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有制是万恶之源——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两会”感言
徐汉成
“两会”闭幕在即,近些天来,我们除了看到了一部分代表向“两会”呈献的五彩纷呈的“提案”外,还听到了代表们对于老百姓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发出的不同的声音,作出的不同的见解与态度,但倍受关注的还是《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亮点”。如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所说的“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就是一大“亮点”,据说,这种提法在历届政府工作报告中尚为首次。
“幸福、尊严,公正、和谐。”不仅有其深长的政治寓意,亦有其丰富的经济内涵.四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但主要的还是包含着两个方面:“精神与物质”。
先说“尊严”,对外而言,以国家为主体对外所展示出来的“尊严”,就是作为国家,作为中国人,无论是在主权上,还是涉及国家的利益上,均应受到广泛的尊重。旧中国上海租界的“华人与狗不得入内”,损害了全中国人民了“尊严”。现在看来,“落后就要挨打”并不全面,因为这里的“落后”仅指经济上的落后,在毛泽东时代,中国的经济力量相对落后于美国,但是,中国并未挨打,貌似强大的美帝国主义反而挨了中国人的打!因此,精神上的堕落比经济上的落后更可怕,精神上的强盛比经济上的复兴更可贵,所谓“两强相遇勇者胜”就是这个道理。对内而言,“尊严”就是平等的政治与经济地位,对于每一个公民,每一个独立的自然人,无论是政治生活还是经济与文化生活,其地位都应是平等的,都应享受公平与公正的待遇。
近些年来,在国际上,有损中国“尊严”的事时有发生,如近期美国政府无视中国主权,悍然对台军售、悍然会见达赖喇嘛……。在国内,让人民有失“尊严”的事则更是屡见不鲜,如吉林通钢事件中的陈国军扬言“让通钢工人全部滚蛋”,就是让工人阶级失去了“尊严”,如打工者 患上职业病后无人认账,被逼“开胸验肺”,这就让打工者失去了“尊严”,又如东北某大学门前写着“农民工不得入内”这就让农民失去了“尊严”,再如就在这一次的“两会”上,一位省长抢夺记者的录音笔,这就让记者失了“尊严”……。
再说“幸福、公正、和谐”。在“幸福、公正、和谐”中,核心要素是“公正”,没有“公正”,就谈不上“幸福”与“和谐”,分配不公,是人们缺乏幸福感、社会缺乏和谐的总根源,譬如富人犯了死罪,因举报官员受贿有功,死罪可以获得“赦免”,富人违了法,可以缴纳罚金而免予处罚,富人只要缴纳社会扶养费,就可以名正言顺的生育二胎、三胎,而穷人一胎也供养不起……,诸如此类,这样的社会能“公正”吗?能和谐吗?当然不能!
因此,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来的“幸福、尊严,公正、和谐”的执政理念,正是十多亿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良性社会。犹如一缕春风,让老百姓既看到了幸福与尊严的希望,也充满了对于社会公正与和谐的憧憬。
三十多年来,诸多的“改革”既有了过程,亦有了结果。但是,人们不解与迷茫的是:在连年不断的“改革”与“创新”中,收入差距逐年拉大,两极分化日趋严重,物价连年上涨,房价一路飙升,教育与医疗让普通劳动者不堪重负,因此,人们不谨要问:两极分化与分配不公不正是“改革”的产物吗?
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不仅要把“蛋糕”做大,还要把“蛋糕”分好。”温总理的这段论述有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合理的分配制度;二是把“蛋糕”做大;三是把“蛋糕”分好。
众所周知,分配制度是国家重要的经济制度,是决定社会和谐的主要因素。所谓“分配”,有“一次分配”(直接分配)与“二次分配”(再分配)之区分。“一次分配”即人们在社会中通过体力或脑力劳动所直接获取的报酬,而二次分配则是国家与各级政府通过行政的手段进行调节的分配,如加大对于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投入,对社会保险的投入,对于医疗卫生、教育的投入等等。
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生产关系中,国家的自然资源,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所有权属于全国人民共有,开采和利用这些资源的增值亦为全民共有,其分配的原则是“按劳分配”,劳动者生产的剩余价值为全民或集体共有。因此,不管是“一次分配”还是“二次分配”,全民的分配同处于一种模式之下。
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生产关系中,“一次分配”的模式与层次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第一个层次:本来属于国家和全民所有的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等,其经营权出让或转让给私营业主后,开采和利用这些资源的增值就进入了私营企业主的腰包。由此,国家与私营业主之间,就形成了“按资分配”,国家获得了出卖资源的收益,业主获取了经营的收益,显然,这种分配制度是极不合理的!第二个层次:国家对于纳入行政事业编制的公务人员与工作人员的“一次分配”,(制定工资基数与根据物价调整)第三个层次:广大的工人、农民、打工者的“一次分配”权则掌握在私营业主手中,(根据出卖劳动力的大小与多少而得)生产的剩余价值为资本家所有。《劳动法》、《劳动合同法》、《最低工资标准》之类的法律法规只不过是对于劳资双方做出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而已。
无论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条件下,还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一次分配”都是人们赖以生存与生活的主要来源。“二次分配”的功能只能是相对的减轻普通劳动者在生老病死时期的经济压力而已,譬如社会保险,劳动者丧失劳动能力后才起作用,如医疗保险,只有劳动者患病后才能发生作用……。因此,“二次分配”从根本上改变不了两极分化的分配格局。
私有制是造成社会分配不公的主要源头。改革的近十多年来,一些人的碗里有了大“蛋糕”,一些人碗里有了小“蛋糕”,还有一些人碗里没有了“蛋糕”,私营经济的业主们的“蛋糕”确实是做大了,他们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几百万元到现在的几百亿元,但是,如何把“蛋糕”分好?是国家让他们把“蛋糕”捐献出来让大家共同分享?还是劳动人民到资本家碗里去“抢蛋糕”?
近些年来,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统的治阶级逐步加大了对于劳动者民生的投入,这就是辛子陵等人说的“新资本主义”,但是,这只是稳定社会与民众的手段,或者说是维持其统治的手段。丝毫也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属性。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命脉仍然掌控在少数大资本家、财团与买办手中这样一个社会本质。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共同富裕”只是一个骗人的鬼话,资本主义有了几百年的历史,共同富裕了吗?美国共同富裕了吗?英国共同富裕了吗?台湾共同富裕了吗……?因此,所谓加大了对于劳动者民生投入的“新资本主义”只是扬汤止沸而已。
春风吹新绿,落叶可知秋!三十年前,国人对于改革曾充满了热情与期望,三十年后,人们对“改革”由充满热情转为疲顿。“改革”的“河”到底有多宽?我们何时才能到达彼岸?我们的学费到底要交多少?需要人民牺牲的代价到底有多大?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让人民再一次燃起了希望之火。
安邦治国不是靠花拳绣腿,要有真功夫,硬着子,帮助千万个打工者讨薪不如制定一项好政策,拿出一项硬措施。让劳动者不再“讨薪”,即所谓“治标不如治本”如何才能让国人享受到“幸福、尊严,公正、和谐”呢?人民拭目以待!
私有制是万恶之源,社会主义才是人间正道!只有在社会主义的公有经济的条件下,才能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只有“共同富裕”才能达到全社会、全民意义上的“幸福、尊严,公正、和谐”的美好境界,由此,如果不能从源头上遏制两极分化,只能是向公众描绘着水中月,镜中花?无异于隔靴搔痒 缘木求鱼!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二0一0年三月十三日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