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面相
文章通过孟子面相论探讨人性与外在表现的关系,结合汶川地震与武汉疫情中的行为对比,分析面相与道德、行为的关联,强调油头粉面的负面评价与逆行者的正面形象。
中国人讲究“面相”,在这方面,孟夫子就有相当的经验。他说:“存(考察)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liǎo:明亮)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mào:眼失神)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sōu:隐藏)哉?”(《孟子•离娄上》)
孟夫子的话是经验之谈。他生活在战国时代,战乱时人的本性——好的和不好的方面——表现得非常突出,很容易观察到。
今人常说不可以貌取人,这话一碰事就显得不周全。近些年出了前有汶川大地震,今有武汉毒疫大灾,若比较其间逃跑者和迎难而上的冲锋者,就会发现,逃跑者滑奸面粉,面粉者气邪,气邪则神散,神散者节易变;面粉再发中分——如日人“翻译官”——者,更是中气尽泄矣;而那些向着灾区前进的“逆行者”,则回眸美丽,气场震撼。
基于这样的经验,几千年间中国人对“油头粉面”历来没好感。
很赞哦! (1025)