猖獗,周恩来同志指示,“海外工作团”化整为零,蔡白云被分配到新华社广州分社工作。10月,蔡白云和另一位马共领导人李启新(解放后任中共中央联络部秘书长、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一起参加广东抗日战地服务团。李启新任126队小队长,蔡白云任副队长,在广东新兴县一带活动。不久,该团被国民党当局强行解散,蔡白云和李启新一起到香港,参加我党主办的《工友》、《侨胞》两份刊物的编辑工作。在这期间,蔡白云与从延安一起出来工作的华侨姑娘钟萍结了婚,先后生下了蔡慧明、慧云、慧青等姐弟。

1939年1月,奉中共驻香港机关负责人连贯(解放后任全国人大常委副秘书长等职)的派遣,蔡白云夫妇转到柬埔寨、越南等国,开展华侨工作。到达西贡的第八天,就到金边去,党通过爱国侨领黄重光先生接应,蔡白云进了金边新华学校,以“训育主任”合法身份做掩护,开展革命的宣传教育活动,使柬、越华侨运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金边,通过华强工会、机械工会,茶居工会、纺织工会等,举办各种学习班,提高工人觉悟,维护工人权益,使工人运动日益活跃。同时,成立“高棉华侨黎明歌咏团”进行抗日宣传。蔡白云是革命者,同时又是很有艺术素养的音乐家,他在创作“黎明歌咏团团歌”中提出“以歌咏作我的武器;”亮出“艺术为政治服务”的观点,他亲自教群众唱《黄河大合唱》、《流亡》三部曲、《延安颂》等革命歌曲,使革命的抗日歌声响彻越、柬城乡,压倒了反动派的靡靡之音。

此外,蔡白云和同志们还组织了抗日儿童团,以新华学校进步学生黄时明等为骨干,学习延安儿童团精神,带领华侨青年上街宣传抗日,义演义卖,募款捐衣,送回祖国支援淤血抗战的八路军、新四军。更好的是培养了一大批华侨骨干,引导他们走上革命道路,如黄时明、周会清、蔡时晶、林柱等,日后都成为我党的优秀干部。

当时,海外的一些反动分子破坏抗日,逼迫进步华侨,十分猖獗。蔡白云和同志们利用进步华侨报纸《全民日报》、《越南日报》、《侨众报》、《现实日报》等,揭露他们的丑恶嘴脸。对显赫一时的“民生学校”校长、教育会理事长、国民党金边党部要人陈敦贞处处献媚日寇,贪污抗日捐款,迫害进步学生的恶行,作了无情揭露。蔡白云为此写了《陈敦贞是一个什么东西?》的檄文,将其丑闻公之于众,打掉了他们的嚣张气焰,使爱国正气大张。

1940年底,蔡白云接到中共中央华南分局通知,立即赶返香港,到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工作。1941年11月,经中共广州湾支部和录塘地下交通站的安排和护送,同夫人及其他一批同志,到达琼崖特委工作。1943年,再度前往东南亚从事革命工作,直至1945年“八.一五”大战胜利。

由于长期在恶劣、危险环境下坚持艰苦的斗争,奔波劳累,蔡白云得了严重的肺结核,治疗无效,终于在1946年9月6日于越南西贡堤岸福善医院与世长辞,终年33岁,英年早逝。“讣告”一发出,华侨工人、学生、爱国商人十分悲痛,纷纷前往吊唁。越南各家报纸都发表了悼念文章。

解放后,中国党和人民政府追认蔡白云为烈士,为他颁发了《烈士证书》。

资料来源:《图读湛江》(碧海银沙网),2009-09-12更新

来源:取自马来西亚21世纪出版社出版《马共文集第一辑:战前地下斗争时期(一)——建党初期阶段》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